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現象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現象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五度圈的聯想

被玩電吉他和搖滾的人學生問到五度圈

我一臉矇逼告訴他沒學過
反問他這是什麼還上網爬文
他也覺得音樂人不知道這個很不可思議
結果看了相關分析後才懂學校沒教乃因它是樂理歸納出來的現象
儘管巴洛克早期有作曲家將之畫成圓圈圖
但它畢竟不是樂理本身啊

官大為的頻道有專門介紹五度圈
我不可能解釋得比他更清楚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看:

他提到會乘法的人完全不必糾結九九乘法表怎麼來的
這比喻對天生數學很爛的我再貼切不過
看不到核心的人才圍繞著現象與結果團團轉
中學時正因老嘗試以公式去套用同類型題目的迷思
注定到某個難度門檻就過不去
從而無法學好數理的宿命

今天練舞時這種感覺尤其強烈
當內部元素運作得夠完整就出現正確的味道
各種舞姿的呈現都有醞釀的過程
簡化或不到位的操作跟火候十足的張力
有著門外漢也分辨得出的天壤之別
一般人以為速度快的舞較難練成
以下影片就拉丁中的慢舞倫巴來做對比
會看到速度快慢不是重點
也無關乎身材  服裝  舞步
因為選手在靜態中也能體現的流動與延伸
是長期拆分並鍛鍊各肌肉區塊的結果
樂器練習的原理亦然

新疆舞「掀起你的蓋頭來」能只做頭部左右擺  而不動身體
中東肚皮舞能快速扭腰擺臀  而不動身體
以及這些個民族舞蹈能用身體做成波浪舞
看起來如龍擺尾般一節節的律動
都是脊椎拉緊後
不同部位肌肉各自分離運作的視覺成果
而非只是把整段身軀直通通搬來搬去的移動

似乎每個專業領域都如此
越厲害的人越能挖掘根源直指核心
從而看出源頭到現象的脈絡
改善問題更有效率
凡人只會以各種外在做分類
就產生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的模式
畢竟中軸乃在圓心而非圓周


接著聯想到信仰何嘗不是類似的道理呢
印光法師才會說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正行  從正心正念開始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Sabrina 龍鳳配 (1954&1995)




看過茱莉亞歐蒙與哈里遜福特主演的「新龍鳳配」兩三次
對這部浪漫喜劇印象頗為深刻
至於1954年奧黛麗赫本的「龍鳳配」年代久遠一直無緣觀賞
昨天中華電信MOD終於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看影片很少一氣呵成的我竟在半天內排除萬難把它看完
然後很好奇IMDB給前後龍鳳配的評價竟是7.6與6.3
明明劇情相仿
20世紀末的電影拍攝手法也進步許多
例如人在車上的綠幕效果高下立分
這麼大的評價差距到底是因為演技還是什麼偶像情結沒人曉得
而且我個人雖十分欣賞奧黛麗赫本的清新脫俗
她也拿過不只一個影后
卻並不認為她的有入木三分的表現力
又老飾演眨巴著大眼無辜又無厘頭望著男主角的那類角色
同質性頗高

好的演員不瘋魔不成佛
套進各個角色如同變色龍
彷彿從日偏蝕到日全蝕
自身性格在詮釋過程中逐步隱匿消融
終至離了戲臺也出不了角色
感覺自己欣賞的張國榮 和Deniel Day-Lewis 有這個味道
女演員當然也不少
我得慢慢想一下

年輕的時候看愛情片會隨著劇情又哭又笑或心痛
感動之淚甚至會讓我將該片與希臘悲劇相比擬
自以為心靈在兩小時中得到一場淨化洗滌
回想一下哪些作品曾讓我產生這種感覺喔...
華語片的梁祝 藍與黑 新不了情 玫瑰的故事
到外語片莎翁情史 第六感生死緣 英倫情人 瘋狂亞洲富豪等
(外語這幾部甚至在我的最愛片單裡)
但即使有值得肯定的劇本 導演與演員
已經無法在靈魂深處說服這個年紀的我
只覺得是一劑安慰魯蛇的兩小時嗎啡 
名符其實的爽「騙」罷了(這樣說會不會太廉價)

戲劇史濫觴應始於希臘悲劇吧?
悲劇比喜劇更受推崇因為它被視為更高層次的藝術形式
在人類情感 哲學思辨與道德探索上的影響力遠超喜劇
並能讓人面對生命中的磨難
那個時代還不具「人本」思想
但希羅諸神早被賦予各種人性
表示將自身性格在他人他物上投射的概念已然產生
也是戲劇與電影的精神
而不再輕易被感動的心態推進是否關係到維度的提升
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扯遠了
回到這部喜劇片/騙上
論及巴黎與愛情
怎麼可以漏掉下面這首Édith Piaf的浪漫名曲呢


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Crazy Rich Asians 瘋狂亞洲富豪 (2018)

 















這部電影是刷影星楊紫瓊的作品時發現的
大概類似灰姑娘或仙履奇緣之類亞洲版
劇情講述在紐約教授經濟的美籍華裔女教授Rachel
其男友Nick將回新加坡擔任至交婚禮的伴郎
也想藉此機會將女友介紹給家人
於是Rachel隨之前往此生沒造訪過的國度
並意外看盡了亞洲富豪們的奢華與勾心鬥角

這種電影裡面一定要有反派
不意外
Nick的母親認為Rachel沒家世背景
配不上即將繼承家業的寶貝兒子 
這位母親就是楊紫瓊飾演
年輕時不受婆婆待見
為了維持家族和諧吃了不少苦頭
後來也用同樣方式否定兒子的心上人
她清麗優雅形象背後的趾高氣昂當下看似擊潰Rachel了
但女教授最後用一局麻將完成了逆轉
贏得了愛情與認同

這麼老套的劇情和富豪們的紙醉金迷
我看得都快睡著
就在最後Nick似乎必須在愛情與親情中擇一時
Rachel約Nick的母親到麻將館一見
打麻將邊掏心窩子那場戲
才讓人驚艷得回了神
為Rachel不卑不亢的智慧感動不已
原來愛到極致的表現也可以是成全與放手

Rachel早就胡牌並知道Nick母親在聽哪一張
卻還故意放砲給對方的那一幕 
不得不說實在太精彩了
完美演繹了賽局理論的精神
也呼應了她在片頭以心理學贏了助教的牌局之劇情
使大家看到Rachel如何睿智的營造雙贏局面
難怪能擄獲低調富家子Nick的心

Nick媽因此理解了Rachel並軟化做出讓步
接下來的精彩當然就是Nick及時衝上Rachel飛NY的飛機
在眾目睽睽下以母親手上的綠寶石戒指向Rachel求婚那一幕啦
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顆戒指說明了Nick母親的接納
全機瞬間掌聲雷動的祝福這對璧人
個人認為影片應該在這裡劃下句點
Nick帶Rachel回家又辦了場雲集親友的奢華派對
反而顯得爛尾了

這部片有個讓人津津樂道的特別之處
算是好萊塢出品卻全用亞裔演員的作品
還有個小驚喜
就是我欣賞的喜劇演員Jimmy O. Yang也在裡面飾演了配角
他的脫口秀影片幾乎每支都讓人會心一笑~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理性看事 感恩懷人


不是來談政治的
只是剛好刷到這一篇


我沒有雙重國籍
感覺不到「既是X國人  也是X國人」有什麼問題
這類族群對自身身份認同的比例可能要視成長歷程
和在兩種文化中融入的程度
或私底下家族朋友圈關係而定

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追蹤谷愛凌在巴黎奧運前後的言行
但確實知道她的受歡迎一半以上來自中國的加持
因為滑雪在美國不是那麼受矚目的體育項目
Stanford文武全才的運動員可不只她一位 

谷在上屆奧運代表中國
之後拿到的廣告代言費遠超過獎金
就算違心
但在華人的民族性裡
拿人手短  吃人嘴該軟的謙遜還是該展現的
(覺得自己更接近美國人就別揩中國的油)
在中國是中國人  在美國是美國人的話雖沒錯
但就要小心變豬八戒照鏡子
除非谷也不在意中方或美方的眼光與非議

個人不認同共產黨
二十一世紀都過四分之一了還在搞商君書那一套
把人民箝制後愚化又奴化
為了拿下台灣一直把政黨  國家  民族的概念全和稀泥攪在一起
大不列顛有把美國、澳洲等英語系國家都當成英國嗎

事實是有憑據的(兩本以上的護照)
其他沒有實驗、證據、數據依據的事物就是現象歸納
儘管觀點  感受的形成必有其因
但充其量也就類似星座的統計而已

只是
處事真沒必要踩人痛點
被命運之神眷顧拿了更多資源
甚至含著金湯匙長大的起跑點贏家
得明白自己的成就來自多少他人和大環境的成全

這支影片僅供參考
單純從中串連出其他聯想
也明白現在起擁有中美雙重國籍的名人發言必須更謹慎
但影片末了的總結我是認同的--
國籍、政黨、宗教、階級等都只是人類不同的外衣
尊重他人的選擇
包容他人的立場
在越來越右傾的世代裡是必要的

最後
我們可以從底下另一支影片
看出美國和中國對自由與尊重兩個觀念上的巨大差異
如果谷愛凌在中國長大卻去代表美國參賽
中國人看待此現象的態度會如此寬容嗎?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雞湯書















走了趟附近書局,發現放在放外面暢銷區的都是所謂雞湯書,各領域的專業書籍反而多數放在後面的書架上,怎麼看都覺得怪,讀者心靈有多貧瘠?哪種人需要看這種書呢?順手拿幾本起來翻閱,有些個讓我覺得若真是燉熬過的雞湯的話,我可能吐了...


好久沒發這種不方便放圖照的文。尊重起見不提書名與作者,不少雞湯書看起來類傳教書籍挺催眠洗腦,或寫得很淺薄,讀著覺得我自己都能寫(現在可能連AI都會寫),納悶怎麼有人要看呢?也有不少解析大部頭或名著的書,感覺挺多餘...既然口水歌難超越原唱、二手煙也不能吸,那這些口水書呢?
無論任何典籍,讀者自有個人角度的吸收消化與詮釋,除非過於艱澀隱晦需要白話註解,或作者有另闢蹊徑、前人不曾發表的細膩分析,否則眾家看法寫寫部落格得了,讀者也直接吃雞就好,幹嘛喝沒燉入味、或加了不當調味料的雞湯呢?
個人認為夠格當雞湯書的是類似老子道德經、莊子逍遙遊、王陽明心學這種,有信仰的人讀讀心經、聖經新約(裡面較少戰爭迫害仇恨),讀懂讀通乃至於實踐就差不多了,勝過無病呻吟打高空或以為靠什麼念力、儀式能戰勝一切。

還有很多安慰心靈的書,基調建立在「你很棒,是沒遇到欣賞你的人」、「你沒問題,是他們配不上你」或「你夠努力了,是世道不公」、「你該躺平,因為他們剝削了你」上面。看多了這種書會麻痺、自我感覺良好,不再有反省能力,這種書算毒雞湯吧?
常懷疑這種書都是出版社邀的稿嗎?初衷是靈療還是什麼?世界確實不存在真正的公平,但不表示該把問題歸咎其他人事物來讓自己好過,進而放棄不懈的努力。窮的人不如讀讀如何理財,人際關係差的看清自己不受歡迎的關鍵,不是更有建設性嗎?腦波弱、惰性強、判斷力不足又執念過重常是人生最無藥可救的病,許多年輕人需要的是當頭棒喝而非大麻嗎啡,讀物應該有正向指引的社會責任


大型選舉到最後搶的都是搖擺族的票,剩下的不是拉不動就是已鞏固。同理,心靈病得過度或中心思想堅定的人都不需要雞湯書,這些書出版時應該都推敲過比較賣得動的讀者群,並盤算由基本盤去帶動排行榜。

退一萬步說,會讀書的可能還是算不錯,因為更多人早就只看YT、抖音,用更輕薄短小的途徑吸收知性與感性的內容了,我這上年紀的人腸道差代謝慢,分子要切得更小才吸收得了,且視茫茫的無法一直綁在3C上,只好繼續慢啃文字當腐儒...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反戰思想的延伸



這是"Britain's Got Taleant"參賽的人體影子舞蹈表演
我每次觀賞都不禁流淚
其感傷故事背後要傳遞的明顯是反戰訊息
沒有口號、沒有吶喊
只是平靜敘述一位士兵短暫的一生
引起的震撼與共鳴卻大過想像

配樂的選用十分出色
歌詞貼切而深刻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
You've got the light to fight the shadows
So stop hiding it away
Come on, come on !
I wanna sing
I wanna shout
I wanna scream till words dry out
So put it in all of the papers  
I'm not afraid
They can read all about it
Read all about it ~~

忍不住想分享
昨晚 「一九八五行動聯盟」串連為洪仲丘申冤的的凱道遊行
除了譯自”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台語主題樂曲達到群起怒吼的效果外
這首”Read all about it”也是很適合傳遞沈痛情緒的選擇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從一本書看到的延伸























最近剛看完這本「誰把台灣經濟搞垮了?
除了搞懂過去、現在的經濟困境外
也概略的理解成因
進而看到人性的弱點

書中提到政府對特定產業的補助
只會吸引更多想立竿見影、即刻獲利的企業主投入
形成重複的投資、內部的競爭與資源的浪費
而且這些業者慣於依賴補貼後
將安於現狀而不思開發與轉型
也無法藉由市場自然淘汰的機制讓經營不善的業者退場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台灣電子業與紡織業的對比
前者正因得到太多政府的補助而呈現群雄廝殺內耗局面
而當年被政府放棄
一般認為成為夕陽工業的紡織業
雖然倒了一半
整體產能與產值反而表現得比之前亮眼
因為退出市場的業者本來就是應該淘汰的

此外  
台灣人的心理也是矛盾的
明知某些補貼不合理
卻還是想拉全民一起來買這個單
政府為了選票
即使債留子孫的政策也得貫徹
例如全民健保造成的血汗醫院
或主要補貼工業用電的低廉電費
還有消費券的發放

健保局、台電、中油、台鐵等國營單位的經營管理是有問題
但人民也不願意接受反應成本的作法
想要看病省錢、要車票不漲、
要年金、要便宜的水電、
弱勢家庭要補助超商早餐 ...
結果到處看到免費早餐沒吃完就亂丟的學生
要不就是低廉的電費造成大量工業用電需求以及浪費
最後再來吵蓋不蓋核電廠...

政府固然在制訂政策與執行上出了問題
而且貪污屢見不鮮
但政府被綁手綁腳的原因一部份也來自選舉──
明知某些補貼不合理卻還是想拿到的台灣人夠理智嗎?
這背後的心態是什麼?
不也一樣是貪嗎?

人類為何會貪?
是不是出於缺乏安全感
害怕匱乏的恐懼?
問題是
到底擁有多少才夠呢?
心理感受與實際狀況不見得真能畫出相關的曲線
我們最頑強的敵人和心底最大的黑洞
不也是在金錢之外該思考、認清的課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