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美術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術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The Quiet American 沈靜的美國人(2002)

 

記不清是為了Michael Caine還是Brendan Fraser 去看這部片
後者除了以「我的鯨魚老爸」得過最佳男主角外
在我印象中演技其實不如外型
然而他在「神鬼傳奇」裡太帥氣太討喜
衝著這點就值得去看看顏值全盛時期的他

上年紀後還有很多劇本可接的Michael在此片中的表現著實亮眼
充分掌握了角色的衝突與轉折
將內心的暗潮洶湧體現得恰到好處 不慍不火
很有英國紳士味道
儘管沒奪下該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可能仍是他這二十幾年最有層次感的詮釋
(那屆Adrien Brody「戰地琴人」無論角色或影片各方面都太難打敗
加上這部片諷刺美國以正義為由去干預他國政治  更不易受青睞)

故事以1950年代初法越戰爭(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歷史為背景
表面上是英國記者  越南情婦與美國醫療觀察員在西貢的三角戀情
由於英國人已婚而無法迎娶情婦
中途殺出的美國人橫刀奪愛 並許越南美女一個美好未來
但隨著片中法軍 越共 美軍明爭暗鬥的劇情發展
漸漸發現記者暗指深扒黑幕的西方媒體(或法越美外的其他勢力)
情婦代表想藉美國援助來脫胎換骨的越南
而實際身份是CIA幹員的美國人介入他人戀情
就代表美國政府涉入他國內戰時的態度立場
這段戰局政局以三角戀情來譬喻與包裝
不艱澀很好懂(最多自行複習一下歷史)
可以專心的品味故事與感受異國風情

其實情婦鳳的角色呈現有點扁平無力又軟弱
CIA幹員覺得犧牲幾個人無可厚非的鋪陳也太直接粗糙
我無法確定關鍵是在劇本還是這兩位演員身上
畢竟他兩的演技跟Michael這支老薑看起來不在同個級別
然而
電影裡描繪景致的細膩度彌補了以上的遺憾
田野間濃郁的油畫感有台東池上的味道(不禁想起齊柏林「看見台灣」
潺潺河水蜿蜒而嫵媚
西貢市區則透著嘈雜日常與慵懶閒適混合的情調
街邊咖啡座那股靜謐的停滯感
燠熱得看著都出汗了(直到被突如其來的爆炸震醒)
無聲勝有聲的訊息量溢出了螢幕的感覺帶著王家衛風格
後來才發現此片的攝影就是他長期合作的杜可風

提到角色
演記者的越南助手那位Tzi Ma扮豬吃老虎也精彩
前段表現得像普通雇員
爆炸發生後請老板約美國人見面來瞭解一下內幕
還語重心長的提醒老板遲早得選邊站
結果助手真正身份根本是越共
且親自手刃了Brendan飾演的CIA幹員
意在警告美國不要介入越南的政治
當英國記者嗅到不對勁而衝上街想救美國友人時
剛好跟騎著腳踏車離開的助手對上眼
瞬間明白整件事的關聯卻又什麼都做不了...

讓我感傷的還有英國人在窗邊翻書那一幕














起初英國人氣美國人不為街頭爆炸引起無辜死傷感到抱歉
窗邊翻書是即將約出美國人並交給越共的暗號
手中拿書的他轉身即興了一首詩--
我走在街上不慎碰壞東西,人們看著我問我是誰?
美國人很有默契的接下去--
若不巧撞到無賴,損壞不太糟的話我會賠償。

然後問英國人立場不同 是不是還能當朋友?
英國人內心似乎立刻軟化而回到窗邊
但先前在樓下等待翻書暗號的越南拉車伕已經轉身離開
這短短幾秒決定了美國人逃不過的死亡以及英國人的懊惱
但他事後也只能嘴硬的對警方說--
這是戰爭,每天都有人死去。


Craig Armstrong的配樂不錯
這首「Saigon1952」以濃得化不開的異國吟詠纏綿著展開
中段暈染懸疑詭譎氛圍
峰迴路轉的滑向磅礡史詩感後
末段如漸行漸遠的跫音卻在黯然蒼涼中迴盪
聽覺像進行了一場起承轉合的小旅行
心情也跟著沈重起來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醇釀

































 



常對著完美的藝術品忖度完成的時間有多長
儘管個性很急躁
卻發現不受時間限制的藝術才是最愛

試想
若能在每一筆的勾勒與色彩的堆疊裡慢慢成形理想輪廓
或在每一鎚的雕鑿與石塊的安放裡宣示虔敬信仰
幸福感將與琢磨的時日等長
除非贊助者要求時限
否則藝術家可以這麼一直精益求精下去
君不見高第在巴塞隆納的聖家堂至今仍是半成品
連接手的建築師都說不上何時能完工
(但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者依然蜂擁而至)
畢卡索也說過畫作沒有完成的時候
對一幅畫封了筆便結束了它的生命

反觀有時間性的動態藝術如音樂與舞蹈
通常短短幾秒鐘便要達到完美的呈現
那種瞬間的壓力得有深厚的基礎與極大的信心來撐
且觀賞者非但無法從這幾秒鐘來度量背後下苦功的時間
還會用嚴苛的標準來檢視困難段落的表現
甚至正是衝著要聽繞樑高音、看靈巧指頭演奏快速樂段
或想觀賞精準輕盈的旋轉彈跳而來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動態藝術的養成比靜態困難的原因就是要向時間挑戰
不但從小就要紮根基
(沒什麼天才演奏家是成年後才練的吧,自學的例子也少)
而且每每要在限定的短時間內完成艱深技巧的呈現
稍有差錯則無可挽回
觀賞者只看最後一刻的成敗卻難想像一路走來的過程

靜態藝術則因不需與時間拔河
可以在每一筆、每一刀、每一拿捏裡反覆斟酌思量
甚至還能不斷嘗試和修改(例如素描、拉坯等)
所以史上自修而成的素人畫家比比皆是
包括我最欣賞的梵谷在內

對藝術的思考越來越多
也迷上靜態藝術的醞釀過程
就器樂曲來說

除了若干年前後演奏同一首曲子會有不同的心得與樂思之外
花一年練一首曲目並不見得比兩、三個月就練完的人來得厲害
反而顯現天分不足無法克服技巧
這沒什麼越陳越香的道理
而且在演奏中要針對曲子時代、風格很快做出反射性處理
所以我的練習常常都在搶時間裡度過

再看看靜態藝術
陶製品、畫作、雕塑到建築物的完成似乎悠閒多了
裡面沒有十秒鐘就得展現的高深技巧
累了喝杯咖啡再出發
每個動作前可以充分思考丈量
一幅畫畫個兩、三年 一棟教堂蓋個十年也不是新鮮事
在色彩的鋪陳與磚瓦的堆砌中慢慢要求盡善盡美
這美好的過程不就是醇釀嗎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2006 Poseidon 海神號

這是災難片「海神號」的海報

大家在船上的跨年晚會狂歡
晚會進行到一半致命的海嘯席捲而來
船艙瞬間成了人間煉獄

這部片子在台賣座甚佳
但我的關注是許多造訪過的Poseidon神殿
在希臘神話中祂管轄海洋 守護海域
(故片中這艘船以海神為名十分諷刺)
與天神宙斯(Zeus)、冥神哈帝斯(Hades )為兄弟
至今希臘境內的臨海地區仍可見到一些Poseidon神殿的遺跡
討海居民對祂的依賴大概與南歐地中海岸崇奉聖母瑪麗亞或台海沿岸拜媽祖差不多
下面這尊青銅像應該是所有海神雕像裡最著名的



右手的三叉戟已經遺失
但無損其威嚴
另外還有其他以海神為主題的雕像
都是比較晚的作品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香水─視覺的聯想(一)


國外不時見到印象深刻的看板或其他型態廣告
常訝於西方人想像力之豐富
前幾天從新聞看到美國連嗅覺都被運用在牛奶廣告裡
讓我不禁想起這幅近日這幅曝光率甚高的電影海報

我學的古典音樂藝術囿於時間元
常在分析與感動還在醞釀就已結束
且對訓練不夠的學習者困難度更高
因為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呈現旋律、和聲或者是動作、表情
即使站在鑑賞角度過程也被時間所掌控
例如近期講授Mussorgsky的「展覽會之畫
學生既沒有將樂譜轉換為聽覺效果的能力
也難將陌生旋律在一節課裡記住並達成與畫之間的聯想
所以無論是表演或欣賞都需要長期的訓練和養成

然而對靜態的藝術來說時間不成問題
曾在大都會博物館花了兩小時看Monet的「睡蓮
那種愉快經驗使我感受到擺脫時間的自由自在
揣摩、理解、分析與想像如一顆顆種子
慢慢在觀賞著的心中發芽、抽高與茁壯
沒人規定時間
也沒人限定程度
因此繪畫界有許多孩提時缺乏基礎訓練
長大才慢慢自學而成的畫家如梵谷、高更等等--
正因沈澱醞釀重於瞬間反應
擺脫了時間的限制後多晚開始都不成問題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 (一)



看完這兩本書不禁佩服起Dan Brown這位作家來
其家學淵源、教學範圍加上靈活的文字運用力
讓他將藝術名作巧妙地嵌進充滿轉折的故事裡
引導讀者在一步步跟著情節走時
還能反覆玩味這些畫作、雕像背後隱含的意義


不過這兩部作品十分相似
相似到一看便知出自同一位作家
好像莫札特的曲式、語法
或梵谷的筆觸、色調那麼鮮明易辨認

故事都以費解的命案開頭
死的皆非泛泛之輩
而是具崇高身份地位的長者
主角羅柏‧蘭登去協助釐清案情時會認識被害者的女性親人
像瓊瑤小說一樣
女主角不是絕色美女卻有才智、專業知識與靈性之類的特質
而且彼此會在尋覓線索、抽絲剝繭中產生情愫
最後墜入情網
尋找兇手的過程裡
適時插入達文西的畫作或貝尼尼的雕塑是必要重點
因為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在藝術史上的的素養
還要藉著大師們的特殊身份來凸顯宗教內部或與科學之間的矛盾

達文西密碼」製造出的教會敵人是錫安會聖殿騎士團
天使與魔鬼」則是巧妙地讓光明會共濟會等兄弟會死灰復燃
追蹤半天後出賣天主教會的真正幕後主使者都大出讀者意料之外
主使者也同樣十分聰明地找來聽話而忠心的打手
而且被利用的打手最後都難逃一死
若非看完「天使與魔鬼」腦袋已經開始混沌
舉得出的例子恐怕還不只這一些
沒看過他的「數位密碼
不知是否亦不脫以上窠臼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星夜


愛極Van Gogh的畫,其畫風極具渲染力。他的呈現已非對大自然的真實觀察,而是一種自身想像並亟欲營造的氛圍。

不少評論說這誇張的筆法使畫面顯得詭異,而我感受到的是梵谷內心沈默的痛楚與壓力,他後期越來越常用的蜷曲﹑螺旋畫法,泣訴著生命中無數的無解—畫筆與顏料似乎是他唯一出路,但連這都需倚賴弟弟西奧的資助,時下許多人口中的苦,相形下多麼顯得膚淺。

梵谷早期的明朗色彩後來逐漸被深沈色調所取代,也暗示著他失去的希望。一般繪畫我總以「具象」與「抽象」做粗分,但梵谷介於兩者中間的表達手法常讓人迷惑。畫面中前景的小城與大幅的夜空形成強烈對比,似乎說明人類面對無垠宇宙的渺小與無助,也或許代表梵谷對大自然的渴望,而這又何嘗不是人類的渴望?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Modigliani電影觀後感(二)




這是各時期大師們的肖像畫
表達的意念與方式都不相同

雖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創作技法
從時代來看仍不難瞧出脈絡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法使畫作出現景深
十九世紀末後印象派普遍受日本浮世繪影響
而二十世紀初的繪畫和雕塑常能看出非洲原住民藝術的影子等等
這些與時俱來的大方向確實在當代的傑作裡留下了線索與痕跡

維梅爾傳世的作品不多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其中代表
畢卡索和莫迪利亞尼則留下大批肖像畫
不過就肖像畫而言我特別欣賞達文西的典雅與神秘感
還有梵谷線條和色彩下的生命力
以及畫出吹彈可破膚觸的雷諾瓦

提香適切地描繪了威尼斯畫派的精緻唯美
林布蘭和維梅爾都將光線的層次處理得無懈可擊
新古典主義裡安格爾的結構恰如其份
秀拉擅長新印象派的點描畫法
塞尚的色塊堆疊超脫了印象派對光影的專注而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
克林姆的裝飾性畫法充滿性感和異國風情
直到表現主義後百花齊放 百家齊鳴
每個人都推陳出新不再囿於流派
彼此間就越來越難看出同質性了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Modigliani電影觀後感(一)


看過的畫家傳記影片不多
之前看過Surviving Picasso
去年則有一部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前幾天又看了Modigliani(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
一直在回想和比較哪部拍得好

先撇開電影吧
雖然藝術史上繪畫界大師代有所出
目前最愛的畫家仍是梵谷(但並未看過關於他的影片)
其筆觸與色彩總能抓住我的視線 感動我的心靈
裝飾意味濃厚的克林姆也曾極為欣賞過
肖像部分則偏好達文西和雷諾瓦而描述藝術家的影片會重整觀眾的關注
至少我會將他們的畫作拿出來重溫
一如前陣子看過Copying Beethoven(快樂頌)後重溫貝多芬的音樂和記載

一般人對電影可能多半只要求娛樂效果
很不幸我還很愛讀歷史
習慣要以史實、史料來檢視這類片子
看看電影有無謬誤之處
主人翁的描寫傳不傳神等等

維梅爾這位法蘭德斯畫家實在沒有特別感覺
畢卡索莫迪利亞尼這兩人的強烈性格倒是不難發揮
Modigliani一片以莫迪利亞尼為名
可知畢卡索是配角
台灣翻譯「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明顯是要以畢卡索的名氣拉抬票房
片中盡力刻畫後者的浪蕩不羈與狂放
演員安迪賈西亞的表現大致稱職
不過畫家與女友漫步巴黎街頭配上香頌曲「玫瑰人生」的那一幕有點叫人錯愕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首曲子尚未誕生

繪畫比賽那一幕畢卡索以立體派作品大戰莫迪利亞尼的非洲原始藝術兼波西米亞風
(其實莫迪利亞尼的個人風格太強,實在很難歸流派)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畢卡索那時應該進入其畫作的古典時期了吧
大致上來說1913年後他就漸漸擺脫立體派
1915年之後幾乎不再以這種手法創作
其實我並不知道是否曾有這場繪畫比賽(查不到資料)
若真有其事發生在1919年
以畢卡索的野心與對這場競技的重視
似乎不可能使用自己已經揚棄的畫法去比賽

然後
劇情要慢慢鋪陳莫迪利亞尼在一堆當代巨擘裡脫穎而出的高潮
他的畫被揭開幕之後
畢卡索激賞地為這位對手冒出展覽會場上的第一個掌聲
姑先不論誰的實力強
(其實我對畢卡索一點好感也沒有
只是拿他比莫迪利亞尼
就像拿布拉姆斯比柴可夫斯基一樣沒意義
風格完全南轅北轍怎麼相提並論呢)
以片中他們兩的關係來看
這一幕簡直矯情到了極點

客觀來說
這部電影有幾幕的運鏡和配樂處理得不錯(我最喜歡幾位參賽者各自閉門絞腦汁作畫那一段)
但也好幾個地方實在灑狗血(包括莫迪利亞尼在酒館被毆那一段)
可惜了安迪賈西亞
他的外型與氣質來飾演莫迪利亞尼頗具說服力
只是劇本和導演可以多用點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