網頁

顯示具有 音樂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音樂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2025 台北國際合唱節之鹽湖城藝術家合唱團


 







謝謝雅芳贈票
讓我得以在昨今兩場音樂饗宴中朝聖
尤其喜愛今晚的合唱團
再次感受「比賽」跟「演出」的曲目到準備方向的差異
也是自己帶團期間不斷嘗試克服的問題

比賽要在短時間內抓住觀賞者的注意力並展現強項
音樂會則能完整展現平日積累的各種風貌與起承轉合
兩者要的效果很不一樣
或許類似約聘  專案工作跟一份深耕全職的比較

昨天賽事裡每隊只演唱兩曲
壓箱寶背後的競技、炫技可能凌駕了藝術面
當然精彩萬分
卻也像兩小時的人聲特技表演
今天這支原不認識的合唱團則讓我驚艷
整場音樂會安排的曲目豐富多元
而且擁有我耳朵最愛的聖詠式和聲
演唱各種語文在咬字與母音間的轉換極為自然圓融

聲音從頭腔  口腔送出時
若共鳴位置多點比例在後腦杓
就會產生類似菲律賓團那種音量與厚度
若把臉當面罩而讓聲音貼著面罩引向額頭上方
出來的音色則較乾淨清亮鬆弛
接近葛利果聖歌的空靈效果
早期教士們演唱的多為經文歌
或許這種發聲法的起源帶著目的性也未可知

我個人的比喻可能很奇怪
但覺得這種唱法像極了愛情--
秀給全世界看的張揚
或擁抱親吻的外在是激情而非愛情
真愛要像海綿一樣的包容又避震
而且內斂而節制...

是了
我深受這種音色觸動在於其感性被理性包裹
一種我會  我能  但是我知道如何控制的美   
內部沸騰澎湃卻以外在冷冽平靜來呈現
是更難達成的謙遜與節制
那內斂極致到了得內傷的方式


昨天的音樂會裡我感動落淚只有一次
今晚卻數不清
他們的音色有娓娓道來的柔和及上帝視角的空靈
蘊含的爆發力都在「度」裡建構與流轉
連安可曲那首我不認識的台語歌都詮釋得味道十足 令人動容
這就是真正的藝術啊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2025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好多年沒聽國際合唱賽
感謝團友雅芳贈票
讓我得以聆賞今年大獎賽九隊的精彩演唱
在這個滂陀雨夜裡重圓
合唱夢
散場出來雨也停了
空氣中綻放著音樂廳特有的甜味
捷運上還遠遠瞥見超過25年未見卻都沒變的老團友鑽哥
只是在車廂另一頭隔著許多人而無法打招呼
也看到不少乘客手中拿著節目單
才想起三樓望下去幾乎滿座
國內外九支演出團體各有大批粉絲啊

作為一個長期浸淫於音樂  舞蹈  繪畫裡的藝術人
常問自己哪一門更能深入與表達靈魂
至今還不算有答案
不過個人覺得視覺呈現的門檻似乎低一些
因為它只管綻放
孤獨在那也毋須顧慮有沒有知音
所以梵谷生前一幅畫都沒賣掉
莫迪里亞尼窮困潦倒到一掛掉老婆就跟著自殺
而畢卡索的立體派
與馬締斯的野獸派則幾乎跟「美」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是  音樂跟舞蹈卻不屬於沈默的藝術
閉門自嗨而不眾樂樂就不對勁
自娛之後似乎得娛人與分享
但是否就更能探索靈魂
感受因人而異吧

儘管拿過些獎項
然在音樂界不算特別傑出
或許正是一輩子愛合唱的主因--
一來都唱A Cappella 能精進音感的敏銳度
二來合唱從不鼓勵個人主義強出頭
有自身特色卻能像一滴水融入大江大海
構建出和聲與和諧才是本領


合唱人應該都知道菲律賓Madrigal Singers這支天團
其水平三、四十年前就建立了世界級口碑
每次訪台演出總是一票難求
今晚賽程有兩團菲律賓團
自然會歸納與比較
相信他們也一路向前輩團學習了不少
發現菲律賓團團服都華美到張揚的程度
其實個人沒有很喜歡這種浮誇(還好視覺不至於干擾聽覺)

然後很佩服同是亞洲人
他們也不比台灣人高大
音量  音色  音效卻都極為驚人
其從頭頂到腳底的腔體都用得遊刃有餘的發聲法
在那麼多人的團裡竟能詠得如此和諧
而分開SOLO時每位又都是成熟的聲樂家
分合之間靈動切換  自如無痕

若問有沒有缺點
只能說那個不易做到的厚實度對我的耳朵有點over
儘管他們挑戰音域和開發調性的本領超強
個人卻覺得舒服的織度與張力有個範圍和極限
就像連續三小時聽理查‧史特勞斯或甚至史特拉汶斯基會變成折磨一樣

講到這
今晚的台灣團相形之下嫩了些
(雖然我沒留下等名次宣布)
有種檢定10級跟6級比的感覺
但我的感動絲毫未減
因為6級的藝術性不一定更深刻
除了動聽之外共鳴才能直擊人心
我唯一的淚留給了泰雅族兒童團的「陽光小雨組曲」
youtube上找到的都沒有今晚的他們唱得好

台灣團普遍特色就是透亮純淨如雲朵
唯一的香港男聲團也是我愛的頭腔聖詠唱法
猶如連環準確穿針引線的對位讓我想起建中的木樓和成功的拉縴人合唱團
而兩團印尼團的發聲法則介於菲律賓與台灣發聲法之間
比較特別的是頭一次看到合唱團裡出現戴頭巾的穆斯林歌者
也發現各團起音並不都慣用音笛
第二支印尼團竟用可愛的手風琴

今天的比賽可能很難評分
因為各團風格迥異  各有千秋
只是曲子難易差距大
濃墨重彩與鬆弛輕盈想必各有所好
不知道評審團會著重哪個部分
或評分項目的比重如何分配呢

個人並未偏好無調性現代作品
雖然音很難找很難唱準
但這應該算是個技能而不能稱為藝術吧
不過
聽覺畢竟是非常personal的感受
我這終身學習者的重點多放在觸及靈魂與產生共鳴
文字耙梳的意義在於將所有的吸收做一個反芻
消化後面對內在的聲音整理出自己的維度
再定期檢視有沒有提升


以下是今晚整場最喜愛的曲目: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Hymne à l'amour 愛的讚歌 (1949)

 

Le ciel bleu sur nous peut s'effondrer
Et la terre peut bien s'écrouler
Peu m'importe, si tu m'aimes
Je me fous du monde entier

Tant qu'l'amour inondera mes matins
Tant qu'mon corps frémira sous tes mains
Peu m'importent les problèmes
Mon amour, puisque tu m'aimes

J'irais jusqu'au bout du monde
Je me ferais teindre en blonde
Si tu me le demandais
J'irais décrocher la Lune
J'irais voler la fortune
Si tu me le demandais
Je renierais ma patrie
Je renierais mes amis
Si tu me le demandais
On peut bien rire de moi
Je ferais n'importe quoi
Si tu me le demandais

Si un jour la vie t'arrache à moi
Si tu meurs, que tu sois loin de moi
Peu m'importe, si tu m'aimes
Car moi, je mourrai aussi

Nous aurons pour nous l'éternité
Dans le bleu de toute l'immensité
Dans le ciel, plus de problèmes
Mon amour, crois-tu qu'on s'aime?
Dieu réunit ceux qui s'aiment


儘管在21世紀過了近四分之一的今日
相信愛情的人已日稀
但此曲未被時代洪流淘汰
不斷加入氣勢磅礡的管弦樂擴編
也在各路優秀歌手的傳唱裡繞樑不止
最近最撼動人心的一回
自然是2024年巴黎奧運上Céline Dion的演唱
堅定鏗鏘的表現比原唱更加飽滿

這是Édith Piaf的曲子裡最深得我心的一首
應該歸功於優雅流暢而纏綿的旋律
但第一次被此曲震懾卻非出於原唱
而是Lara Fabian的現場...
怎麼知道這位女神歌手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話說
二十世紀末首演就一炮而紅的音樂劇鐘樓怪人
劇中對女主角Esmeralda始亂終棄
彷彿現代陳世美的侍衛長Phoebus
第一代飾唱歌手是Patrick Fiori
我曾因欣賞他的歌聲而在此留下記錄
當年他本與演他未婚妻小百合的歌手Julie Zenatti假戲真做交往著
八卦追著追著他卻換了女友
不禁好奇前後任差異如何?
是否也是歌手?
就此查到嫵媚慵懶的Lara Fabian
相較於Julie Zenatti活力四射的青春形象
Lara Fabian無疑更富成熟韻味
歌聲也令聽眾回味無窮
以下就是當年熱戀的這兩人忘我的合唱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世界が終るまでは… 直到世界的盡頭...(1994)


小學看的卡通除了Disney系列、頑皮豹外
主要是「小天使」、「小甜甜」、「北海小英雄」、「小英的故事」等
成年後比較喜歡欣賞真人飆演技
即使帶有深刻意涵的動畫也不怎麼再看
直到陪伴小孩的過程又跟著接觸了一些
慢慢體會那個年齡層愛看動漫展與追周邊的熱血
印象最深的是一起去東京淺草寺
他們就因「閃電十一人」這部足球卡通而期待參觀雷門


甚少追劇
對某些影視故事的感動常只是在特定場景
或劇情充滿張力的某一瞬間
由於國中後無論日系美系的動畫都很少再接觸
也錯過「灌籃高手」討論熱度最高的那些年
然而它絕對是該世代許多人的共同回憶與感動
超過十年的時間
無論教學或是演出所需
這首主題曲出現的頻率都很高


下面這首第七季片尾曲"My Friend"頌讚袍澤間的激勵之情
也讓人激昂澎湃:



而個人最喜歡的是由上杉昇填詞 織田哲郎作曲的
"世界が終るまでは•••" 

大都会に 僕はもう一人で
投げ捨てられた 空きカンのようだ
互いのすべてを 知りつくすまでが
愛ならば いっそ 永久(とわ)に眠ろうか…
(在大都市中  我孤身一人
就像被丟棄的空罐
一直以來彼此互相瞭解
若真有愛就和我一起從世界消失吧)

世界が終わるまでは 離れる事もない
そう願ってた 幾千の夜と
戻らない時だけが 何故輝いては
やつれ切った 心までも 壊す…
はかなき想い… この Tragedy Night
(直到世界的盡頭 我們也不分離
曾在無數個夜這樣祈願
為何回不去的時光仍如此炫目耀眼
使枯槁的心再度破碎
渺茫虛幻的思緒  在這個悲劇之夜)

そして人は 形(こたえ)を求めて
かけがえのない 何かを失う
欲望だらけの 街じゃ 夜空の
星屑も 僕らを 灯せない
(人們總是追求表面形式
而錯失無可取代的事物
充斥著慾望的街道
連夜空繁星也對我們不屑一顧)

世界が終わる前に 聞かせておくれよ
満開の花が 似合いの Catastrophe
誰もが望みながら 永遠を信じない
なのに きっと 明日を夢見てる
はかなき日々と この Tragedy Night
(在世界末日之前 請告訴我 
盛開的繁花即將遭受的苦難
雖然每個人都滿懷盼望 卻不相信永遠
若仍有明天  相信必能夢見
變幻無常的這個悲劇之夜)

世界が終わるまでは 離れる事もない
そう願ってた 幾千の夜と
戻らない時だけが 何故輝いては
やつれ切った 心までも 壊す…
はかなき想い… この Tragedy Night
直到世界的盡頭 我們也不分離
曾在無數個夜這樣祈願
為何回不去的時光仍如此炫目耀眼
使枯槁的心再度破碎
渺茫虛幻的思緒  在這個悲劇之夜

為此曲感動的程度多年來不減反增
雖以大調呈現
但詞的內容無疑更貼近成長歷程的心境
對感情既有狂熱執著
同時又對曾經璀璨耀眼卻已無法重現的過往感到扎心

歌詞裡並未明講這感情的成分(難道是籃球?)
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呢
至少必須包含道德  真理
且保持忍耐 包容  盼望及永不止息
畢竟愛上了很容易
愛下去才算了不起
少了正面延展條件的迷戀
常不是負面執念就是遊戲人間 

一遍遍的聆聽此曲與沈澱
感受到淚水其實藏在聽似歡快的大調裡
一如熾熱烈陽背後的陰影
原來寫搖滾也能擊出絕望的心跳聲
原來心痛不一定要用小調或抒情唱法表現
這樣的呈現
是否反而預示著人生沒有永不破曉的夜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浮生

習慣簡單規律的生活
比較容易沈靜專注於目標

剛寫完關於心流的札記
觀想起心念與軀體的旅行
軀體外顯易見
念頭內隱難辨
千山萬水  大江南北的遊歷確實值得讚嘆艷羨
但軀體受制的心念若是足夠澄淨敏銳
可以更加無遠弗屆
因為自己的心就是個宇宙

這顆心也像硬碟
紀錄著走過的旅程
只是有人會回顧分類壓縮
也有人從不整理
直到硬碟滿了...直接刪除?
不禁聯想起神秀(師從禪宗五祖弘忍)的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我們有形 無形的千山路
在作家陳幸蕙筆下成為充滿意境的詩句
加上音樂人陳志遠的旋律與潘越雲獨特繞樑的嗓音
成為一首絕美雋永 個人非常欣賞的歌曲
透著淡淡的憂傷
隱約等待著一個可能在燈火闌珊處
也可能不會出現
或已然錯過的對象
因而無奈將心託明月
帶著寧願不記來時路的惆悵--


這樣的牽掛
是因為菩提樹與明鏡台仍使心有所向
但空性更高的六祖慧能寫出--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一語道破境由心造  無欲則剛
既渺小又強大  
再無從超越

難怪對於弘一法師而言
深情至極是絕情
故選擇了遺世獨立的道場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君子之交


不知道別人是否跟我一樣
在不同時期聽同樣音樂或歌曲會產生不同心境
這些紀錄心路歷程轉折的曲子裡
「城南送別」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一首
當然
帶著我對弘一法師的理解與敬意--
他當年感慨於許幻園的離去所寫下的「送別」
絕對是同類詩詞中最深沈的一闕
通篇不提離愁
孤獨感卻無比揪心

天鳴離世這麼久
而且後期多年沒聯絡
每每聽或唱這首曲子依然潸然淚下--
我這麼惜言的人
當年講電話竟能聊個把小時
從文藝復興扯到Tudor音樂與建築天馬行空一通
見面後繼續就譜上一小節的細膩處理討論半天
這個人竟只是同好
周遭不少朋友驚訝
也有人以為我們在交往...
然性情中人如他與我
怎麼可能受此所囿
我們的對話從無關乎男歡女愛
連想也沒想過
彼此對對方都是音樂人與哲學行者的一個存在
那麼的純粹

他之後在南部發展
知道對方在那裡並關心著他
再見應該也感受不到時光的流逝
那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而我的淚乃感傷多年再也沒遇到給我這種純粹感受的朋友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願天鳴如他的名
日日在天際歡欣頌讚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令人驚艷的 The Ninth Gate 第九道門 (1999)


農曆七月查完惡魔VALAK來源與所羅門的小鑰匙相關的黑魔法,當然也要向常出現在驚悚片中的撒旦(墮落天使路西法)/天使長加百列等幾位致敬一下。

其實聖經中似乎並沒有明指撒旦就是路西法,在啟示錄第十二章敘述了Lucifer與天界的戰爭,其中並未提及Satan這個名字,後來種種混淆的說法,多半與後代的文學創作者有關,說來話長,必須另作探討。

這類題材相關電影非常多,最知名的經典大概屬2005年基努李維飾演的驅魔神探,片中他交手的是原為天使長的加百列,善惡的對決中有許多帶著哲思與考驗的橋段,與離棄上帝的心路歷程。

或許我個人偏好富有神秘色彩、隱喻、解謎與歷史典故的鋪陳,Johnny Depp又剛好是駕馭這類角色的箇中翹楚,很容易聯想到這部"The Ninth Gate"。該片根據西班牙暢銷小說作家阿圖羅·佩雷·雷維特在1993年創作的小說《大仲馬俱樂部》改編,這裡有較深入的說明,後來由波蘭裔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成電影,是相當值得推薦的驚悚片,且網路確實仍能找到劇中能召喚魔鬼的第九道門這本書的Boris Balkan版,儘管是配合電影劇情的道具書,依然夠酷的。



劇情大概講述書商Corso受託確認一本名為「黑暗王國的第九道門」的古書之真偽,據說書中記載召喚魔鬼並獲得天下無敵、長生不老的方法。鑑別之旅將他帶到馬德里(西班牙)、辛特拉(葡萄牙)、巴黎(法國)和托萊多(西班牙)等地,過程中也遇到惡魔崇拜者、痴迷的藏書家和一位眼神迷離而誘人的神秘女郎,且最終在其引誘下走向通往書中的第九道門。

全片以懸疑詭異的氣氛取勝,書商追到哪就會有人離奇死亡,但從頭到尾都沒看到鬼。故事以九幅插圖鑑別書的真偽為主軸,然插圖背後的隱喻宛如曲徑通幽,除了咒語、儀式、五芒星等神秘學外,還有隱晦的謎語與悠長的歷史背景,初始引人入勝,卻漸漸像黑洞般吸走追求知識者的理智,正是修練成魔鬼的秘密,底下的影片連結有針對這九幅插圖意涵的解析,對瞭解情節的發展也有幫助。儘管電影能闡述的有限,但節奏流暢、充滿懸念與張力,解謎的過程與反芻也豐厚了整個企圖接觸魔鬼的故事。
以下九圖順序,左邊是Torchia版,右邊則是Lucifer版:
                                                                                                       
                                                                                                      







最後一幅最詭異,魔獸上的裸女長得跟片中的綠眼神秘女子一模一樣不說,連Balkan拿著錯的第九張圖到城堡進行接觸魔鬼的儀式卻演變為失火完全符合左邊的圖;Corso與女子交媾並得到右邊真圖後,步向這第九道門時城堡卻迎以萬丈光芒,顯示Corso正是魔鬼欽定的人選...

個人很喜歡片尾的呢喃吟唱,晦暗陰沈的小調很符合電影的氛圍,曲終來個Picardy和弦的大調回馬槍,呼應劇終城堡射出的光芒與儀式的完成,非常有力卻意味深長的結尾。

   



參考:

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城南送別


整理堆積如山的譜,無意中發現一本天鳴分享的成功高中合唱曲集。當時他給我的團做選曲參考,說之後碰面再還,豈料後來就沒機會拿回去。

看著他畫在上面的記號,以前一起討論音樂的點滴在腦海持續匯集,他當時還念台大不算音樂人,卻有著我那個年紀見識過最敏銳的音樂性及最乾淨清晰的指揮手勢。想著想著,忍不住盈眶的淚...他在天上也日日吟唱或聽著世間的和聲嗎?

紀念天鳴,無疑也是緬懷自己跟合唱結緣最深、投入最多,連睡覺都在練唱的美好歲月...所以,這首大概是我最愛卻一直沒機會唱的中文合唱曲,也算另一個遺憾~


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Pipe Dreams (2019)

剛看完,很感動,也感受到每位參賽者的心路歷程,是部值得推薦的紀錄片
個人覺得管風琴是所有樂器中最複雜難駕馭的,在國際競賽中更需要絕佳體能與心理素質,這還只是保證不出離譜錯誤的基本條件而已。
把極致的喜悅與哀傷等種種情緒轉由指尖去訴說、傳遞,無論是指揮還是哪一種樂器,都考驗著技巧、理性、感性與悟性,窮極一生努力也未必盡善盡美啊!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Marquise 路易十四的情婦(1997)



























Sophie Marceau一直是我最愛的法國女演員,這部電影的女主生平是野史或確有其事倒不清楚。

電影吸引我的部分,主要是十七世紀法國著名的喜劇劇作家Molière,以及悲劇劇作家Jean Racine的戲劇呈現,還有當代劇場文化。

片尾放了Schubert的藝術歌曲「水上吟」跟似劇情搭不上,但是Barbara Bonney的演繹真是悅耳到了極致,歌詞也好優美:
Mitten im Schimmer der spiegelnden Wellen
Gleitet, wie Schwäne, der wankende Kahn;
Ach, auf der Freude sanft schimmernden Wellen Gleitet die Seele dahin wie der Kahn;
Denn von dem Himmel herab auf die Wellen
Tanzet das Abendrot rund um den Kahn.
Über den Wipfeln des westlichen Haines
Winket uns freundlich der rötliche Schein;
Unter den Zweigen des östlichen Haines
Säuselt der Kalmus im rötlichen Schein;
Freude des Himmels und Ruhe des Haines
Atmet die Seel’ im errötenden Schein.
Ach, es entschwindet mit tauigem Flügel
Mir auf den wiegenden Wellen die Zeit.
Morgen entschwinde mit schimmerndem Flügel Wieder wie gestern und heute die Zeit,
Bis ich auf höherem strahlendem Flügel
Selber entschwinde der wechselnden Zeit.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Crescendo 交響狂人 (2019)















不清楚以巴衝突到底是怎麼回事的人數,可能跟不懂中華民國和中國差別的人一樣多。

從這部電影看到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對彼此的恨意後,我把這段混亂又充滿血淚的歷史重新梳理了一遍,也才知道故事是根據Daniel Barenboim(巴倫波因)的實事改編--
這位柏林歌劇院現任總監確曾將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年輕音樂家們,以1:1比例聚在一起演奏,祈能靡平以、阿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而舉世嘩然。

老實說,儘管Daniel Barenboim的才華有口皆碑,但諷刺的是:多年前我讀他已故前妻,即大提琴才女Jacqueline Mary du Pré(杜普蕾)的生平時才知曉他的,果然較早殞落的藝術家總是更讓人關注與銘記啊!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The Graduate 畢業生(1967)




















沒想到經典老歌"The sound of silence" & "Scarborough fair"早已唱了N遍,再度聽著容顏老去歌聲卻依然雋永的他們,卻在昨天才看完這部比我還老的電影:畢業生

禁忌的性愛在當時應該是十分前衛的題材,所以才列為限制級吧?因為實際上並沒什麼大尺度裸露鏡頭。劇情比我想像好看,導演取鏡的手法、演員的呈現與配樂都深得我心,應該也是讓觀影者欲罷不能的組合和原因。

看了很多電影和配樂品質不對等的情形,有的佳作缺乏好音樂陪襯;也有配樂寫得太美卻因影片太弱而被樂迷忽略。影片和配樂互相加持才是最佳組合,「畢業生」這部電影應當之無愧。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不能說的秘密(2007)

看了這張照片真的忍不住笑出來
覺得應該在教室的鋼琴上擺上這張警示
但要看過的人才能接收到這個梗...

是說
這真是一部當年被低估的好電影
放在一堆穿越時空的片子裡絲毫不遜色
再加上個人偏好音樂的元素
絕對在分享推薦名單上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Yesterday 靠譜歌王(2019)


這部「靠譜歌王」,喜歡披頭四的樂迷絕不能錯過!劇情敘述一名平凡男子傑克,在一次全球大停電時發生車禍,醒來後發現全世界的每個人都忘記了「披頭四」樂團,他開始唱起「披頭四」的經典名曲,卻被驚艷的歌迷以為都是他的原創歌曲。

Beatles歷久彌新的曲子太多了,我光聽前面的Yesterday和Let It Be就已熱淚盈眶,下面的Hey Jude也是我喜歡的其一,確實是部向Beatles 致敬的溫馨喜劇,重溫了還在聽賴世雄長春藤美語時期的許多好歌!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這是我喜歡的合唱曲之一,剛看團友分享才知曲子背後的悲傷故事:

這首詩由史派福(Horatio Gates Spafford)寫於1873年。史派福是一位芝加哥長老會的信徒,也是成功的律師與成功的生意人,在芝加哥灣區有不少地產的投資。

1871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大部分芝加哥市區,死亡人數達300人,100,000人無家可歸。史派福也失去了大部分的財產,不幸的是,他的獨子也在同一時間病逝。但史派福並沒有被這一連串的悲劇擊倒,反而積極投入教會事工,協助大火後的重建。

經過兩年辛苦的重建工作,1873年11月,身心俱疲的史派福決定參加好友佈道家穆迪(Dwight Moody,芝加哥穆迪神學院創辦人)的一趟歐洲佈道之旅,順便帶家人到歐洲渡假。在出發前夕,史派福被臨時來的公事絆住,無法成行。於是讓他的太太安娜(Anna)先帶著四個女兒瑪姬(Maggie), 坦妮塔( Tanetta),安妮(Annie)和蓓西( Bessie)出發。

11 月 22 日,她們搭乘的這艘由美國前往歐洲的汽船(S.S. Ville du Harve),從鈕芬蘭出發後沒多久就被另一艘英國輪船(Lochearn)撞上,在短短的 12 分鐘裡就沉沒...

幾天之後,海難的生還者終於在威爾斯的卡迪夫(Cardiff, Wales)登岸;史派福太太給她先生發了一封電報:「只有自己獲救(Saved alone)」!安娜是全船幸運獲救的47人之一,但史派福的四個女兒都在這次船難中喪生。

史派福接獲噩耗之後,馬上乘下一艘船出發去和妻子會合。在所乘的船經過女兒遇難的海域附近時,史派福寫下這首歌詞:『悲傷有時如大風浪 ..(When sorrows like sea billows roll…)』。但這位悲傷的父親並沒有一直專注在自己的悲劇,反而在這首詩充分的表達出一位基督徒屬天的盼望,而終舊能寫下『我心靈得安寧 』(It is well with my soul)這樣優美的詩句。

1876年作曲家布利斯(Philip P. Bliss)為這首詩譜上曲,並收錄在福音讚美詩中。正如史派福後來遇到穆迪時所說的:『不要為我憂傷,因上帝的旨意已成全了。(It is well, the will of God be done) 。從此以後,這首詩歌撫慰了千千萬萬哀傷的心靈,在人生最困頓黑暗的時候,在殘酷無情的戰場上,在失去至親的憂傷中,這首詩帶給人屬天的亮光,讓人們重新充滿勇氣懷著永生的盼望去面對屬世的爭戰。

史派福夫婦後來又生了兩個女兒,並遷居耶路撒冷從事福音事工,一生忠心服侍神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The Godfather: Part III 教父3 (1990)





















曾提過自己的喪禮上想用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的獨幕歌劇「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間奏曲,並藉由與同仁的討論而回想起這首曲子在心中紮根的過程。

小時在教會唱的聖詩有一首依此曲譜成的四部合唱,我邊唱著邊熱淚盈眶,彷彿沈浸於上帝的慈愛與榮光。那是生平第一次認識這個作品,從此再也沒有停止過愛它(馬斯康尼有沒有很感動?)。

之後印象最深的就是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教父3」。其實柯波拉執導的片子中,我最喜歡的是「吸血鬼:真愛不死」(Bram Stoker's Dracula) -- 除了對羅馬尼亞這位曾帶領十字軍打回教徒、退敵無數卻因愛妻上不了天堂轉而向上帝宣戰的可憐鬼的個人同情立場外,科波拉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中營造詭譎氛圍的功力確實值得讚賞,我也是因為此片愛上維諾娜‧瑞德(Winona Laura Horowitz)這位氣質美女演員。

回到「教父3」。「鄉間騎士」歌劇旋律貫穿電影最後40分鐘,對接原主題音樂和劇情卻無絲毫違和,是我看過引用古典樂曲當配樂最成功的電影之一,使得之後任何機會再聽到「鄉間騎士」都無法不想起這部電影,任何想多瞭解「鄉間騎士」歌劇的朋友我也會一併推薦看此片,個人很肯定「教父3」的藝術層次。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兩幕,其一是教宗遭下毒被修女發現離世同時,教父之子演出的「鄉間騎士」歌劇正進行到耶穌以及聖母瑪莉亞被信徒抬出的大合唱,平行時間線進行的劇情,顯示報復與清理門戶的顯示在宗教儀式裡,也以此象徵教宗的死背後有類似被釘十架代世人犧牲的意義。我發現從第一集開始,柯波拉就很喜歡把屠殺和宗教儀式在劇情中做並行處理。

最動容的另一幕就是女主角瑪莉遭槍擊後,歌劇的間奏曲伴隨響起,教父餘生都待在西西里故鄉,於思念愛女的悔恨中度過。這個濃烈很難不讓愛音樂、愛電影的人掉眼淚,若硬要說它不如教父1、2,只能怪所有續集由於須延續前梗並開新枝結新果,以致影史上看到超越前作的續集系列幾希矣!

憑良心講,教父系列中我最愛第三集還不只是因為「鄉間騎士」配樂的關係,還有劇中教父在迴光返照返照之際的反芻、轉性,以及救贖的中心思想,這類自省乃至於自我調整與昇華的題材一向吸引著愛看電影的我。

最後,我覺得女主角選得有點失敗,在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層次分明的演技下完全顯得黯淡無光(他才是貫穿三部曲的靈魂人物),且飾演媽媽與姑母角色的女演員也更有深度而將這個科波拉女兒的女主角比了下去。有趣而不公平的是演第三代教父的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在片中表情一樣不多,卻不至於讓人覺得演技差,而是顯出教父接班人的內斂性格。

若網路提及維諾娜‧瑞德被提到曾是內定女主角的
傳言屬實,很多人在揣測以她取代索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影評會不會更好?導演科波拉在作品中為初長成的女兒提供表演機會是人之常情,她在「教父3」影評中受挫而轉戰電影製作,現在看來反而不失為提早認清性向的契機。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Gloomy Sunday 狂琴難了(1999)

這是首曲子,也是部電影,且跟媽媽咪啊!一樣先有傑出的曲,之後才被寫出劇情去配曲。

Gloomy Sunday一曲最早是匈牙利鋼琴家原創,曾因太多人(包括創作者自己)聆聽後憂鬱自盡而被禁播,所以約三十年前就引起我的注意,當時聽的是爵士名伶比莉·哈樂黛的版本,曲中確實飄著淡淡哀傷,倒也不至於讓我想尋短。

1999年德、匈兩國以此曲的創作背景為基底合拍了一部名為《狂琴難了》(德語: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的反戰電影。

電影將場景設置到二戰時期的布達佩斯,一家知名餐館的猶太裔老闆、餐廳女經理與餐廳琴師間發展著微妙卻和諧的三角戀情。由於飾演琴師的Stefano Dionisi更早有部傑作「絕代豔姬」(1994),是我長期用來介紹巴洛克時期閹割男歌手的教材之一,所以注意力馬上被這位渾身充滿憂鬱氣質的男演員吸引。

餐廳有位老主顧是德國人,並與女主角同一天生日,原與老闆交好,三年後成了納粹軍官再度為美食光顧餐廳。琴師由於不甘為納粹演奏而舉槍自盡,軍官則因私欲與垂涎女主角的美色而出賣了猶太裔的餐廳老闆,害老闆被遣送奧斯威辛集中營致死。之後女主角等了五十年,終於等到這位德國軍官來店用餐以慶祝八十大壽,並在兒子的幫助之下為兩位愛人報仇。

這是一部很好看的劇情片,很多人在猜兒子的親生父親到底是哪個角色--
劇中女主角最後發生關係的人是德國軍官(當時她不得不就範以求軍官讓老闆平安歸來,只是後來卻被騙了),但她之前與兩位情人都有發生關係...

其實仔細將電影完整看過,還是可以找到比較合理的答案,算部很值得推薦的影片。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Le roi danse 王者之舞(2000)


這是比利時導演Gérard Corbiau繼【絶代艷姬 (Farinelli, 1994)】之後又一部巴洛克音樂片,描寫的是法王路易十四、音樂家盧利(Lully)和戲劇家莫里哀(Molière)之間的故事。

影片以倒敘的方式從晚年Lully最後一次音樂會開始。調音的樂師和騷動的貴族們等了很久,國王路易十四卻未出席。憤懣使Lully指揮《感恩贊》時使勁地用手杖擊捶地面,不甚將手杖尖銳的末端刺進了腳背…在病床上飽受壞疽折磨的Lully,彌留之際仍憶著與路易十四過去的情誼……

路易十四曾仰賴Lully的音樂來為自己伴舞,但在高難度動作上的失敗使他疏遠了舞蹈,轉向戲劇。Lully適時地和Molière合作,創作加入配樂的喜劇,並在其中扮演丑角將國王逗樂,結果從此路易十四不再傾心於Lully的舞蹈和音樂,這大大傷害了Lully的自尊,後來因心結與Molière反目,讓可憐又有疾病纏身的Molière病逝於舞台上,就在他所演的戲當中。

然而路易十四離開了Lully不再賞識他,失去太陽的光明,Lully從呼風喚雨的宮廷首席樂師變回奄奄一息的老人,躺在病榻上數著自己最後的呼吸,他的 La Folia 再次從黑暗中響起……

這是部佳作,服裝美工賞心悅目,音樂舞蹈更是影片不可缺少的亮點。音樂忠實呈現Lully莊嚴華美的風格,片中幾名主要人物的表演也相當到位,對角色的刻畫入木三分,是值得推薦的音樂題材的影片。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1991)

本片榮獲1992年法國凱撒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原聲、最佳音效、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Anne Brochet)和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

17世紀的意大利,音樂大師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1640-1700)沉浸在喪妻之痛中無法自拔,帶著兩個女兒遠離喧囂隱居,藏在自己的小木屋裡練琴,每天一練就15小時。他所演奏的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是巴洛克時期的獨特樂器,音色低沉而憂鬱的如嘆息,彷彿發聲於地平線之下,莊嚴又崇高,特別適合表現這部電影中人物忍隱和深思的情緒。

在Vivaldi的時代,這種琴已經不復興盛,但由於熱愛,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柔音提琴協奏曲,可惜流傳下來的只有8首。莫扎特的父親在他的提琴手冊中曾提到:這種琴在傍晚寧靜時分演奏會更加優美。這種低音弦樂給人一種特別內心的質樸感受,更加隱秘地傾訴哀傷情緒,對不可到達之境的追尋,對不存在之物的無法擁有...

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設計了一種新的方式,把維奧爾琴夾在兩腿間,在樂器上加入第七根弦以加強極限的音域與憂鬱基調,通過減輕手部力量訓練與創新,只用食指和中指按壓馬尾部分來達到音色的平衡。通過日漸精湛的技巧,完美地運用琴弓,模仿各種變調的人聲,從少女的嘆息聲到男人的哭聲,戰爭的哀苦到小孩睡覺柔軟的喘息他都能演奏,而每當他演奏手中的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時,亡妻的倩影便彷彿會出現他的面前。


這時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年輕人Marin Marais(1656-1728)來拜入門下,向其學習音樂,並和老師的大女兒Madeleine戀愛,甚至偷嚐禁果。但心高氣傲、期望功成名就的他後來無法安於老師沈潛嚴苛的教導,憑著技藝躋身凡爾賽著名琴師行列,也另娶上流名媛為妻。師徒倆由此決裂,而Madeleine流產後則一蹶不振,一次Marin Marais 特地從宮廷趕來探視安撫、演奏他曾為向Madeleine訴情衷而創作的「夢中的女孩」,他離開後Madeleine就在久病的臥室懸樑自盡。

劇情出乎意料的發展,經歷初戀女友自盡與宮廷磨練後的Marin Marais,演奏風格反而有了老師的影子,越來越內斂、鋒芒漸收,不再一味順著巴洛克華麗基調走,最後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因這轉變終於心生認同而誠懇表示:「你是我演奏的最好的學生。」應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師徒在共鳴中盡釋前嫌,老師竟因出神入化而感人至深的音樂而原諒這位曾經為追求名利而拋棄自己女兒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