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李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李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悲慘世界電影版卡司



李安在2013的奧斯卡又因"Life of Pi"榮獲最佳導演 
而"Les Misérables"電影版也是今年眾所矚目之作


雖然個人認為跟舞台劇版相去甚遠
(我最失望的是飾唱Javert的 軟趴趴的聲音毫無鐵血警官的氣勢)
不過看在眾星雲集上
還是貼上來留念吧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珍‧奧斯汀的作品(一)



Jane Austen(珍‧奧斯汀)這位作者我並無深究
但她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陸續被搬上大銀幕後
很多人已經一頭栽入她的文學世界裡
連我也拿出塵封已久的原文小說打算好好溫習

看過李安導的「理性與感性」
再比較Joe Wright導的「傲慢與偏見」
中西導演的想法與手法硬是迥異
李安的詮釋與切入顯然較為內斂
但原著闡述的年代與背景對女性已經夠壓抑
李安塑造的理性姊姊在我看來是太過了點
有可能是演員的表達方式
也或許是導演若干年前的想法
現在讓李安再拍一次「理性與感性」
看法說不定將會不同

珍‧奧斯汀的小說主人翁都是女性
由各個女性中心角色或周遭的人物的對話
乃至對生活瑣事、繁複家務的描述
無形介紹了當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約定俗成的慣例
也讓我們更加瞭解英國人的日常生活
無論是中產階級或富貴人家

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斷背山 (三)



圖片翻自中文官網

此片之於我最感人處莫過於平實
想想看憑空想像的科幻片
個人主義的英雄片
夢幻不實的愛情片
冷笑話的鬧劇等等
電影市場裡實在不勝枚舉
但灑狗血的劇情根本刻畫不出人們真正的現實生活

大家都看得出劇中人愛得違反倫常
卻無時不在壓抑
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大部分成熟的正常人不是用「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的方式在過日子
而是儘量漠視一己的慾望與不滿
當作它們不存在地掙扎度日
設法在最小損害裡向命運搏出最大效益
時時在妥協

不然呢
推翻一切嗎
革命家這麼好當就不會屈指可數
人們做重大改變或決策時
通常會一併考量至親的立場與感受
以及可能面臨到的衝突
若是一條難走的路
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放棄
就像劇中甩不掉責任感又害怕社會輿論的艾尼斯一樣
而這種個性造就了他的宿命
也拖累了深愛著他的傑克
可說他們二十年沒結果的感情全是他一手造成的
因為傑克不時準備對身邊的所有放手
就等他一句話啊
可惜到嚥氣也沒等著
這不是很大的悲哀嗎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斷背山(一)








老實說
可能是年紀與歷練使然
當下雖感揪心卻未流淚
身邊很多人甚至認為不如預期
沒想到它後勁這麼強
依然在我內心持續發酵
一如它對其他觀片者的影響
只是有人微醺
有人宿醉難醒而看了一遍又一遍

十年來讓我有這種感覺的片子似乎屈指可數
目前只想到以下幾部:
Farinelli(絕代豔姬,1995)
The English Patient(英倫情人,1996)
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1998)
Meet Joe Black(第六感生死緣,1998)
「絕代豔姬」讓我仔細讀了一回歌劇及閹伶發展史 甚至韓德爾的生平
「英倫情人」讓我立志去埃及遊歷
「莎翁情史」讓我再度陷溺在莎士比亞才華洋溢的文學世界裡
並吸引我再度浸淫文藝復興音樂
「第六感生死緣」則無文史背景
純粹一場死神陷入情網的浪漫人世經歷
卻包含了許多關於親情、愛情、道義的詮釋
配樂也十分令人激賞

同一部片在不同的時間、心境下觀賞每次所得皆有不同
其實雖然「斷背山」和「登峰造擊」的題材南轅北轍
觀賞完沈澱後的情緒倒有幾分相似
只是科老這把年紀才構築得出來的深度與廣度若已被李安這年輕許多的外國人追上
奧斯卡確實沒有理由不肯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