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靈修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靈修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無端無言無題 與無明

 


昨天農曆七夕
讀到的分享以圖像與影片居多
感覺蠻制式化的
倒不是說傳遞的人無誠意
畢竟借用巨擘們筆下的愛情還是優美的
但當各種節日的速食祝福成網路常態
不禁深思什麼媒介才能撼動人心

有人問我對哪句經典印象深刻
腦海把曾讀過的相關詩詞、名句轉一輪
李商隱的錦瑟浮了上來
然而甚至不能確定詩中在描繪愛情
只覺得是對美好過去的追憶與思念
透著嘗試淡然卻仍深不見底的無奈
終化為不可聞的嘆息

愛跟情的差異是什麼?
此詩通篇不曾提愛
情之刻畫卻綿密如縷
中外文學泰斗寫盡情到深處的感受
然而當一切的思緒  情緒到達極致
即使筆下能生花  舌燦如蓮花
文字和言語的傳達也變得蒼白
只能盡力描繪那片朦朧的氛圍
還得保持適當的距離

感情也該有節制
我總聯想起氣球的填充氣體
裝惰性氦氣才安全
氫氣則危險易燃
但無論哪一種都不能灌太飽
是不是跟人的思緒類似?


換個角度
在沒有量子力學的時代裡
莊周夢蝶已然質疑世事的真實性
人的思想與心念若能掙脫意識
才有可能飛到更高的維度
文學  哲學  科學  神學上升到那個維度
是否可能其實通往同一處呢

所以
此情何必成追憶
回首萬念是無明...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著相




















修行乃不斷洞悉幻象的自我抽離
除了冥想外
說法、文字、典籍、音樂或影片等都是媒介
「著相」容易成為另一個陷阱--
菜合不合胃口一兩口就知道
人投不投緣聊幾句感覺得到
引領修行的媒介是否提升三觀的正道
若未從歷練中學會判斷的直覺
就會陷於鬼打牆的輪迴

當科學往高處漸入哲學 甚至神學範疇時
光看懂如何作用就是道關卡
不易釐清之際也分流出信徒與不可知論者
意識決定量子的運作仍只能觀測而無法證明
更別提還有宏觀物理中不存在的疊加態啊
所以那隻壯大了哥本哈根學派的薛定諤的貓才既生又死
是吧

個人偏好透過文字深度體會與學習
但這一樣是牽引人心的「相」
即使用字遣詞儘量精確
下筆的描述與解讀的感受卻是主觀的
再者
資訊爆炸與3C充斥的今日
很多人拿影音取代閱讀的學習
網路針對各種主題探究、討論的海量視頻
(包括底下分享的影片)
對觀看者影響力恐怕比書籍更大
所以得在幫助釐清還是帶入迷思上建立分辨力

曾以為最虛無的媒介其實最真實
因為大家會在文字、旋律、畫作裡振奮或流淚
這些創作者的出發點是勉勵、表達或療癒
自渡已經是一種能力
若能渡人則更是格局

不過
尋求舒適圈  同溫層是多數人的習性
人們常只看到想看的
只相信願意接受的
那麼這個「相」
會成為有業障者強化自己人生腳本的素材
信仰理念都受此影響
也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
別忘了金剛經提醒過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虛擬的人生


四月三日的7:58大地震
首先為全台受災戶與罹難者默哀
25歲以下的人經歷生來最強烈的一次
儘管從小做了無數次防災防震演練
當下還是很多人楞住呆若木雞
不禁忖度「演習、模擬」的意義
如果每次都嚴陣以待當成確實發生
天災真來了會不會反應更快或判斷更正確一點
模擬與實況的差距能不能更小一點?
還是...
一切發生的都是已經被寫定的必然呢

~~~~~~~~~~~~~~~~~~~~~~~~~~~

有些人打坐禪修
是為了馴服內在的不受控或提升意念的維度
目的或許因人而小有差異
但讓現實的運作更符合自身意識
是普羅大眾持續努力的方向

量子理論的進展已經使不少人相信現實是虛幻的
既然人類意識如此無遠弗屆
起心動念顯得無比重要
然而在糾纏裡
真偽虛實的分辨並非易事
眼睛與大腦也會欺騙我們
應對世事時
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拉扯勢難避免
超我以道德、情操的原則運作
其與原始本我間的矛盾越大
這個人就活得越掣肘越痛苦

很多事情並非它表面看起來的樣子
種種現象背後只是編碼
有時因為遊戲太好玩或戲碼太精彩
難免忍不住想進去軋一角
此時選擇用哪一個我去投射
並保持覺知以透析周邊人事物
把自身當成站在不同維度的觀察者
淺嘗即止確實不容易啊

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活在虛擬幻境時
不確定他會更多的用哪個我去感知人生歷程
多數人的多半人生是藉由自我的協調
在本我的生物面與超我的道德面取得平衡
若縱容本我演到不瘋魔不成佛的境界
易對滿足不了他的現實世界產生強烈情緒
忘了人生其實是一場借假修真的旅程
走心就墜入深淵
故曰萬法心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默然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間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默然
乃世間最大的學問之一
30歲就寫下這首詩的女作家扎西拉姆‧多多有相當慧根
然而修行是非常個人化的
大家今生的課題都不一樣
如何算修得好並沒有標準與定論
從同一件事、同段經歷中得著的啟發也因人而異
而且修得全面、平均的人少之又少
每個人心裡都有其脆弱或過不去的一道檻吧

常讚嘆他人的空性與境界
但開悟的經驗彼此未必相通適用
眼耳鼻舌身意中
越不具象的感官越難駕馭
自我提升最後落在意識的鑄煉與改造
所以
個人對量子力學的探討不全聚焦在物理層面
那在求學過程也非藝術人的長項
只是諸多學者發現光的波、粒的二象性
我們都被迫從中觀測到意識的影響
 
這首詩重複出現「就在那裡」這一句
不因客體的來去而動搖
這代表了一個「定」的含意
也說明了明心見性則本資俱足

後面的不捨不棄
還是導向默然的相愛裡--
雖然詩很美
但若不是這個走向與結局呢

我更喜歡「何處染塵埃」的境界
因為未必有那個「你」的客體
所見所感皆虛幻
包括這副肉身的「我」
也是一樣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浮生

習慣簡單規律的生活
比較容易沈靜專注於目標

剛寫完關於心流的札記
觀想起心念與軀體的旅行
軀體外顯易見
念頭內隱難辨
千山萬水  大江南北的遊歷確實值得讚嘆艷羨
但軀體受制的心念若是足夠澄淨敏銳
可以更加無遠弗屆
因為自己的心就是個宇宙

這顆心也像硬碟
紀錄著走過的旅程
只是有人會回顧分類壓縮
也有人從不整理
直到硬碟滿了...直接刪除?
不禁聯想起神秀(師從禪宗五祖弘忍)的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我們有形 無形的千山路
在作家陳幸蕙筆下成為充滿意境的詩句
加上音樂人陳志遠的旋律與潘越雲獨特繞樑的嗓音
成為一首絕美雋永 個人非常欣賞的歌曲
透著淡淡的憂傷
隱約等待著一個可能在燈火闌珊處
也可能不會出現
或已然錯過的對象
因而無奈將心託明月
帶著寧願不記來時路的惆悵--


這樣的牽掛
是因為菩提樹與明鏡台仍使心有所向
但空性更高的六祖慧能寫出--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一語道破境由心造  無欲則剛
既渺小又強大  
再無從超越

難怪對於弘一法師而言
深情至極是絕情
故選擇了遺世獨立的道場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心流

意念與肌肉
一般人覺得哪一邊比較難控制?

先來兩段令人咋舌的呈現:


我稱她們是肚皮界的東方不敗和西方不敗
婀娜嫵媚卻功力高深
強到常人一輩子可能都練不出來

身體肌群的控制力有很多部位與方式
半個運動員的我也練了N年
常人移動的本能是使用大塊肌肉
但敏捷反應與操作局部才完成得了高難度動作
樂器演奏與球類運動特別明顯
訓練過程會發現越小的肌肉越難操控

某天練舞蹈基本功時
在平常最難平衡的旋轉上
提氣之際抓直軸心忽感能夠飄移
對抗地心引力似的駕馭著慣性
就像有舞伴搭手一樣穩
瞬間感動得眼眶濕潤
因為尋求這個舒展的遨翔感已經好多年了...

要達到肌肉的控制與全身的協調
進入「心流」狀態是必要的
先沈澱腦袋的思緒
以一顆虔敬而平靜的心來練功
與自己身體對話
儘管只是暫借的皮囊也要給予高規格的尊重與善待
讓氣息在體內運行幾個周天無礙後
進入一種類似冥想的沈浸感
專注到能忘卻外界干擾
協調與執行的效率才會提高
操控的部位越明晰
動作也越精準
外在只是結果的呈現
從意念集中到對身體各部位下指令
從沈靜  匯流  平衡到敏捷
直至每塊肌肉的挪移皆如寶劍出鞘
這對生活充斥3C產品的現代人而言不太容易
持續自律的挪出時間反覆練習還不見得能成
故曰十年磨一劍

這麼說
在過程裡鍛鑄磨練的是肌肉
還是心與意志
恐怕界線已難分明




無意中看到另一個協調難度很高的例子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站與棧

拱豬(豬羊變色)是小時玩的紙牌遊戲
演變至今日在Windows和手機裡另名為「傷心小棧」

跟假人玩拱豬確實傷心
因為電腦或手機是一機分飾三角
玩的人等於一打三
以25%去搏75%的概念?!
牌也它洗它發  玩家兼莊家
這敵暗我明  類集體霸凌的玩法合理嗎?
要是跟電腦較真  起點就輸了





























扯遠了...

站與棧的區別粗略來講
前者是個點
後者則是從柵欄到架木通道
乃至於旅店或倉庫
含意從古至今持續延伸擴張著
某些時候兩字重疊了
難怪很多人無法好好區分

我們的旅程由棧而站
從過程到一個個棲身點
驛站乃提供資源、休整的中繼所
但即使所謂終點站
也是某段旅途的句點罷了
甚至連這身皮囊都算驛站


人的經歷是暫時性的
會留下印記卻不停滯
看起來再怎麼像是結果的狀態
把時間線拉長來看仍只是過程
周遭人事物就像一幕幕風景
人生旅途不過看著它們出現在車窗外再消失
周而復始
途中偶遇同行一段  互相取暖的旅人
或驛站恰有熱情好客的主人
已是旅程最大的幸福
離站後儘管牽掛仍在
沒有蟲洞的時間線終究是不歸路

曾經的如膠似漆  相濡以沫只對那段時日產生意義
各種喜怒哀樂轉瞬即逝
看似重要的關係也屬階段性
是妄念使人自我感覺良好  重要與膨脹
意識不到自己只是別人車窗外的浮光掠影


時間是最強效的孟婆湯
驛站與旅途中隨時提供
喝多了什麼都能遺忘
再強烈的愛也一樣
誰沒有誰都還是活得好好的
這才是殘酷的真相
故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回到莊子相忘於江湖的智慧
互道珍重各自安好--
放下
就是停止內耗
因為每個人終將前往下一段旅程  下一個驛站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還沒想好標題

原以為記憶力衰退得太嚴重
把求學時期念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
結果有人提起量子學+熱力學是高三甲組的物理內容
高二分組後我應該沒念過才對
好奇我為何忽然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
~~~~~~~~~~~~~~~~~~~~~~~~~~

這麼說吧
之前的人生分成幾個階段
渾沌不明的幼年期就不探討
但自懂事起原生家庭之於我的意義就與其他同學的感受迥異
長輩裡有些疏離到幾乎記不住他們長相
有幾位則是負面情緒重得總讓我想逃
家族相聚時的磁場不怎麼舒服
閒聊的談話常高來高去  話中有話
每一句也有其他無限可能的解讀
聚會常顯得更像打磨伶牙俐齒的戰場

年幼時不懂比較
以為大家的家庭結構差不多
同儕間聊起才知是天壤之別
印象中來自溫馨和樂家庭的同學好像多半不怎麼敏銳
儘管我不確定溫室的植物是否都長成那個樣子

相對生長在罩子夠亮才能生存的家庭
察言觀色   虛與委蛇似乎就成為日常
小心應對 乃至於沈默是金使童年結束特別早
長期壓抑的累積能量成年後轉為不說實話就難受的性格
也開始了漫長釋放"ego" 的旅程
至今還沒看到終點
~~~~~~~~~~~~~~~~~~~~~~~~~~

過了渾沌期後
約莫有十幾年教會成了第二個家
(重心與影響力其實超過原生家庭)
喜怒哀樂幾乎都在這裡醞釀發生

由於從音樂服事得到極大的撫慰
並沒想過把藝術、聖經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切割看待
後來發現宗教只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產物
也開始質疑起聖經中的內容
~~~~~~~~~~~~~~~~~~~~~~~~~~

然後
很長的時間都信奉著輪迴與因果
因為比較容易為各種遭遇與現象提供個說法
直到接觸了量子力學
簡直只能用"A whole new world"來形容腦袋顛覆的程度
這個震撼太大了
至今仍在消化釐清中....
(待續)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時間之惑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杜甫《贈衛八處士》


曾經每讀此詩便沈重感傷
這會兒卻發現感傷的事除了蒼老、別離還多得很

杜甫寫的人生跑馬燈
從長輩的口中聽到耳朵幾乎長繭
常懷疑為什麼他們樂意不斷重複
也納悶自己為什麼沒有像以前那麼愛杜甫--
看待記憶能不能站在另一個維度?

各種時間觀裡對近代人類影響最深遠的可能是牛頓
主張時間的均勻流逝乃獨立於事物的變化之外
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了科學界對絕對時間/空間的傳統看法
基調是速度快、引力大都使時間流逝變得較慢

其實從沒搞懂為什麼E=mc2?
只知道當速度進入了這個理論
人類直觀感受著的時間與空間都被重新定義
兩者相互作用、影響的「時空」概念由此誕生 --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由時間和空間交織而成的四維世界
時間和空間連為一體
時空對應的座標不會因任何事物發生而改變
故在四維世界中不存在過去、現在或者未來
一切都發生在同一時間

然引力改變會讓時空扭曲
蟲洞就在講這個
算是另一部份的課題
也被當成拍攝穿越時空隧道類電影的梗


越來越多科學家順著狹義、廣義相對論深入研究
先後提出時間根本不存在(例如最近在讀的Max Tegmark)
只是大腦的神經元保存記憶而產生流動的時間感
這些錯覺放到物理學來看不再浪漫
感傷之淚是否也會變得廉價呢







忽想起「超時空攔截」那部電影的劇情
過去、此刻、未來的自己在某個時空相會--
時間若屬虛幻
平行宇宙若真存在
白天是否就懂夜的黑了呢
(忽然想高唱這首曲...)


所在的維度不夠立體
以既有經驗看待因果並不容易
佛家主張覺者才能洞悉一切因緣
感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進而看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連
但是   多少人想當真正的覺者呢

不知怎的又想到弘一大師
不過我要繼續讀Tegmark的「穿越平行宇宙」了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別送


莫不是因緣引人深思發想?
「送別」旋律近日多次不經意飄進耳裡
不少人事更迭也發生在這個夏季

有人問寧願選死別還是生離
半晌答不上--
個人感覺若因緣俱足
人間或天上終將再見
遲或早何須計較
事竟全功每講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既擺第一
早到不如來得巧

再者
離別不見得哀傷
挨著的關係也不必然圓滿
善緣或孽緣在歲月流轉中可能改變
沒跟著這條長河流淌幾世
誰能知曉答案

當高堂明鏡悲白髮的長輩們一位位離世
當生命中有了三十年、四十載的老友
自然更貼近了弘一法師當時的心境--
聚雖好 別雖悲
世事堪玩味
放下並非薄情
更多時候是種成全
成全他人的圓滿
也享受一個人的清歡


港星周星馳或許深得其髓
在其主演或執導的影片中
常用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情」的梗
例如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至尊寶始終沒發現自己愛著紫霞仙子
直到紫霞被牛魔王刺死那一刻
他因頭箍收緊吃痛才不得不承認早為她動了情
例如西遊降魔篇
段小姐為救陳玄奘而遭孫悟空所殺時
陳玄奘才痛苦體會了對段小姐的真心愛慕

然而這樣的遺憾與悔悟
使至尊寶與陳玄奘都像弘一大師一樣選擇了自己的道場
放下對愛的短暫記憶
將過去塵封深埋

形式不代表意義
著相的不一定深刻
是以
何需送別?
別送!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相忘於江湖


泉涸

魚相與處於陸

相呴以濕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大宗師》


從小的學習裡
相濡以沫一直是帶著正面意義的成語
代表伙伴間的互相扶持與協助
讀到原文出處才恍如大夢初醒
細想並不那麼值得鼓勵
因為在那個情境裡
兩條魚可能會一起死去


省思後也發現自己慣於抽離的原因--
我追求的是道家思維的相忘於江湖
因為很早就看到人承擔他人時的有限
更精確說
在各種關係上踐行著儒家精神的相濡以沫
卻不敢要求別人這樣待我
更不願成為一個負擔
於是  深於情而不困於情就成為追求的境界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人們自然會遇到伙伴
我認為最好不要去測試的
就是長期相濡以沫的耗竭可能動搖初心
進而磨蝕起點相遇相知的美好
唯相忘於江湖能互無所求
因為江湖已經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
大家隨時可以解散去充電
互相祝福 各自安好


只是  
人類會寂寞會討愛
唯有內心夠強大 精神夠豐富
無須外求的人才能給予卻不蹭著人、不上岸
這紮實的內核也是圓周將能量旋向圓心而來
所有能量都從定睛他人改向收攝於自身...
這是否終將成為一個什麼都能吸引進來的黑洞呢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令人驚艷的 The Ninth Gate 第九道門 (1999)


農曆七月查完惡魔VALAK來源與所羅門的小鑰匙相關的黑魔法,當然也要向常出現在驚悚片中的撒旦(墮落天使路西法)/天使長加百列等幾位致敬一下。

其實聖經中似乎並沒有明指撒旦就是路西法,在啟示錄第十二章敘述了Lucifer與天界的戰爭,其中並未提及Satan這個名字,後來種種混淆的說法,多半與後代的文學創作者有關,說來話長,必須另作探討。

這類題材相關電影非常多,最知名的經典大概屬2005年基努李維飾演的驅魔神探,片中他交手的是原為天使長的加百列,善惡的對決中有許多帶著哲思與考驗的橋段,與離棄上帝的心路歷程。

或許我個人偏好富有神秘色彩、隱喻、解謎與歷史典故的鋪陳,Johnny Depp又剛好是駕馭這類角色的箇中翹楚,很容易聯想到這部"The Ninth Gate"。該片根據西班牙暢銷小說作家阿圖羅·佩雷·雷維特在1993年創作的小說《大仲馬俱樂部》改編,這裡有較深入的說明,後來由波蘭裔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成電影,是相當值得推薦的驚悚片,且網路確實仍能找到劇中能召喚魔鬼的第九道門這本書的Boris Balkan版,儘管是配合電影劇情的道具書,依然夠酷的。



劇情大概講述書商Corso受託確認一本名為「黑暗王國的第九道門」的古書之真偽,據說書中記載召喚魔鬼並獲得天下無敵、長生不老的方法。鑑別之旅將他帶到馬德里(西班牙)、辛特拉(葡萄牙)、巴黎(法國)和托萊多(西班牙)等地,過程中也遇到惡魔崇拜者、痴迷的藏書家和一位眼神迷離而誘人的神秘女郎,且最終在其引誘下走向通往書中的第九道門。

全片以懸疑詭異的氣氛取勝,書商追到哪就會有人離奇死亡,但從頭到尾都沒看到鬼。故事以九幅插圖鑑別書的真偽為主軸,然插圖背後的隱喻宛如曲徑通幽,除了咒語、儀式、五芒星等神秘學外,還有隱晦的謎語與悠長的歷史背景,初始引人入勝,卻漸漸像黑洞般吸走追求知識者的理智,正是修練成魔鬼的秘密,底下的影片連結有針對這九幅插圖意涵的解析,對瞭解情節的發展也有幫助。儘管電影能闡述的有限,但節奏流暢、充滿懸念與張力,解謎的過程與反芻也豐厚了整個企圖接觸魔鬼的故事。
以下九圖順序,左邊是Torchia版,右邊則是Lucifer版:
                                                                                                       
                                                                                                      







最後一幅最詭異,魔獸上的裸女長得跟片中的綠眼神秘女子一模一樣不說,連Balkan拿著錯的第九張圖到城堡進行接觸魔鬼的儀式卻演變為失火完全符合左邊的圖;Corso與女子交媾並得到右邊真圖後,步向這第九道門時城堡卻迎以萬丈光芒,顯示Corso正是魔鬼欽定的人選...

個人很喜歡片尾的呢喃吟唱,晦暗陰沈的小調很符合電影的氛圍,曲終來個Picardy和弦的大調回馬槍,呼應劇終城堡射出的光芒與儀式的完成,非常有力卻意味深長的結尾。

   



參考: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鬼門開了




農曆七月不能免俗的要看幾部恐怖片,"The Nun" 與之前的"The Conjuring 2"都曾提到Valak這位惡魔。他不像Lucifer那麼常出現,不禁讓我想瞭解其背景。


歷史上確有瓦拉克的資料,所羅門王寫的「所羅門之鑰」與「所羅門的小鑰匙」中曾提起過。

「所羅門之鑰」是歷史上有名的魔導書,裡面記載了要如何運用星陣圖召喚惡魔,並利用惡魔達到自己的慾望。此書據說是所羅門自己的創作,流傳中很多都被燒毀甚至被竄改,很多召喚惡魔的方式不見得百分百正確了,真實性已經不可考。且原本是希伯來文,到十四世紀希伯來文字被禁止使用後,就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內容也有可能被改過。

電影中的瓦拉克,只是所羅門王寫過這麼多本魔導書內的其中一個章篇裡的其中一個惡魔而已,且對於瓦拉克的真正記載並沒有很多。但祂的確存在於「所羅門的小鑰匙」第一部份哥耶提雅一書中,此書還對祂有深刻的描述。



The Lesser Key of Solomon 的五部魔導書,第一本哥耶提雅(ars goetia),其中對瓦拉克的描述:

VOLAC, or VALAK, or VALU, or VALAC. - The Sixty-second Spirit is Volac, or Valak, or Valu. He is a President Mighty and Great, and appeareth like a Child with Angel’s Wings, riding on a Two-headed Dragon. His Office is to give True Answers of Hidden Treasures, and to tell where Serpents may be seen.

瓦拉克(VALAK)他在72魔裡掌管著38個軍隊,外型是一個擁有雙翅的小孩子,並且騎在一條雙頭龍身上。祂能讓召喚者知道寶藏的潛藏之處,並且把寶藏的地點告訴一條蛇,讓蛇引領召喚者找到寶藏。依照哥耶提雅的記載,蛇會引導召喚者去找到寶藏。

至於故事為什麼要以瓦拉克為主角?列王記上篇的第十章第14-15節裡記載,所羅門在位期間每年都收貢很多黃金,被懷疑曾經把寶藏埋在地底下,從此很多尋寶獵人就企圖想召喚專門找寶藏的惡魔去找到寶藏,而瓦拉克剛好是專門找寶藏的惡魔,所以電影可能想要講尋寶這件事情。

所羅門之鑰記載了召喚惡魔的方法是真的可行的? 還是虛構一場? 察看相關文獻時恍然發現這也是黑魔法的由來,不過召喚惡魔來達到慾望本不切實際,人絕對不能與魔鬼打交道、做交易。這本書記載很仔細,坊間甚至還買得到,很多邪教儀式其實都跟所羅門之鑰脫離不了關係。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Fatima 法蒂瑪(葡萄牙)(2020)




















通常我對這類片子不會感興趣,但葡萄牙之行造訪過的Fatima的聖母玫瑰堂而看完這部電影,對這裡成為聖地的原因,以及七萬人同時見證的神蹟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儘管一直有人質疑),也才知道FATIMA原來是阿拉伯名字,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片尾主題曲由Bocelli演唱頗為動人。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這是我喜歡的合唱曲之一,剛看團友分享才知曲子背後的悲傷故事:

這首詩由史派福(Horatio Gates Spafford)寫於1873年。史派福是一位芝加哥長老會的信徒,也是成功的律師與成功的生意人,在芝加哥灣區有不少地產的投資。

1871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大部分芝加哥市區,死亡人數達300人,100,000人無家可歸。史派福也失去了大部分的財產,不幸的是,他的獨子也在同一時間病逝。但史派福並沒有被這一連串的悲劇擊倒,反而積極投入教會事工,協助大火後的重建。

經過兩年辛苦的重建工作,1873年11月,身心俱疲的史派福決定參加好友佈道家穆迪(Dwight Moody,芝加哥穆迪神學院創辦人)的一趟歐洲佈道之旅,順便帶家人到歐洲渡假。在出發前夕,史派福被臨時來的公事絆住,無法成行。於是讓他的太太安娜(Anna)先帶著四個女兒瑪姬(Maggie), 坦妮塔( Tanetta),安妮(Annie)和蓓西( Bessie)出發。

11 月 22 日,她們搭乘的這艘由美國前往歐洲的汽船(S.S. Ville du Harve),從鈕芬蘭出發後沒多久就被另一艘英國輪船(Lochearn)撞上,在短短的 12 分鐘裡就沉沒...

幾天之後,海難的生還者終於在威爾斯的卡迪夫(Cardiff, Wales)登岸;史派福太太給她先生發了一封電報:「只有自己獲救(Saved alone)」!安娜是全船幸運獲救的47人之一,但史派福的四個女兒都在這次船難中喪生。

史派福接獲噩耗之後,馬上乘下一艘船出發去和妻子會合。在所乘的船經過女兒遇難的海域附近時,史派福寫下這首歌詞:『悲傷有時如大風浪 ..(When sorrows like sea billows roll…)』。但這位悲傷的父親並沒有一直專注在自己的悲劇,反而在這首詩充分的表達出一位基督徒屬天的盼望,而終舊能寫下『我心靈得安寧 』(It is well with my soul)這樣優美的詩句。

1876年作曲家布利斯(Philip P. Bliss)為這首詩譜上曲,並收錄在福音讚美詩中。正如史派福後來遇到穆迪時所說的:『不要為我憂傷,因上帝的旨意已成全了。(It is well, the will of God be done) 。從此以後,這首詩歌撫慰了千千萬萬哀傷的心靈,在人生最困頓黑暗的時候,在殘酷無情的戰場上,在失去至親的憂傷中,這首詩帶給人屬天的亮光,讓人們重新充滿勇氣懷著永生的盼望去面對屬世的爭戰。

史派福夫婦後來又生了兩個女兒,並遷居耶路撒冷從事福音事工,一生忠心服侍神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Predestination 超時空攔截(2014)















我超愛看時空穿越劇。應該說在不同的時空裡,人們的視角與思考層面都會改變,也產生了阻斷輪迴的可能性。

以李奧納多為主軸的Inception(台譯:全面啟動)和這部伊森霍克主演的Predestination(台譯:超時空攔截)同時屬於這種片,後者還被評論拍得比原著更好。

超時空攔截是由「科幻小說之父」Robert A.Heinlein(羅伯特‧海萊因)的短篇小說《All You Zombies》(你們這些回魂屍)改編,主軸在講述武裝探員穿越時空緝拿炸彈客所發生的故事,他/她在每段時空中不停追趕自己、捕捉自己、傷害自己與愛著自己。

企圖打破「時間的規律性」的劇情,使人聯想到祖父悖論這個物理概念,片中也一直在暗示愛比恨可能終結悲劇的輪迴。可惜主角最後仍然無法掙脫的殺了自己,開啟了新的輪迴,也呼應小說的名字《All You Zombies》--看似有自由意志去選擇的人們其實根本沒有做出選擇,而是被設計好如此思考、如此決策,再如此去執行。

還記得在理解Nolan的「星際效應」的過程裡,高維度的人去操作低維度的時間,進而改變低維度發生的事情。這麼說起來,是否只要有不同維度的存在,就決定有所謂的命運呢?低維度的物種只能在無知無覺中被設計、擺放呢?這是另一種物理理解。

提到輪迴,尼采對於永恆輪迴/永劫回歸(Ewige Wiederkunft)的論點被劇情帶入。尼采用「意志」的觀念來解釋永恆輪迴,在永恆輪迴的價值論中,唯有「選擇」才凸顯人的價值,「存在論的選擇就是意志對生命的選擇」。沈重的是,以故事發展看來,這意志的哲思最終沒逃出命運,無論出自神、還是更高維度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