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歷史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歷史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倫情人 (三)1996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 曹雪芹《紅樓夢》


所有通過感官的事物都需要時間消化或發酵。這部片當年得到的並不都是佳評,有說它時間線安排紊亂的,也有人認為不過以煽情手法講述單純外遇而已。這部小說的支線確實龐雜,穿插倒敘說故事,但每個角色的性格都塑造得清晰立體...忍不住拿「紅樓夢」來比較,拍出情節流暢易懂、眾多角色立體分明且藝術價值夠高的影片多不簡單啊,誰講得出哪個「紅樓夢」版本拍得夠格嗎?個人真的想不出來。
獨立製片不一定都是低成本電影,「英倫情人」當年以2700萬美元預算拍出的美學境界及2.31億美元的票房雖非無出其右,至少仍是了不起的成就。

「紅樓夢」是一個大宅第裡的故事,時間線比較平面,但廣度與角色像血管般密佈又複雜,支線又分了幾層,人物多得跟戰爭片一樣,看官們很容易只記得主角的愛恨情愁與心路歷程而忽略次要或更小的角色。「英倫情人」的人物相對少些,但時間線與背景的切換工程卻浩大許多...在時間與空間的雙軸架構裡,我個人認為時間線的處理難度比較高,因為空間中的改變多半是無機物;但時間巨輪卻常把人事物碾壓得面目全非。

戰爭是最適合拿來當襯底的場景了,幾乎什麼元素都能放在裡面,個人印象特別深的有--寫實呈現猶太人血淚的「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集中營裡苦中作樂的「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1997);講袍澤之情的「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琴藝精湛得到德軍私下庇護的猶太鋼琴家「戰地琴人」(The Pianist,2002);因嫉妒而把姐姐和其男友推向戰火送死的「贖罪」(Atonement,2007);虛構二戰史實
、復仇德軍而大搞黑色幽默的「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著重後方情報戰與同志議題的「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2014);講述二戰英軍撤退的大場面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等等...而愛情更是常被嵌在戰亂背景下演繹的動人主題,而且人們從看不膩。

漫天戰火下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往記憶搜索,「沈靜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2004)是其中虐心的代表作。講述二戰時一位法國女鋼琴教師的宅院被徵召為駐紮的德國軍官住所,原本女孩對軍官充滿敵意,沒想到他不但是謙謙君子,從軍前也學音樂,並與女孩一樣愛巴哈的鋼琴作品。兩人幾無交談卻暗生情愫,期間女孩甚至以琴聲示警、救下座車被裝了炸彈的軍官,只是國仇使他們無法靠近,直到軍官將被調往俄國前線而來道別時,女孩淚流滿面追到他車旁,心碎吐出「再見」,也是片中她對對方唯一說過的話...儘管如此,在眼神交流與巴哈裡,彼此已經心領神會。



論電影架構我更愛「英倫情人」。愛情並非影片中唯一基調,只是內核之一,裹在錯綜複雜的理念(戰爭、界線、考古、探勘、種族、仇恨...)與有形無形的藝術(洞窟壁畫、沙漠場景、教堂壁畫、Marta吟唱、史詩朗誦、巴哈郭德堡變奏曲...)裡,每個元素都饒富興味地撐住劇情又銜接流暢-- 講戰爭卻點到為止而不強調爆破血腥;說愛情卻壓抑內斂、直至生死相許。影片營造了高於文字、視覺、聽覺的精神層次,釋放出蕩氣迴腸且後勁十足的能量,堪稱磅礡恢弘的史詩級呈現。我甚至忘不了其中油畫般的沙漠而穿起卡其色衣服,只因它渲染著優雅復古的氣息與淡淡感傷的詩意。












隨著年紀增長,站在各種不同角度端詳別人的人生,看戲劇裡的主從角色與黑白立場,界線也逐漸模糊。角逐獎項時,飾演Katharine的Kristin Scott Thomas為女主角,而Juliette Binoche演的護士角色則是配角。網路上有文章爭論著她們實際出鏡的時間或戲份輕重,其實只是為參賽所需做個區分,哪一個人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角呢?戲裡這一鬼一人,前者鐫刻於歷史、後者憧憬著未來,但兩位都用自己的生命去書寫了心中的愛情,無論世俗認不認同...
好吧,掛配角的Juliette Binoche在片中確實引起更多共鳴,那要歸功於劇本給護士Hana揮灑的空間因為接地氣而相對較大;但我更羨慕Katharine殞落的句點,就書寫在她最瑰麗美艷、被深愛著的一刻。


回到紅樓夢。作者是痴的、戲子是瘋的,而觀眾是傻的嗎...?大陸作家陳忠實說「不瘋魔,不成佛」,在電影「霸王別姬」裡被用到張國榮所飾演的旦角程蝶衣身上,走火入魔般的投入才成就了舞台上的一代名伶。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該帶著痴去書寫人生,還是瘋魔地演繹人生呢?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The Dyatlov Pass Incident 詭山(2013)




這部片在IMDB的受歡迎度只有5.7分

IMDB一直是觀影者選擇與評價影片的指標
本以為低分多半是歐美以外的非英語片
看完此片發現製作群與演員們的知名度也影響分數
畢竟卡司全都默默無聞沒聽過
且前面看兩下就像部粗糙的小成本電影
但整部嗑完才發現是被低估了的佳作


又是一部偽紀錄片(比較省錢)
剛開始只是名美國女大生Holly受到長期夢境的困擾
計畫走一趟迪亞特洛夫事件的路線(或譯「佳特洛夫」)--
一場1959年發生在蘇聯境內烏拉山脈
造成9名登山客罹難的山難
她想重新釐清他們死因中的疑點
解開連蘇聯官方都講不出所以然的謎團

當年山難事發地坡度小於30度被認為雪崩可能性不大
9名罹難者都在帳棚外被發現
帳棚由內向外切開看似倉皇而逃
其中幾名罹難者大體嚴重毀損並出現輻射反應
並不都像尋常失溫
附近卻沒有腳印也沒有目擊者
當年被蘇聯以發生「強大未知力量」結案
2019年初俄羅斯才再度重啟調查

女大生Holly長期夢到這場山難場景
決定重走此登山路線找出疑點
並揪了四位同學成行
看到這快一小時
無聊到差點想關掉不看了
但引人入勝的部分才要開始
原來它帶了蘇聯山難與美國隱形/瞬移實驗
這兩個冷戰時期的天坑

這行人抵達俄羅斯後
所有的訊息都在暗示或警告他們就此打住
他們仍不以為意的執意前往
中途採訪到當年搜救人之一(已是老奶奶)
表示她實際看到並非公布的9具遺體而是11具
卻被軍方下了封口令
才開始覺得劇情不單純

這五位美國大學生以正常速度爬上山難事發地
到達後卻發現花費時間比預計短了很多
而除了出現輻射反應外他們的儀器也開始失準
Holly因為在夢境中已見過無數次
精確的以噴漆在雪地上畫出當年罹難者倒斃的位置
還在附近發現一間詭異的實驗室

夜裡發生不知自然還是人為的雪崩
軍方竟然瞬間抵達(感覺上像早就等在那裡)
卻非來營救他們而是要槍殺他們
並把部分生還者逼入神秘實驗室
劇情巧妙連上美國1943年的費城實驗(彩虹計畫)
實驗室裡除了資料和儀器外竟有台攝影機
裡面錄像內容跟他們沿途拍攝的紀錄完全一樣
還莫名跳出喪屍將最後兩名生還者逼得走入蟲洞--
這兩人原希望蟲洞能助他們穿越回家
沒想到卻把他們送到1959年的雪地凍死(所以搜救隊看到11人罹難)
軍方把他們的遺體拖進實驗室在輻射下變成喪屍...

原來他們先前在裡面看到的攝影機就是自己手上同一台
且因物理上的時間折疊壓縮還有殘存的電力
搞了半天
喪屍竟是他們自己
因此喪屍不殺他們而故意將其逼到蟲洞旁
是希望他們有機會藉穿越蟲洞回家
沒想到蟲洞卻將這兩人傳送到1959年山難發生地
凍死後再被蘇聯軍方拖入充滿輻射的實驗室...
看到這覺得好悲哀
原來Holly一直不知道自己陷在無解的輪迴裡
重現了長期夢境中的畫面她才恍然大悟
卻再也回不了家了
想更明瞭結局揭密的可以看這裡

關於佳特洛夫事件和費城實驗老高都有聊過
後者被他定位為都市傳說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亂世浮生 The Crying Game (1992)















謝謝中華電信MOD讓我免費看到這部佳作。

我愛歷史,也愛看電影,能從中一窺歷史的電影就是最愛的題材(另兩個愛看的主題的藝術與宗教)。這部電影正好帶觀影者瞭解北愛爾蘭共和軍與英國之間的衝突由來與之後的發展,雖然這部分其實並非電影劇情的主軸,試想人類在戰亂中有多少無辜的犧牲,又有多少人的善良本性在其中被迫扭曲了啊。

此片以Boy George的名曲"The Crying Game"命名,已經是一個濃烈的暗示,但30年前我在戲院觀看時還是被嚇了好大一跳(不記得當年台灣電影有沒有分級制度,但主角的重要部位有打馬賽克),才發現自己後知後覺,而且Boy George是愛爾蘭裔英國人,這樣的鋪陳安排真的很神吧。

一向尊重他人的感情,而且同意真愛應該超脫種族、性別、身份及種種條件的框架。跨界的愛勉強不得,但無論它源於本性(呼應片中蠍子與青蛙的故事)、友情、歉疚還是其他什麼因緣,起心動念的善良絕對值得致敬與保護。

BTW,劇中人Dil在地下鐵酒吧演唱"The Crying Game"時,身上穿的洋裝,第一眼看到時的聯想是Gustav Klimt的名畫「」及其他穿著黃色衣裳的仕女畫,例如Adele一號... Klimt似乎特別喜歡給他筆下的女性穿黃衣服。



I know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the crying game
I've had my share of the crying game
First there are kisses
Then there are sighs
And then, before you know where you are
You're sayin' goodbye

One day soon, I'm gonna tell the moon about the crying game
And if he knows, maybe he'll explain
Why there are heartaches (Heartaches)
Why there are tears (So sad)
Then what to do to stop feeling blue
When love disappears

I know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the crying game
I've had my share of the crying game
First there are kisses (Kisses)
Then there are sighs (So sad)
And then, before you know where you are
You're sayin' goodbye

Don't want no more of the crying game (Don't want no more)
Don't want no more of the crying game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令人驚艷的 The Ninth Gate 第九道門 (1999)


農曆七月查完惡魔VALAK來源與所羅門的小鑰匙相關的黑魔法,當然也要向常出現在驚悚片中的撒旦(墮落天使路西法)/天使長加百列等幾位致敬一下。

其實聖經中似乎並沒有明指撒旦就是路西法,在啟示錄第十二章敘述了Lucifer與天界的戰爭,其中並未提及Satan這個名字,後來種種混淆的說法,多半與後代的文學創作者有關,說來話長,必須另作探討。

這類題材相關電影非常多,最知名的經典大概屬2005年基努李維飾演的驅魔神探,片中他交手的是原為天使長的加百列,善惡的對決中有許多帶著哲思與考驗的橋段,與離棄上帝的心路歷程。

或許我個人偏好富有神秘色彩、隱喻、解謎與歷史典故的鋪陳,Johnny Depp又剛好是駕馭這類角色的箇中翹楚,很容易聯想到這部"The Ninth Gate"。該片根據西班牙暢銷小說作家阿圖羅·佩雷·雷維特在1993年創作的小說《大仲馬俱樂部》改編,這裡有較深入的說明,後來由波蘭裔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成電影,是相當值得推薦的驚悚片,且網路確實仍能找到劇中能召喚魔鬼的第九道門這本書的Boris Balkan版,儘管是配合電影劇情的道具書,依然夠酷的。



劇情大概講述書商Corso受託確認一本名為「黑暗王國的第九道門」的古書之真偽,據說書中記載召喚魔鬼並獲得天下無敵、長生不老的方法。鑑別之旅將他帶到馬德里(西班牙)、辛特拉(葡萄牙)、巴黎(法國)和托萊多(西班牙)等地,過程中也遇到惡魔崇拜者、痴迷的藏書家和一位眼神迷離而誘人的神秘女郎,且最終在其引誘下走向通往書中的第九道門。

全片以懸疑詭異的氣氛取勝,書商追到哪就會有人離奇死亡,但從頭到尾都沒看到鬼。故事以九幅插圖鑑別書的真偽為主軸,然插圖背後的隱喻宛如曲徑通幽,除了咒語、儀式、五芒星等神秘學外,還有隱晦的謎語與悠長的歷史背景,初始引人入勝,卻漸漸像黑洞般吸走追求知識者的理智,正是修練成魔鬼的秘密,底下的影片連結有針對這九幅插圖意涵的解析,對瞭解情節的發展也有幫助。儘管電影能闡述的有限,但節奏流暢、充滿懸念與張力,解謎的過程與反芻也豐厚了整個企圖接觸魔鬼的故事。
以下九圖順序,左邊是Torchia版,右邊則是Lucifer版:
                                                                                                       
                                                                                                      







最後一幅最詭異,魔獸上的裸女長得跟片中的綠眼神秘女子一模一樣不說,連Balkan拿著錯的第九張圖到城堡進行接觸魔鬼的儀式卻演變為失火完全符合左邊的圖;Corso與女子交媾並得到右邊真圖後,步向這第九道門時城堡卻迎以萬丈光芒,顯示Corso正是魔鬼欽定的人選...

個人很喜歡片尾的呢喃吟唱,晦暗陰沈的小調很符合電影的氛圍,曲終來個Picardy和弦的大調回馬槍,呼應劇終城堡射出的光芒與儀式的完成,非常有力卻意味深長的結尾。

   



參考: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鬼門開了




農曆七月不能免俗的要看幾部恐怖片,"The Nun" 與之前的"The Conjuring 2"都曾提到Valak這位惡魔。他不像Lucifer那麼常出現,不禁讓我想瞭解其背景。


歷史上確有瓦拉克的資料,所羅門王寫的「所羅門之鑰」與「所羅門的小鑰匙」中曾提起過。

「所羅門之鑰」是歷史上有名的魔導書,裡面記載了要如何運用星陣圖召喚惡魔,並利用惡魔達到自己的慾望。此書據說是所羅門自己的創作,流傳中很多都被燒毀甚至被竄改,很多召喚惡魔的方式不見得百分百正確了,真實性已經不可考。且原本是希伯來文,到十四世紀希伯來文字被禁止使用後,就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內容也有可能被改過。

電影中的瓦拉克,只是所羅門王寫過這麼多本魔導書內的其中一個章篇裡的其中一個惡魔而已,且對於瓦拉克的真正記載並沒有很多。但祂的確存在於「所羅門的小鑰匙」第一部份哥耶提雅一書中,此書還對祂有深刻的描述。



The Lesser Key of Solomon 的五部魔導書,第一本哥耶提雅(ars goetia),其中對瓦拉克的描述:

VOLAC, or VALAK, or VALU, or VALAC. - The Sixty-second Spirit is Volac, or Valak, or Valu. He is a President Mighty and Great, and appeareth like a Child with Angel’s Wings, riding on a Two-headed Dragon. His Office is to give True Answers of Hidden Treasures, and to tell where Serpents may be seen.

瓦拉克(VALAK)他在72魔裡掌管著38個軍隊,外型是一個擁有雙翅的小孩子,並且騎在一條雙頭龍身上。祂能讓召喚者知道寶藏的潛藏之處,並且把寶藏的地點告訴一條蛇,讓蛇引領召喚者找到寶藏。依照哥耶提雅的記載,蛇會引導召喚者去找到寶藏。

至於故事為什麼要以瓦拉克為主角?列王記上篇的第十章第14-15節裡記載,所羅門在位期間每年都收貢很多黃金,被懷疑曾經把寶藏埋在地底下,從此很多尋寶獵人就企圖想召喚專門找寶藏的惡魔去找到寶藏,而瓦拉克剛好是專門找寶藏的惡魔,所以電影可能想要講尋寶這件事情。

所羅門之鑰記載了召喚惡魔的方法是真的可行的? 還是虛構一場? 察看相關文獻時恍然發現這也是黑魔法的由來,不過召喚惡魔來達到慾望本不切實際,人絕對不能與魔鬼打交道、做交易。這本書記載很仔細,坊間甚至還買得到,很多邪教儀式其實都跟所羅門之鑰脫離不了關係。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Crescendo 交響狂人 (2019)















不清楚以巴衝突到底是怎麼回事的人數,可能跟不懂中華民國和中國差別的人一樣多。

從這部電影看到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對彼此的恨意後,我把這段混亂又充滿血淚的歷史重新梳理了一遍,也才知道故事是根據Daniel Barenboim(巴倫波因)的實事改編--
這位柏林歌劇院現任總監確曾將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年輕音樂家們,以1:1比例聚在一起演奏,祈能靡平以、阿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而舉世嘩然。

老實說,儘管Daniel Barenboim的才華有口皆碑,但諷刺的是:多年前我讀他已故前妻,即大提琴才女Jacqueline Mary du Pré(杜普蕾)的生平時才知曉他的,果然較早殞落的藝術家總是更讓人關注與銘記啊!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Fatima 法蒂瑪(葡萄牙)(2020)




















通常我對這類片子不會感興趣,但葡萄牙之行造訪過的Fatima的聖母玫瑰堂而看完這部電影,對這裡成為聖地的原因,以及七萬人同時見證的神蹟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儘管一直有人質疑),也才知道FATIMA原來是阿拉伯名字,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片尾主題曲由Bocelli演唱頗為動人。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Woman In Gold 名畫的控訴 (2015)


















Klimt 的畫作中,我最愛的還是「吻」,到奧地利必看。

片中這幅"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也一樣聞名,Klimt畫的是當時維也納猶太富商的夫人。沒想到名畫背後的故事能被拍成電影,由海倫米蘭主演,描述二戰後倖存的猶太婦女,為了追討於戰爭期間遭納粹竊取的畫作,亦即嬸嬸Adele Bloch-Bauer的肖像,不惜狀告奧地利政府。

過程是作曲家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的孫子幫忙打的官司,只是Maria Altmann(海倫米蘭飾演的角色)最初聲稱是為了家族情感而要求奧地利政府歸還嬸嬸的肖像,最終卻沒把贏回來的畫留在家裡,而是以1億3500萬美元天價賣給Estée Lauder(雅詩蘭黛創辦人)之子Ronald Lauder(此畫目前收藏於紐約新藝廊)。

儘管奧地利的納粹份子當年是以不法手段取得畫作,但稍有概念的人都知這幅”Adele肖像”的地位差不多就等於奧地利的蒙娜麗莎了,我個人以為她勝訴時拒絕接受官方補償、將名畫留在維也納,單純只是氣政府拒絕道歉與承認納粹對她家族的傷害。一樣讓這幅畫公開展示,在美國會比在奧地利好嗎?

這個問題一樣發生在華夏藝文珍品的命運上,所以近年中國強大後積極購回清朝各國聯軍掠奪、竊走的文物。當我在收藏流失中國文物最多的大英博物館看到它們時,不禁感慨萬千--
大英掠奪的不僅是中國的文物,去參觀的埃及、希臘、羅馬人,看到自己的文物躺在那裡時可能一樣有扼腕的感覺.....

問題是,這些富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被盜取、被賣而流落海外,不就因為人家懂這是藝術品而當寶欣賞,也準備了到位的收藏空間?反觀中國不是忙著打仗沒空管,就是老百姓無知又貪財給出賣了。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羅浮宮讓世人讚嘆更好?還是該留在破敗的原本的國家在惡劣環境中自然灰飛煙滅?這依然是個沈重而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但若如圓明園被砍掉的十二獸首一樣上了國外的拍賣桌,一頁頁侵略史就無所遁形了。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Suite Française 亂世有情天(2015)

















又是一部在戰時愛上敵方的電影。

原著同名小說「法蘭西組曲」的作者依蕾娜·洛芙娜·內米洛夫斯基(1903-1942)於二戰期間撰寫這個故事,但其猶太人身份使之被監禁並魂斷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放在皮箱的手稿60年後才被女兒發現,將小說完成與發行。

劇中的男主角德國軍人在從軍前是作曲家,隨德軍駐紮法國小鎮時寄宿於只有婆媳的小康家庭中,這個兒子也在出征後生死不明,整個鎮彌漫仇視德軍的氛圍。男主角在寄宿家庭常彈琴與寫曲子,駐軍離開時留了一首創作「法蘭西組曲」
給年輕的女主人,所以電影有很優美的鋼琴配樂。

法國少婦與德國軍人互相慕戀卻無法開口,軍人甚至幫助這位女主角載著上級下令格殺的反納粹份子越境逃跑:
「希望再相見時我已不再是軍人。」

那種情愫暗生卻不可言說的無奈幾乎窒息,結果女主角得到的是這位德軍死訊,真悲傷得讓人想哭,尤其男女主都充滿憂鬱氣質又演得揪心...人類,為何總是要自相殘殺呢?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Gloomy Sunday 狂琴難了(1999)

這是首曲子,也是部電影,且跟媽媽咪啊!一樣先有傑出的曲,之後才被寫出劇情去配曲。

Gloomy Sunday一曲最早是匈牙利鋼琴家原創,曾因太多人(包括創作者自己)聆聽後憂鬱自盡而被禁播,所以約三十年前就引起我的注意,當時聽的是爵士名伶比莉·哈樂黛的版本,曲中確實飄著淡淡哀傷,倒也不至於讓我想尋短。

1999年德、匈兩國以此曲的創作背景為基底合拍了一部名為《狂琴難了》(德語: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的反戰電影。

電影將場景設置到二戰時期的布達佩斯,一家知名餐館的猶太裔老闆、餐廳女經理與餐廳琴師間發展著微妙卻和諧的三角戀情。由於飾演琴師的Stefano Dionisi更早有部傑作「絕代豔姬」(1994),是我長期用來介紹巴洛克時期閹割男歌手的教材之一,所以注意力馬上被這位渾身充滿憂鬱氣質的男演員吸引。

餐廳有位老主顧是德國人,並與女主角同一天生日,原與老闆交好,三年後成了納粹軍官再度為美食光顧餐廳。琴師由於不甘為納粹演奏而舉槍自盡,軍官則因私欲與垂涎女主角的美色而出賣了猶太裔的餐廳老闆,害老闆被遣送奧斯威辛集中營致死。之後女主角等了五十年,終於等到這位德國軍官來店用餐以慶祝八十大壽,並在兒子的幫助之下為兩位愛人報仇。

這是一部很好看的劇情片,很多人在猜兒子的親生父親到底是哪個角色--
劇中女主角最後發生關係的人是德國軍官(當時她不得不就範以求軍官讓老闆平安歸來,只是後來卻被騙了),但她之前與兩位情人都有發生關係...

其實仔細將電影完整看過,還是可以找到比較合理的答案,算部很值得推薦的影片。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Le roi danse 王者之舞(2000)


這是比利時導演Gérard Corbiau繼【絶代艷姬 (Farinelli, 1994)】之後又一部巴洛克音樂片,描寫的是法王路易十四、音樂家盧利(Lully)和戲劇家莫里哀(Molière)之間的故事。

影片以倒敘的方式從晚年Lully最後一次音樂會開始。調音的樂師和騷動的貴族們等了很久,國王路易十四卻未出席。憤懣使Lully指揮《感恩贊》時使勁地用手杖擊捶地面,不甚將手杖尖銳的末端刺進了腳背…在病床上飽受壞疽折磨的Lully,彌留之際仍憶著與路易十四過去的情誼……

路易十四曾仰賴Lully的音樂來為自己伴舞,但在高難度動作上的失敗使他疏遠了舞蹈,轉向戲劇。Lully適時地和Molière合作,創作加入配樂的喜劇,並在其中扮演丑角將國王逗樂,結果從此路易十四不再傾心於Lully的舞蹈和音樂,這大大傷害了Lully的自尊,後來因心結與Molière反目,讓可憐又有疾病纏身的Molière病逝於舞台上,就在他所演的戲當中。

然而路易十四離開了Lully不再賞識他,失去太陽的光明,Lully從呼風喚雨的宮廷首席樂師變回奄奄一息的老人,躺在病榻上數著自己最後的呼吸,他的 La Folia 再次從黑暗中響起……

這是部佳作,服裝美工賞心悅目,音樂舞蹈更是影片不可缺少的亮點。音樂忠實呈現Lully莊嚴華美的風格,片中幾名主要人物的表演也相當到位,對角色的刻畫入木三分,是值得推薦的音樂題材的影片。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1991)


本片榮獲1992年法國凱撒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原聲、最佳音效、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Anne Brochet)和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

17世紀的意大利,音樂大師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1640-1700)沉浸在喪妻之痛中無法自拔,帶著兩個女兒遠離喧囂隱居,藏在自己的小木屋裡練琴,每天一練就15小時。他所演奏的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是巴洛克時期的獨特樂器,音色低沉而憂鬱的如嘆息,彷彿發聲於地平線之下,莊嚴又崇高,特別適合表現這部電影中人物忍隱和深思的情緒。

在Vivaldi的時代,這種琴已經不復興盛,但由於熱愛,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柔音提琴協奏曲,可惜流傳下來的只有8首。莫扎特的父親在他的提琴手冊中曾提到:這種琴在傍晚寧靜時分演奏會更加優美。這種低音弦樂給人一種特別內心的質樸感受,更加隱秘地傾訴哀傷情緒,對不可到達之境的追尋,對不存在之物的無法擁有...

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設計了一種新的方式,把維奧爾琴夾在兩腿間,在樂器上加入第七根弦以加強極限的音域與憂鬱基調,通過減輕手部力量訓練與創新,只用食指和中指按壓馬尾部分來達到音色的平衡。通過日漸精湛的技巧,完美地運用琴弓,模仿各種變調的人聲,從少女的嘆息聲到男人的哭聲,戰爭的哀苦到小孩睡覺柔軟的喘息他都能演奏,而每當他演奏手中的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時,亡妻的倩影便彷彿會出現他的面前。


這時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年輕人Marin Marais(1656-1728)來拜入門下,向其學習音樂,並和老師的大女兒Madeleine戀愛,甚至偷嚐禁果。但心高氣傲、期望功成名就的他後來無法安於老師沈潛嚴苛的教導,憑著技藝躋身凡爾賽著名琴師行列,也另娶上流名媛為妻。師徒倆由此決裂,而Madeleine流產後則一蹶不振,一次Marin Marais 特地從宮廷趕來探視安撫、演奏他曾為向Madeleine訴情衷而創作的「夢中的女孩」,他離開後Madeleine就在久病的臥室懸樑自盡。

劇情出乎意料的發展,經歷初戀女友自盡與宮廷磨練後的Marin Marais,演奏風格反而有了老師的影子,越來越內斂、鋒芒漸收,不再一味順著巴洛克華麗基調走,最後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因這轉變終於心生認同而誠懇表示:「你是我演奏的最好的學生。」應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師徒在共鳴中盡釋前嫌,老師竟因出神入化而感人至深的音樂而原諒這位曾經為追求名利而拋棄自己女兒的學生。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Scarborough Fair


沒想到練舞有機會用到這麼優美的旋律,令人沈醉。

這首英國敘事民歌Ballad)曾是電影「畢業生」的插曲,上網查了查副歌中;"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荷蘭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這幾種香草,竟然也都是古時女巫迷情藥水的主配料(難怪啊!),在此代表愛情中的精神與力量,聽了有種淡然的哀傷~

背景:
史卡博羅 (Scarborough)最早在大約一千年前由 Viking (維京人) 在英格蘭的西北部 North Yorkshire 登陸後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港口。中世紀時期,史卡博羅羅是來自全英格蘭甚至還有歐洲的商人經常聚集的一個海邊重鎮,在歷史上是一個從八月十五日開始延續45天的交易集市,後來逐漸冷清衰落。這首歌詞至少追溯到十三世紀的英格蘭,曲調則更早。是維京人創作了充盈著敏感的詩意和微妙的幽怨的歌。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來自中東的文化





















現今主流樂器的發源地是中東
朝東西方各有不同的發展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當時的社會文化在舊約聖經上早有詳盡記載
不難描繪出歷史的輪廓
推論目前被稱為「國樂器」的部分
無論絃樂或管樂全來自秦、漢被稱為「胡」的匈奴之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也悄悄浮現腦海

絲路之行曾讓我模擬張騫、霍去病的足跡

從漢朝積極向西征戰與打開絲路之際
中土和印度、中亞、西亞的文化早已水乳交融
絲綢雖西傳
但傳進中土的東西卻更多
包括了樂器、香料、織毯等
和深植人心的佛教與伊斯蘭教信仰

歐洲在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

整片大陸烽火四起、戰亂不斷而進入黑暗時期
當時文治昌明的阿拉伯人大量翻譯與保存希、羅重要典籍
後來文藝復興才得以在翡冷翠展開
綠衣大食雖進駐南歐
卻同時也沿著地中海將文明再度還給歐陸
其絃樂器變成了彈撥類的魯特(lute)、吉他(guitar)
以及擦絃類的提琴家族(傳往中土則發展成琵琶、柳葉琴與胡琴)

魯特琴

吉他


提琴類

















琵琶、柳琴與胡琴

中國在漢朝後的盛世幾乎跟漢人以外的民族都脫離不了關係
三國、魏晉南北期到隋朝在動盪中度過
之後唐朝的高度胡化眾所皆知
下一個的盛世屬於蒙古人
從成吉思汗到元朝的建立
雖然為時不長就進入明朝
但大體上這是個孱弱而腐敗的朝代
女真才得到崛起的機會

我對早清歷史的著迷

最初始自皇太極、孝莊皇后(大玉兒)與多爾袞的三角戀情傳說
以及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短暫卻動人的故事
延伸閱讀後
發現從努爾哈赤到康熙皇帝這段時期
愛新覺羅家族不僅武功鼎盛、八旗壯大
而且尊重文化與信仰的交流
看看大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間從未發生大規模衝突
以及他們對待基督宗教傳教士的態度
可證明統治者用寬闊的視野與胸襟看待外來文化
可惜後來雍正鎖國而沒能從西方工業革命吸取到科學養分
雖然乾隆皇帝末期整個國度才出現疲態
但嚴格說來一鎖國清朝就開始吃老本了
可見胸襟對一個統治者是多麼重要
















走筆至此(其實是在鍵盤上「彈指」至此)
發覺漢稱「夜郎自大」後來成了對中國的諷刺
工業革命後的歐洲何嘗不也這麼看待中國
自稱禮義之邦卻要求外國使臣下跪而未待之以禮
還可笑的認為義和團可敵洋槍洋砲...

雖說身為華人不該妄自菲薄
二十一世紀全球也無人小覷中國
但除了毛澤東、鄧小平以降外
政治家好像確實非中國特產
或許華人韌性太強                                         
也受擊壤歌「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思想影響
不需要太強勢的統治者
反觀塞外的游牧民族長期與惡劣的地勢與天候拼搏
自然造就更加剽悍、剛烈而銳利的鮮明性格
只是
以現在中國的發展來看
大家從歷史學到的教訓似乎是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