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電影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The Quiet American 沈靜的美國人(2002)

 

記不清是為了Michael Caine還是Brendan Fraser 去看這部片
後者除了以「我的鯨魚老爸」得過最佳男主角外
在我印象中演技其實不如外型
然而他在「神鬼傳奇」裡太帥氣太討喜
衝著這點就值得去看看顏值全盛時期的他

上年紀後還有很多劇本可接的Michael在此片中的表現著實亮眼
充分掌握了角色的衝突與轉折
將內心的暗潮洶湧體現得恰到好處 不慍不火
很有英國紳士味道
儘管沒奪下該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可能仍是他這二十幾年最有層次感的詮釋
(那屆Adrien Brody「戰地琴人」無論角色或影片各方面都太難打敗
加上這部片諷刺美國以正義為由去干預他國政治  更不易受青睞)

故事以1950年代初法越戰爭(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歷史為背景
表面上是英國記者  越南情婦與美國醫療觀察員在西貢的三角戀情
由於英國人已婚而無法迎娶情婦
中途殺出的美國人橫刀奪愛 並許越南美女一個美好未來
但隨著片中法軍 越共 美軍明爭暗鬥的劇情發展
漸漸發現記者暗指深扒黑幕的西方媒體(或法越美外的其他勢力)
情婦代表想藉美國援助來脫胎換骨的越南
而實際身份是CIA幹員的美國人介入他人戀情
就代表美國政府涉入他國內戰時的態度立場
這段戰局政局以三角戀情來譬喻與包裝
不艱澀很好懂(最多自行複習一下歷史)
可以專心的品味故事與感受異國風情

其實情婦鳳的角色呈現有點扁平無力又軟弱
CIA幹員覺得犧牲幾個人無可厚非的鋪陳也太直接粗糙
我無法確定關鍵是在劇本還是這兩位演員身上
畢竟他兩的演技跟Michael這支老薑看起來不在同個級別
然而
電影裡描繪景致的細膩度彌補了以上的遺憾
田野間濃郁的油畫感有台東池上的味道(不禁想起齊柏林「看見台灣」
潺潺河水蜿蜒而嫵媚
西貢市區則透著嘈雜日常與慵懶閒適混合的情調
街邊咖啡座那股靜謐的停滯感
燠熱得看著都出汗了(直到被突如其來的爆炸震醒)
無聲勝有聲的訊息量溢出了螢幕的感覺帶著王家衛風格
後來才發現此片的攝影就是他長期合作的杜可風

提到角色
演記者的越南助手那位Tzi Ma扮豬吃老虎也精彩
前段表現得像普通雇員
爆炸發生後請老板約美國人見面來瞭解一下內幕
還語重心長的提醒老板遲早得選邊站
結果助手真正身份根本是越共
且親自手刃了Brendan飾演的CIA幹員
意在警告美國不要介入越南的政治
當英國記者嗅到不對勁而衝上街想救美國友人時
剛好跟騎著腳踏車離開的助手對上眼
瞬間明白整件事的關聯卻又什麼都做不了...

讓我感傷的還有英國人在窗邊翻書那一幕














起初英國人氣美國人不為街頭爆炸引起無辜死傷感到抱歉
窗邊翻書是即將約出美國人並交給越共的暗號
手中拿書的他轉身即興了一首詩--
我走在街上不慎碰壞東西,人們看著我問我是誰?
美國人很有默契的接下去--
若不巧撞到無賴,損壞不太糟的話我會賠償。

然後問英國人立場不同 是不是還能當朋友?
英國人內心似乎立刻軟化而回到窗邊
但先前在樓下等待翻書暗號的越南拉車伕已經轉身離開
這短短幾秒決定了美國人逃不過的死亡以及英國人的懊惱
但他事後也只能嘴硬的對警方說--
這是戰爭,每天都有人死去。


Craig Armstrong的配樂不錯
這首「Saigon1952」以濃得化不開的異國吟詠纏綿著展開
中段暈染懸疑詭譎氛圍
峰迴路轉的滑向磅礡史詩感後
末段如漸行漸遠的跫音卻在黯然蒼涼中迴盪
聽覺像進行了一場起承轉合的小旅行
心情也跟著沈重起來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Sabrina 龍鳳配 (1954&1995)




看過茱莉亞歐蒙與哈里遜福特主演的「新龍鳳配」兩三次
對這部浪漫喜劇印象頗為深刻
至於1954年奧黛麗赫本的「龍鳳配」年代久遠一直無緣觀賞
昨天中華電信MOD終於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看影片很少一氣呵成的我竟在半天內排除萬難把它看完
然後很好奇IMDB給前後龍鳳配的評價竟是7.6與6.3
明明劇情相仿
20世紀末的電影拍攝手法也進步許多
例如人在車上的綠幕效果高下立分
這麼大的評價差距到底是因為演技還是什麼偶像情結沒人曉得
而且我個人雖十分欣賞奧黛麗赫本的清新脫俗
她也拿過不只一個影后
卻並不認為她的有入木三分的表現力
又老飾演眨巴著大眼無辜又無厘頭望著男主角的那類角色
同質性頗高

好的演員不瘋魔不成佛
套進各個角色如同變色龍
彷彿從日偏蝕到日全蝕
自身性格在詮釋過程中逐步隱匿消融
終至離了戲臺也出不了角色
感覺自己欣賞的張國榮 和Deniel Day-Lewis 有這個味道
女演員當然也不少
我得慢慢想一下

年輕的時候看愛情片會隨著劇情又哭又笑或心痛
感動之淚甚至會讓我將該片與希臘悲劇相比擬
自以為心靈在兩小時中得到一場淨化洗滌
回想一下哪些作品曾讓我產生這種感覺喔...
華語片的梁祝 藍與黑 新不了情 玫瑰的故事
到外語片莎翁情史 第六感生死緣 英倫情人 瘋狂亞洲富豪等
(外語這幾部甚至在我的最愛片單裡)
但即使有值得肯定的劇本 導演與演員
已經無法在靈魂深處說服這個年紀的我
只覺得是一劑安慰魯蛇的兩小時嗎啡 
名符其實的爽「騙」罷了(這樣說會不會太廉價)

戲劇史濫觴應始於希臘悲劇吧?
悲劇比喜劇更受推崇因為它被視為更高層次的藝術形式
在人類情感 哲學思辨與道德探索上的影響力遠超喜劇
並能讓人面對生命中的磨難
那個時代還不具「人本」思想
但希羅諸神早被賦予各種人性
表示將自身性格在他人他物上投射的概念已然產生
也是戲劇與電影的精神
而不再輕易被感動的心態推進是否關係到維度的提升
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扯遠了
回到這部喜劇片/騙上
論及巴黎與愛情
怎麼可以漏掉下面這首Édith Piaf的浪漫名曲呢


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Crazy Rich Asians 瘋狂亞洲富豪 (2018)

 















這部電影是刷影星楊紫瓊的作品時發現的
大概類似灰姑娘或仙履奇緣之類亞洲版
劇情講述在紐約教授經濟的美籍華裔女教授Rachel
其男友Nick將回新加坡擔任至交婚禮的伴郎
也想藉此機會將女友介紹給家人
於是Rachel隨之前往此生沒造訪過的國度
並意外看盡了亞洲富豪們的奢華與勾心鬥角

這種電影裡面一定要有反派
不意外
Nick的母親認為Rachel沒家世背景
配不上即將繼承家業的寶貝兒子 
這位母親就是楊紫瓊飾演
年輕時不受婆婆待見
為了維持家族和諧吃了不少苦頭
後來也用同樣方式否定兒子的心上人
她清麗優雅形象背後的趾高氣昂當下看似擊潰Rachel了
但女教授最後用一局麻將完成了逆轉
贏得了愛情與認同

這麼老套的劇情和富豪們的紙醉金迷
我看得都快睡著
就在最後Nick似乎必須在愛情與親情中擇一時
Rachel約Nick的母親到麻將館一見
打麻將邊掏心窩子那場戲
才讓人驚艷得回了神
為Rachel不卑不亢的智慧感動不已
原來愛到極致的表現也可以是成全與放手

Rachel早就胡牌並知道Nick母親在聽哪一張
卻還故意放砲給對方的那一幕 
不得不說實在太精彩了
完美演繹了賽局理論的精神
也呼應了她在片頭以心理學贏了助教的牌局之劇情
使大家看到Rachel如何睿智的營造雙贏局面
難怪能擄獲低調富家子Nick的心

Nick媽因此理解了Rachel並軟化做出讓步
接下來的精彩當然就是Nick及時衝上Rachel飛NY的飛機
在眾目睽睽下以母親手上的綠寶石戒指向Rachel求婚那一幕啦
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顆戒指說明了Nick母親的接納
全機瞬間掌聲雷動的祝福這對璧人
個人認為影片應該在這裡劃下句點
Nick帶Rachel回家又辦了場雲集親友的奢華派對
反而顯得爛尾了

這部片有個讓人津津樂道的特別之處
算是好萊塢出品卻全用亞裔演員的作品
還有個小驚喜
就是我欣賞的喜劇演員Jimmy O. Yang也在裡面飾演了配角
他的脫口秀影片幾乎每支都讓人會心一笑~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大隻佬(2003)


這部充滿禪意  值得反覆咀嚼的大隻佬
是個人對香港導演杜琪峰評價最高的一部作品
論宿世因果
大家心中那把尺不盡相同
輪迴也非單純可等值代換的過程
但放下不執著卻是今生的你我都可修習的功課

見旁人未得與行為相應的果報或質疑公道
讀了忒修斯之船就會發現這個悖論--
既然人無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水
那時空移轉後的李鳳儀還是之前殺人無數的日本兵嗎

然而大隻佬卻說了:
「不是前世今生
那個日本兵不是李鳳儀
李鳳儀不是那個日本兵
只是日本兵殺了人
李鳳儀就要死
這就是因果法則」
大隻佬說這話時剛好拾荒阿婆推著回收車經過
在他們身邊撿拾起兩支玻璃瓶
丟瓶子與撿瓶子不同人
但有人扔就有人得善後
正不落痕跡的解釋了這個道理

此乃量子糾纏的體現
當人們以好壞各種形式與他人能量場產生共振
哪怕到天涯海角還是輪迴轉世
因果仍會互相鎖定
你就是他 他就是你
因彼此互為意念的投射
累世的相愛相殺
看誰先放下罷了

劇中的了因與殺人犯孫果的名字是有意安排的呼應
起初小和尚了因發現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終將發生的事
憤懣的脫下袈裟還俗
還混跡於燈紅酒綠
但李鳳儀為了他用自己去終止量子糾纏
了因也在最後悟出心魔的運作而放下恨意
佛家之所以勸說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這就是真諦啊

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Prisoners 私法爭鋒(2013) VS Mystic River 神秘河流(2003)



奧斯卡季又近
昔日總趕在頒獎前把當屆熱門影片嗑完
邊看邊做一堆相關功課
現在時間卻不夠用到欠一屁股電影債
能夠耍廢的假期裡才囫圇吞棗 狼吞虎嚥

我是從追Jake Gyllenhaal的作品開始的
他的光芒在李安的「斷背山」裡被已故的Heath Ledger掩蓋
但看了「十月的天空」和「怵目驚魂28天」後發現他蠻慎選劇本的
後者做空難預知夢的劇情在那個年代很先進而另類
他也似乎適合內斂、心裡戲很深的角色
寒假就特地挑了「雙面危敵」與「私法爭鋒
前者演的雙重人格讓我想起「鬥陣俱樂部
後者則著重人性刻畫  劇情的鋪陳也有層次
主次要演員詮釋又到位
看下來心情整個變得沈重灰暗

劇情不複雜
兩個小女孩結伴出門後一起失蹤
兩位父親、兩個家庭都著急卻有不同表現
Jake Gyllenhaal飾演鎮上辦案的警長
追著追著扯出多年前的案外案


同個故事被不同人陳述會有不同的樣貌
電影的厲害之處不在故事本身
更在於說故事的方式及其帶給觀眾的感受
或是否能伴隨省思--
劇中那對失去孩子就拐別人孩子的夫妻
那明明是受害者卻一直被冤枉成加害者的可憐孩子
還有傷害別人時不斷禱告念經文
彷彿就能合理化行為並得到上帝加持的扭曲心態...
此片的後勁在於沒有演出來但可能在觀眾心裡發酵的小劇場


因主觀的誤解而去傷害無辜者的行為
等於以上帝之名行魔鬼之實
(好吧,他們原也是苦主,或許不算魔鬼,但就是自以為正義的凡人)
這使我聯想到另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神秘河流
只要是Clinton Eastwood出品
大家都會朝緩慢節奏卻深刻鋪陳去歸類

「神秘河流」在我看來處理得更細膩內斂
演員全是大拿看來甚為過癮
連飾演意外被弒的女兒  很快就領便當的Emmy Rossum
也於日後的「歌劇魅影」電影版裡紅過一波
在我心中是繼Meg Ryan後最符合美國甜心形象的青春典型

劇中三個兒時玩在一起的街頭屁孩
成年後發展與命運都不同
其中最慘的男孩Dave被陌生人挾持上車帶去侵犯
逃出後的餘生活在他人無法體會的陰霾中
配偶也不站在他這邊或幫助他釐清
最後還被童年好友Jimmy冤枉乃至於親手殺害

Jimmy誤會愛女被Dave所殺而準備為女兒報仇時
Dave一邊否認著   一邊對Jimmy掏心窩:
「如果25年前上那台車的人是你,你就會理解...」
豈料Jimmy直接吐槽:
「但上車的人不是我,是你。」

在這一幕裡
雖能想像Jimmy亟欲為女兒復仇的冷血
然而Dave的痛卻是黑暗隱晦且終身難以啟齒的
最後還不明不白的被冤枉被殺害
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裡時忍不住揪心的眼淚
飾演Jimmy的Sean Penn 和飾演Dave的Tim Robbins都很精湛
雙雙囊括該屆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與男配角

這部電影一樣處處套入經文
以虔誠信仰來包裝角色在劇情中的人設--
混過黑道 蹲過苦牢的Jimmy成為教會成員還出席女兒領聖餐儀式
挾持並猥褻童年Dave的戀童變態甚至戴著主教戒指要求Dave親吻之...


我相信上帝還是上帝
但凡人也畢竟是凡人
於是呂氏春秋和列子 ‧ 說符裡都出現過的故事「
疑人竊鈇」常發生在現實中
主觀的論斷他人或入人於罪幾乎是人性的一部份

然而
上帝面前自有天平
誰有權柄審判別人
帶著自己眼中的樑木去挑別人眼中的刺呢

其實人類建立的宗教及利用各路神祇的方式
不少已偏離原始純淨的真理
不願放下成見自我省思的話
宗教就只是自圓其說的話術和藉口罷了
不得不引以為戒啊






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倫情人 (三)1996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 曹雪芹《紅樓夢》


所有通過感官的事物都需要時間消化或發酵。這部片當年得到的並不都是佳評,有說它時間線安排紊亂的,也有人認為不過以煽情手法講述單純外遇而已。這部小說的支線確實龐雜,穿插倒敘說故事,但每個角色的性格都塑造得清晰立體...忍不住拿「紅樓夢」來比較,拍出情節流暢易懂、眾多角色立體分明且藝術價值夠高的影片多不簡單啊,誰講得出哪個「紅樓夢」版本拍得夠格嗎?個人真的想不出來。
獨立製片不一定都是低成本電影,「英倫情人」當年以2700萬美元預算拍出的美學境界及2.31億美元的票房雖非無出其右,至少仍是了不起的成就。

「紅樓夢」是一個大宅第裡的故事,時間線比較平面,但廣度與角色像血管般密佈又複雜,支線又分了幾層,人物多得跟戰爭片一樣,看官們很容易只記得主角的愛恨情愁與心路歷程而忽略次要或更小的角色。「英倫情人」的人物相對少些,但時間線與背景的切換工程卻浩大許多...在時間與空間的雙軸架構裡,我個人認為時間線的處理難度比較高,因為空間中的改變多半是無機物;但時間巨輪卻常把人事物碾壓得面目全非。

戰爭是最適合拿來當襯底的場景了,幾乎什麼元素都能放在裡面,個人印象特別深的有--寫實呈現猶太人血淚的「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集中營裡苦中作樂的「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1997);講袍澤之情的「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琴藝精湛得到德軍私下庇護的猶太鋼琴家「戰地琴人」(The Pianist,2002);因嫉妒而把姐姐和其男友推向戰火送死的「贖罪」(Atonement,2007);虛構二戰史實
、復仇德軍而大搞黑色幽默的「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著重後方情報戰與同志議題的「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2014);講述二戰英軍撤退的大場面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等等...而愛情更是常被嵌在戰亂背景下演繹的動人主題,而且人們從看不膩。

漫天戰火下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往記憶搜索,「沈靜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2004)是其中虐心的代表作。講述二戰時一位法國女鋼琴教師的宅院被徵召為駐紮的德國軍官住所,原本女孩對軍官充滿敵意,沒想到他不但是謙謙君子,從軍前也學音樂,並與女孩一樣愛巴哈的鋼琴作品。兩人幾無交談卻暗生情愫,期間女孩甚至以琴聲示警、救下座車被裝了炸彈的軍官,只是國仇使他們無法靠近,直到軍官將被調往俄國前線而來道別時,女孩淚流滿面追到他車旁,心碎吐出「再見」,也是片中她對對方唯一說過的話...儘管如此,在眼神交流與巴哈裡,彼此已經心領神會。



論電影架構我更愛「英倫情人」。愛情並非影片中唯一基調,只是內核之一,裹在錯綜複雜的理念(戰爭、界線、考古、探勘、種族、仇恨...)與有形無形的藝術(洞窟壁畫、沙漠場景、教堂壁畫、Marta吟唱、史詩朗誦、巴哈郭德堡變奏曲...)裡,每個元素都饒富興味地撐住劇情又銜接流暢-- 講戰爭卻點到為止而不強調爆破血腥;說愛情卻壓抑內斂、直至生死相許。影片營造了高於文字、視覺、聽覺的精神層次,釋放出蕩氣迴腸且後勁十足的能量,堪稱磅礡恢弘的史詩級呈現。我甚至忘不了其中油畫般的沙漠而穿起卡其色衣服,只因它渲染著優雅復古的氣息與淡淡感傷的詩意。












隨著年紀增長,站在各種不同角度端詳別人的人生,看戲劇裡的主從角色與黑白立場,界線也逐漸模糊。角逐獎項時,飾演Katharine的Kristin Scott Thomas為女主角,而Juliette Binoche演的護士角色則是配角。網路上有文章爭論著她們實際出鏡的時間或戲份輕重,其實只是為參賽所需做個區分,哪一個人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角呢?戲裡這一鬼一人,前者鐫刻於歷史、後者憧憬著未來,但兩位都用自己的生命去書寫了心中的愛情,無論世俗認不認同...
好吧,掛配角的Juliette Binoche在片中確實引起更多共鳴,那要歸功於劇本給護士Hana揮灑的空間因為接地氣而相對較大;但我更羨慕Katharine殞落的句點,就書寫在她最瑰麗美艷、被深愛著的一刻。


回到紅樓夢。作者是痴的、戲子是瘋的,而觀眾是傻的嗎...?大陸作家陳忠實說「不瘋魔,不成佛」,在電影「霸王別姬」裡被用到張國榮所飾演的旦角程蝶衣身上,走火入魔般的投入才成就了舞台上的一代名伶。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該帶著痴去書寫人生,還是瘋魔地演繹人生呢?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倫情人 (二)1996

好萊塢的名導們各擅勝場
例如希區考克是驚悚懸疑大師
史蒂芬·史匹柏早期拍攝科幻冒險電影為主
之後身為猶太人的使命感使其擴及戰爭於猶太人屠殺題材
又例如克里斯多福·諾蘭很早接觸電影製作
重視形上學與存在主義
也多次嘗試落實非常規的敘事結構、現場特效
是位很跳tone的電影工作者


而已故的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 無論拍攝什麼題材
無論主演者是哪些演員
甚至即使在充滿衝突與張力的劇情裡
也始終沒有失去個人特色中的優雅、格調
倒敘與現實並行的劇情常考驗導演說故事的能力
而他利用象徵性物件、場景
或甚至是配樂主題的手法建構蒙太奇剪接的影像美學
完全不落一般電影在鏡頭間切換的俗套
意境也更上了一層樓


電影片頭毛筆描圖佐以匈牙利民謠女歌手Marta的吟唱
濃烈異國氛圍下的歌詞其實暗示著不能曝光也不能圓滿的感情
以及遠古石窟壁畫文明的嬗變--
畫面從毛筆描繪的泳客無縫過渡到漫漫黃沙
盎然生意像瞬間被抽了真空
一個鏡頭就把萬年的地質更迭給交代
那一晃眼正如160分鐘演繹一世情愛


地理上確有其洞
位於埃及的利比亞沙漠中
1933年被發現後命名為「泳者之洞 (Cave of Swimmers)」
顯示這裡曾有江河水源
今天非洲卻成為大漠
無疑是種滄海桑田的慨嘆
吟唱內容英譯如下:

Love, love 
accursed torture 
why did you not blossom 
on every treetop? 
On the top of every tree, 
on the leafs of the walnut tree, 
so that every maiden and young man would have plucked you. 
Because I plucked it too, 
but let it slip away. 
I plucked it too, 
but let it slip away. 
I'd pluck more and more if I found a good one, 
a good one, a beautiful one, 
my old lover. 

And for my old lover what wouldn't I do? 
I would skim the water from the sea with a spoon. 
An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ea. 
I would gather small pearls and for my old lover, 
I would braid a wreath of pearls.

石窟洞穴源於先民shelter的庇護功能與概念
但呼應著片頭的泅泳
不能見天日的愛情在此得到澎湃洶湧的氾濫
從兩人的共鳴、慕戀到困鬥、訣別
始終於此
乃至Katharine絕筆寫下--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the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and I'm horribly cold.
I really should drag myself outside but then there'd be the sun.
I'm afraid I waste the light on the paintings, not writing these words.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 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ve 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ve hidden in - 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here the real countries are.

Not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with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ll come carry me out 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what I'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on an earth without maps.


她臨終前的反芻
正是我上一篇對"boundary"的興嘆--
唯有「生」到了盡頭
我們才得著泅泳的自由
有形界線也才會真正瓦解
所謂的「死」
彷彿只是生的另一種延續

四年前曾造訪歐亞大陸的極西南點
亦即葡萄牙的羅卡角
上面寫著賈梅士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中的名句:
陸止於此、海始於斯(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
看似分水嶺
海陸界線實則在板塊移動下暗暗改變
所有形式到了底都會面臨某種轉換
絕處可能逢生
遠古的江河也能乾涸

常說莫忘初衷
海枯石爛 翻天覆地的塵埃落定後
步出洞窟重見天日那一刻
都該端詳是否初心仍在
磨難是否帶來了昇華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倫情人 (一)1996

 


Count Laszlo de Almásy:
I kept my promise. I was assisted by the Germans. There was a... a trade. I had our expedition maps. And after the British made me their enemy, I gave their enemy our maps. So l got back to the desert...and to Katharine...in Madox's English plane... with German gasoline. When l arrived in ltaly, on my medical chart they wrote: ''English Patient.'' Isn't that funny? After all that I became English.
艾莫西:
我守住了我的承諾。德國人幫了我一把。我們有個交易。我手上有沙漠考察地圖。在英國人把我當成他們的敵人之後,我把我們的地圖給了他們的敵人。所以我回到沙漠…回到凱撒琳的身邊,駕著梅鐸的英國飛機,加滿了德國汽油。當我抵達義大利,他們在我的病歷上寫上:『英國病人』。是不是很好笑?我到最後居然變成了英國人。

主角艾莫西原是匈牙利伯爵,在二戰前的北非利比亞,為英國的皇家地理協會繪圖。故事中他為了搬救兵返回山洞救愛人,走了三天三夜到盟軍駐點尋求協助,守衛卻因為他的姓氏(Almasy)而咬定他是德國人並囚禁他。他逃脫後用德軍的汽油開著英國的飛機在沙漠中被擊墜,糊里糊塗成了英國病人……

~~~~~~~~~~~~~~~~~~~~~~~~~~~~~~~~~~~~~~~~~~

儘管戰亂下每個生命都像草芥,儘管沙塵暴席捲下有形之物都會被抹去,但人心依然會自己畫無形界線,決定與其他人事物的距離、決定裡面裝著誰、甚至決定為誰而生為誰而死,只因這肉體的凋零不是終點,意識與愛早已超越。

這部應該在我所愛影片排行榜前五名,好像也是唯一在院線上映期間買了兩次票進戲院看的電影,卻超過25年不曾為它寫篇心得,因為它是篇宏大而醇釀的史詩,沒有足夠的蒸餾會成為一種褻瀆。

原著小說的梗原本分散,電影卻把地質、考古、音樂、壁畫、歷史、愛情、人性、救贖...等主題有條理的鋪陳,且畫面唯美、音樂動聽兼劇情流暢,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簡直是神。

影片以絕美的詩意開場,主角艾莫西駕飛機載著已故的愛人凱瑟琳飛過遼闊無垠的撒哈拉沙漠,但飛機被擊落,原本帥氣瀟灑的他被灼傷得面目全非...
千頭萬緒。我從boundary出發好了,因為這就是個界線不清楚而演繹出生離死別的曲折經歷。電影的標語寫著:「愛沒有疆界。(In love, there are no boundaries.)」但卻正是疆界害死這位英倫情人。

影片開始時,一名士兵在死前要求見一位同鄉。而來自加拿大的訪客卡拉瓦喬也藉著同鄉為由跟護士漢娜打商量暫時一起寄宿於修道院,男主角艾莫西得知時沉思道:「他鄉遇故知有什麼好高興?你在家鄉遇到這個人的話並不會請他到家裡住...」 影片一幕幕向我們展示了劇情對國籍、邊界和占有的關注。

最近與友人討論到各式的boundary-- 國境的、金融的、物理的、靈界的、道德的、感情的...天下太平時界線似乎不重要,但電影背景在二戰期間,狀況複雜多了。即使2023年的此時,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依然持續,中國也從沒放棄武力犯台,表示壁壘分明的概念依然在許多人心中根深柢固。而此線鮮明狀態裡,就可能衍生侵略、佔有、忠誠度等問題。

電影中艾莫西對凱瑟琳說自己討厭被佔有,當時不但觸怒了凱瑟琳,也等於為自己畫好了疆界,並在那個國度安心當著統治者。可他卻指著凱瑟琳頸部凹下去的那一塊說:「那是屬於我的領地。」這,算不算一種貪婪?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艾莫西原先刻意疏離也許因為凱瑟琳已婚的身份,也可能不想打開心裡固守的的疆界。然凱瑟琳的死瞬間瓦解了他所有的界線,才有駕機穿越沙漠、飛蛾撲火那一幕,畢竟所愛既逝,夫復何懼?

片尾的道別有句:「我們是自己的國度。」我對這因孤獨而發的慨嘆好有共鳴。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堡主,國度的所在充滿了無比可能,領土展現著廣度,地勢也代表其高度。只是構築過程中意念的藍圖與肉體的落實能否一致,及怎麼畫界線都是另一道修行的課題,也關係到與什麼樣的國度相鄰,即所謂磁場。

In Our Prime 奇怪的數學家(2022)

 


國二數學就開始出現紅字的我
一向覺得四則運算在日常生活已經夠用
打開數學課本永遠昏昏沈沈
試題的填充不會寫就猜-1,0,1
回想起來仍痛苦萬分

正因這樣的求學經歷
所以能體會片中高中生韓智宇的無力感
但他幸運認識了能教會他的脫北數學家李學成
還有位處處幫著他激勵他的同學朴寶藍
我以前怎麼沒有這種運氣咧

電影中師長的工於心計
脫北學者受到的監控
勵志的學習歷程
同學間感人的情誼
乃至於一場李學成鏗鏘有力  擲地有聲的演說
都比不上他們合奏的𝞹之歌留給我的印象深刻
這串3.1415926......
竟能化成簡譜
成為優美動聽的音符

感恩緬懷高中數學老師
我數學這麼差他還是很疼我
畢業後回學校看他一樣請喝鮮奶
我的音樂會他也出席並送花籃
雖然他從沒教會我微分...

劇中金句:
「在錯誤的題目中 找不到對的答案」--
有人終其一生尋覓答案
但若沒對應到正確的出發點上一切都屬枉然
許多雞同鴨講的對話乃因連精準提問都做不到或無法對焦
邏輯性的思考是人生重要的羅盤

劇情提要
該片講述脫北天才數學家李學成(崔岷植飾)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和故事,在聚集了前1%菁英的私立高中擔任保安。李學成冷漠的態度和表情是學生們迴避的對象,某天遇到放棄數學的高中生韓智宇(金東輝飾)。對於在只尋找正確答案的世界裡彷徨的韓智宇,李學成教導了他如何找到正確的解答過程。而自己也將迎來意想不到的人生轉捩點。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別送


莫不是因緣引人深思發想?
「送別」旋律近日多次不經意飄進耳裡
不少人事更迭也發生在這個夏季

有人問寧願選死別還是生離
半晌答不上--
個人感覺若因緣俱足
人間或天上終將再見
遲或早何須計較
事竟全功每講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既擺第一
早到不如來得巧

再者
離別不見得哀傷
挨著的關係也不必然圓滿
善緣或孽緣在歲月流轉中可能改變
沒跟著這條長河流淌幾世
誰能知曉答案

當高堂明鏡悲白髮的長輩們一位位離世
當生命中有了三十年、四十載的老友
自然更貼近了弘一法師當時的心境--
聚雖好 別雖悲
世事堪玩味
放下並非薄情
更多時候是種成全
成全他人的圓滿
也享受一個人的清歡


港星周星馳或許深得其髓
在其主演或執導的影片中
常用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情」的梗
例如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至尊寶始終沒發現自己愛著紫霞仙子
直到紫霞被牛魔王刺死那一刻
他因頭箍收緊吃痛才不得不承認早為她動了情
例如西遊降魔篇
段小姐為救陳玄奘而遭孫悟空所殺時
陳玄奘才痛苦體會了對段小姐的真心愛慕

然而這樣的遺憾與悔悟
使至尊寶與陳玄奘都像弘一大師一樣選擇了自己的道場
放下對愛的短暫記憶
將過去塵封深埋

形式不代表意義
著相的不一定深刻
是以
何需送別?
別送!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The Dyatlov Pass Incident 詭山(2013)




這部片在IMDB的受歡迎度只有5.7分

IMDB一直是觀影者選擇與評價影片的指標
本以為低分多半是歐美以外的非英語片
看完此片發現製作群與演員們的知名度也影響分數
畢竟卡司全都默默無聞沒聽過
且前面看兩下就像部粗糙的小成本電影
但整部嗑完才發現是被低估了的佳作


又是一部偽紀錄片(比較省錢)
剛開始只是名美國女大生Holly受到長期夢境的困擾
計畫走一趟迪亞特洛夫事件的路線(或譯「佳特洛夫」)--
一場1959年發生在蘇聯境內烏拉山脈
造成9名登山客罹難的山難
她想重新釐清他們死因中的疑點
解開連蘇聯官方都講不出所以然的謎團

當年山難事發地坡度小於30度被認為雪崩可能性不大
9名罹難者都在帳棚外被發現
帳棚由內向外切開看似倉皇而逃
其中幾名罹難者大體嚴重毀損並出現輻射反應
並不都像尋常失溫
附近卻沒有腳印也沒有目擊者
當年被蘇聯以發生「強大未知力量」結案
2019年初俄羅斯才再度重啟調查

女大生Holly長期夢到這場山難場景
決定重走此登山路線找出疑點
並揪了四位同學成行
看到這快一小時
無聊到差點想關掉不看了
但引人入勝的部分才要開始
原來它帶了蘇聯山難與美國隱形/瞬移實驗
這兩個冷戰時期的天坑

這行人抵達俄羅斯後
所有的訊息都在暗示或警告他們就此打住
他們仍不以為意的執意前往
中途採訪到當年搜救人之一(已是老奶奶)
表示她實際看到並非公布的9具遺體而是11具
卻被軍方下了封口令
才開始覺得劇情不單純

這五位美國大學生以正常速度爬上山難事發地
到達後卻發現花費時間比預計短了很多
而除了出現輻射反應外他們的儀器也開始失準
Holly因為在夢境中已見過無數次
精確的以噴漆在雪地上畫出當年罹難者倒斃的位置
還在附近發現一間詭異的實驗室

夜裡發生不知自然還是人為的雪崩
軍方竟然瞬間抵達(感覺上像早就等在那裡)
卻非來營救他們而是要槍殺他們
並把部分生還者逼入神秘實驗室
劇情巧妙連上美國1943年的費城實驗(彩虹計畫)
實驗室裡除了資料和儀器外竟有台攝影機
裡面錄像內容跟他們沿途拍攝的紀錄完全一樣
還莫名跳出喪屍將最後兩名生還者逼得走入蟲洞--
這兩人原希望蟲洞能助他們穿越回家
沒想到卻把他們送到1959年的雪地凍死(所以搜救隊看到11人罹難)
軍方把他們的遺體拖進實驗室在輻射下變成喪屍...

原來他們先前在裡面看到的攝影機就是自己手上同一台
且因物理上的時間折疊壓縮還有殘存的電力
搞了半天
喪屍竟是他們自己
因此喪屍不殺他們而故意將其逼到蟲洞旁
是希望他們有機會藉穿越蟲洞回家
沒想到蟲洞卻將這兩人傳送到1959年山難發生地
凍死後再被蘇聯軍方拖入充滿輻射的實驗室...
看到這覺得好悲哀
原來Holly一直不知道自己陷在無解的輪迴裡
重現了長期夢境中的畫面她才恍然大悟
卻再也回不了家了
想更明瞭結局揭密的可以看這裡

關於佳特洛夫事件和費城實驗老高都有聊過
後者被他定位為都市傳說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亂世浮生 The Crying Game (1992)















謝謝中華電信MOD讓我免費看到這部佳作。

我愛歷史,也愛看電影,能從中一窺歷史的電影就是最愛的題材(另兩個愛看的主題的藝術與宗教)。這部電影正好帶觀影者瞭解北愛爾蘭共和軍與英國之間的衝突由來與之後的發展,雖然這部分其實並非電影劇情的主軸,試想人類在戰亂中有多少無辜的犧牲,又有多少人的善良本性在其中被迫扭曲了啊。

此片以Boy George的名曲"The Crying Game"命名,已經是一個濃烈的暗示,但30年前我在戲院觀看時還是被嚇了好大一跳(不記得當年台灣電影有沒有分級制度,但主角的重要部位有打馬賽克),才發現自己後知後覺,而且Boy George是愛爾蘭裔英國人,這樣的鋪陳安排真的很神吧。

一向尊重他人的感情,而且同意真愛應該超脫種族、性別、身份及種種條件的框架。跨界的愛勉強不得,但無論它源於本性(呼應片中蠍子與青蛙的故事)、友情、歉疚還是其他什麼因緣,起心動念的善良絕對值得致敬與保護。

BTW,劇中人Dil在地下鐵酒吧演唱"The Crying Game"時,身上穿的洋裝,第一眼看到時的聯想是Gustav Klimt的名畫「」及其他穿著黃色衣裳的仕女畫,例如Adele一號... Klimt似乎特別喜歡給他筆下的女性穿黃衣服。



I know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the crying game
I've had my share of the crying game
First there are kisses
Then there are sighs
And then, before you know where you are
You're sayin' goodbye

One day soon, I'm gonna tell the moon about the crying game
And if he knows, maybe he'll explain
Why there are heartaches (Heartaches)
Why there are tears (So sad)
Then what to do to stop feeling blue
When love disappears

I know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the crying game
I've had my share of the crying game
First there are kisses (Kisses)
Then there are sighs (So sad)
And then, before you know where you are
You're sayin' goodbye

Don't want no more of the crying game (Don't want no more)
Don't want no more of the crying game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令人驚艷的 The Ninth Gate 第九道門 (1999)


農曆七月查完惡魔VALAK來源與所羅門的小鑰匙相關的黑魔法,當然也要向常出現在驚悚片中的撒旦(墮落天使路西法)/天使長加百列等幾位致敬一下。

其實聖經中似乎並沒有明指撒旦就是路西法,在啟示錄第十二章敘述了Lucifer與天界的戰爭,其中並未提及Satan這個名字,後來種種混淆的說法,多半與後代的文學創作者有關,說來話長,必須另作探討。

這類題材相關電影非常多,最知名的經典大概屬2005年基努李維飾演的驅魔神探,片中他交手的是原為天使長的加百列,善惡的對決中有許多帶著哲思與考驗的橋段,與離棄上帝的心路歷程。

或許我個人偏好富有神秘色彩、隱喻、解謎與歷史典故的鋪陳,Johnny Depp又剛好是駕馭這類角色的箇中翹楚,很容易聯想到這部"The Ninth Gate"。該片根據西班牙暢銷小說作家阿圖羅·佩雷·雷維特在1993年創作的小說《大仲馬俱樂部》改編,這裡有較深入的說明,後來由波蘭裔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成電影,是相當值得推薦的驚悚片,且網路確實仍能找到劇中能召喚魔鬼的第九道門這本書的Boris Balkan版,儘管是配合電影劇情的道具書,依然夠酷的。



劇情大概講述書商Corso受託確認一本名為「黑暗王國的第九道門」的古書之真偽,據說書中記載召喚魔鬼並獲得天下無敵、長生不老的方法。鑑別之旅將他帶到馬德里(西班牙)、辛特拉(葡萄牙)、巴黎(法國)和托萊多(西班牙)等地,過程中也遇到惡魔崇拜者、痴迷的藏書家和一位眼神迷離而誘人的神秘女郎,且最終在其引誘下走向通往書中的第九道門。

全片以懸疑詭異的氣氛取勝,書商追到哪就會有人離奇死亡,但從頭到尾都沒看到鬼。故事以九幅插圖鑑別書的真偽為主軸,然插圖背後的隱喻宛如曲徑通幽,除了咒語、儀式、五芒星等神秘學外,還有隱晦的謎語與悠長的歷史背景,初始引人入勝,卻漸漸像黑洞般吸走追求知識者的理智,正是修練成魔鬼的秘密,底下的影片連結有針對這九幅插圖意涵的解析,對瞭解情節的發展也有幫助。儘管電影能闡述的有限,但節奏流暢、充滿懸念與張力,解謎的過程與反芻也豐厚了整個企圖接觸魔鬼的故事。
以下九圖順序,左邊是Torchia版,右邊則是Lucifer版:
                                                                                                       
                                                                                                      







最後一幅最詭異,魔獸上的裸女長得跟片中的綠眼神秘女子一模一樣不說,連Balkan拿著錯的第九張圖到城堡進行接觸魔鬼的儀式卻演變為失火完全符合左邊的圖;Corso與女子交媾並得到右邊真圖後,步向這第九道門時城堡卻迎以萬丈光芒,顯示Corso正是魔鬼欽定的人選...

個人很喜歡片尾的呢喃吟唱,晦暗陰沈的小調很符合電影的氛圍,曲終來個Picardy和弦的大調回馬槍,呼應劇終城堡射出的光芒與儀式的完成,非常有力卻意味深長的結尾。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