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舞蹈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舞蹈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心流

意念與肌肉
一般人覺得哪一邊比較難控制?

先來兩段令人咋舌的呈現:


我稱她們是肚皮界的東方不敗和西方不敗
婀娜嫵媚卻功力高深
強到常人一輩子可能都練不出來

身體肌群的控制力有很多部位與方式
半個運動員的我也練了N年
常人移動的本能是使用大塊肌肉
但敏捷反應與操作局部才完成得了高難度動作
樂器演奏與球類運動特別明顯
訓練過程會發現越小的肌肉越難操控

某天練舞蹈基本功時
在平常最難平衡的旋轉上
提氣之際抓直軸心忽感能夠飄移
對抗地心引力似的駕馭著慣性
就像有舞伴搭手一樣穩
瞬間感動得眼眶濕潤
因為尋求這個舒展的遨翔感已經好多年了...

要達到肌肉的控制與全身的協調
進入「心流」狀態是必要的
先沈澱腦袋的思緒
以一顆虔敬而平靜的心來練功
與自己身體對話
儘管只是暫借的皮囊也要給予高規格的尊重與善待
讓氣息在體內運行幾個周天無礙後
進入一種類似冥想的沈浸感
專注到能忘卻外界干擾
協調與執行的效率才會提高
操控的部位越明晰
動作也越精準
外在只是結果的呈現
從意念集中到對身體各部位下指令
從沈靜  匯流  平衡到敏捷
直至每塊肌肉的挪移皆如寶劍出鞘
這對生活充斥3C產品的現代人而言不太容易
持續自律的挪出時間反覆練習還不見得能成
故曰十年磨一劍

這麼說
在過程裡鍛鑄磨練的是肌肉
還是心與意志
恐怕界線已難分明




無意中看到另一個協調難度很高的例子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Le roi danse 王者之舞(2000)


這是比利時導演Gérard Corbiau繼【絶代艷姬 (Farinelli, 1994)】之後又一部巴洛克音樂片,描寫的是法王路易十四、音樂家盧利(Lully)和戲劇家莫里哀(Molière)之間的故事。

影片以倒敘的方式從晚年Lully最後一次音樂會開始。調音的樂師和騷動的貴族們等了很久,國王路易十四卻未出席。憤懣使Lully指揮《感恩贊》時使勁地用手杖擊捶地面,不甚將手杖尖銳的末端刺進了腳背…在病床上飽受壞疽折磨的Lully,彌留之際仍憶著與路易十四過去的情誼……

路易十四曾仰賴Lully的音樂來為自己伴舞,但在高難度動作上的失敗使他疏遠了舞蹈,轉向戲劇。Lully適時地和Molière合作,創作加入配樂的喜劇,並在其中扮演丑角將國王逗樂,結果從此路易十四不再傾心於Lully的舞蹈和音樂,這大大傷害了Lully的自尊,後來因心結與Molière反目,讓可憐又有疾病纏身的Molière病逝於舞台上,就在他所演的戲當中。

然而路易十四離開了Lully不再賞識他,失去太陽的光明,Lully從呼風喚雨的宮廷首席樂師變回奄奄一息的老人,躺在病榻上數著自己最後的呼吸,他的 La Folia 再次從黑暗中響起……

這是部佳作,服裝美工賞心悅目,音樂舞蹈更是影片不可缺少的亮點。音樂忠實呈現Lully莊嚴華美的風格,片中幾名主要人物的表演也相當到位,對角色的刻畫入木三分,是值得推薦的音樂題材的影片。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Tango



Vivaldi 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我最喜歡其中的冬季
沒想到可以和濃烈的英式Tango做這樣的結合
真是太夠味了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反戰思想的延伸



這是"Britain's Got Taleant"參賽的人體影子舞蹈表演
我每次觀賞都不禁流淚
其感傷故事背後要傳遞的明顯是反戰訊息
沒有口號、沒有吶喊
只是平靜敘述一位士兵短暫的一生
引起的震撼與共鳴卻大過想像

配樂的選用十分出色
歌詞貼切而深刻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
You've got the light to fight the shadows
So stop hiding it away
Come on, come on !
I wanna sing
I wanna shout
I wanna scream till words dry out
So put it in all of the papers  
I'm not afraid
They can read all about it
Read all about it ~~

忍不住想分享
昨晚 「一九八五行動聯盟」串連為洪仲丘申冤的的凱道遊行
除了譯自”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台語主題樂曲達到群起怒吼的效果外
這首”Read all about it”也是很適合傳遞沈痛情緒的選擇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Blackpool Dance Festival - Professional Latin 2013 - final

查了查今年五月黑池國標舞的職業拉丁組的名次
依然由Michael Malitowski & Joanna Leunis拔得頭籌
他們都不知道蟬聯幾年了
而Riccardo Cocchi & Yulia Zagoruychenko仍緊追在後

波蘭籍的Michael 和來自比利時的Joanna搭檔後
在國際參賽大多以波蘭籍報名
也曾用過丹麥籍
今年黑池這場決賽在介紹參賽者時
不知道他們的代表國怎麼變成England了
不過DancePlaza上面還是寫波蘭籍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拉丁舞的極致

Michael Malitowski & Joanna Leunis2011年黑池的職業拉丁舞冠軍 
贏得五種拉丁舞系的大滿貫
而且在黑池已蟬聯多年

這對舞者的力量與速度堪稱一流
節奏性與爆發力強
動作俐落硬朗
肌肉控制能力爐火純青
所以旋轉速度又快又穩
這段影片的一分27秒到一分30秒裡的表現
實在令人折服讚賞

下面這段影片也將Joanna Leunis的功力徹底展現
肌肉線條的收放自如一覽無遺 
慢的延展與快的旋轉都精確漂亮得沒話說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異曲同工


RUMBA是拉丁舞系中的我的最愛

可優雅、可性感、可內斂、可狂放
其風情簡直比WALTZ還多樣化

練習拉丁舞才發現
女性需要自己鞏固和表現的部分不下於摩登舞 ──
由於摩登舞男女接觸面較大
可由許多部位接受舞伴的訊息及獲得肢體上的支撐
拉丁基本舞步的接觸幾乎只靠手
感受訊號的觸角就必須更加敏銳
力度的收放也得靠自身去控制與掌握才能細膩展現

目前練舞最大問題在於來不及站穩重心
動作無法與音樂的節奏同時到位
越來越覺得跟練樂器的障礙一樣 ──
演奏完曲子不難
但將力度使用得恰到好處
樂句又掌握得心應手都要幾年的功力

那天陀螺轉練不好
而且跳到腳痛
問教練我的舞鞋有沒有問題
才問完就啞然失笑
因為我的學生有時也將問題歸咎於樂器而非基本功
他們方法不對常吹奏到嘴唇咬破或在樂器上留了齒痕
原來我沒比自己的學生高明到哪去

重心調到剛好不容易
不是衝太多站不穩
就是力度沒進去舞步裡
下盤又不會用導致上身亂晃
這不也跟學生一樣
不是吹爆就是氣沒灌進樂器裡
並因下盤不會控制而缺乏力道跟音準嗎?
舞蹈跟音樂相通性如此之高
常覺得自己不但在學舞
也等於重新檢視對樂器的掌握

從網路上觀賞高手們的影片
無論舞蹈或音樂比賽和表演中炫技成分皆多
猶如商品外的層層包裝
包裝儘管提高視覺的質感
但並非消費者主要的目的
所以與其看眼花撩亂的舞步
加上現場視覺和聽覺的干擾
我寧願專注於基本功紮實的程度
一如在演奏裡加華麗的裝飾奏
不如表現單純的音型來得說服人
跟書法裡的「一」最難寫好一樣道理

再者
慢板比快板更挑戰功力
在緩慢的動作與樂句裡所有延展的完成度與精確度都無所遁形
在在逃不過欣賞者的檢視
這也是我愛好建築與畫作的原因之一
他們凝結在時間裡無法修整與重來
更有助於我們咀嚼與消化每個細節

以下轉載自舞世界月刊對Franco Formica & Oxana Lebedew這對拉丁舞者的整理:

Franco Formica & Oxana Lebedew(德國),2010年UK公開賽及黑池公開賽職業組拉丁舞第三名。
他們以他們獨自擁有的獨特拉丁舞專業風格進行著,表現則是以一種和他們各自風格截然不同的走向風格。Franco 呈現出極佳的姿態與技巧的留意性,他那輕巧的腳部動作幾乎是撫摸著地板,不過卻能保持著佳平衡性與確實感。比較起Oxana,她就比較有拉丁風味與落地性,或許這就是能契合較芭蕾舞型的Franco 的必要性。
鬥牛舞中有時他結合經典傳統的動作與絕佳的框架技巧,配合上Oxana 的女性風味舞姿,可以說是絕佳組合。但在有些時候Franco 的背部變得有些圓潤,而他的頭部會傾向前,這些讓他看來有些是弓著身體,基於這項原因,可以想像他們的成績會因為評審看到他們時間的不同而有了很大的不同。(以上為獲得2010年UK 職業拉丁第三名Dance News 的評語)。
在整個比賽中,甚至決賽中他們在程度高的觀眾中有很多的支援者,有幾個因素為:第一,是當選手在最佳狀況時觀眾就會對他們表現有所反應。第二,是Oxana 在今天比賽中能將自我的風格性展現出來。Franco 在以往有很高的自我展現性而造成他會搶了Oxana 的風采,但今天Oxana 以她自己的方式發光發亮,其能捉住人們的注意力方式令人喜愛。第三,是他們的舞步編排與每一個動作的執行都很容易判讀,而這一點往往都被選手所忽略掉,因為這可以給觀賞者一種有參與的感覺和連結而成為選手錶現中的一部份。
(以上為獲得2010年黑池職業拉丁第三名Dance News 的評語,摘自舞世界月刊。)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華爾滋之美


可能因為拉丁舞系較摩登舞易入門
一直以為自己拉丁跳得比較好
尤其來自古巴的Rumba
簡直將性感、勾魂與柔媚在狂放中發揮到極致
實在很難不叫人著迷

不過最近又開始練起Waltz
這源於德國南部與奧地利鄉間的民俗舞曲
曾是最早可和異性近身接觸的休閒運動
也是學生時期學的三步方型步
快的就是維也納華爾滋
慢的則是英式華爾滋

慢慢發現以前不喜歡華爾滋是因為不理解它的精華
原來它在流動與擺盪中
可以那麼浪漫深情與含蓄優雅
也因為它內斂的特質
肌肉的延展力和控制力必須更強
這種要求是現階段的我很想挑戰的技能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永恆的探戈



一向視國標舞為藝術性極高的運動
其中最著迷的是英式Tango
睥睨的架勢和俐落的動作配上女舞者款擺的裙裾
顯得貴氣十足

阿根廷Tango不在標準舞項目之列
卻展現另一種風情
自從在國父紀念館看了「永恆的探戈」舞團表演後
更加迷醉於那性感又狂野的氛圍裡
卻展現另一種風情

雖然Tango最早誕生在十九世紀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區
表現的是社會底層人民的鄉愁、悲傷、孤獨與慾望
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演化後
揉合了Habanera和Milonga節奏
再佐以操作困難、技巧艱澀的手風琴伴奏
Tango的藝術性已備受肯定並吸引不少優秀的音樂家投入
再佐以操作困難、技巧艱澀的手風琴伴奏
Tango的藝術性已備受肯定並吸引不少優秀的音樂家投入
Astor Piazzolla這樣的作曲家
或者著名歌手如Carlos Gardel

這些舞曲與Tango的舞姿固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不過光聽也夠過癮的
尤其手風琴變成Tango的靈魂樂器後
除了豐富強烈的節奏外
更能藉如泣如訴的音色表現低沈憂鬱、激情吶喊等情緒
使Tango優雅感性又狂放熱情的氣質正式成形
難怪許多人對手風琴著迷不已

整場演出使我印象最深的並非技巧
(雖然技巧性高的舞段或樂段掌聲最多)
而是他們透過濃烈的表情與流轉的眼神呈現在舞台上的張力與氣質
這挑逗、憂鬱之舞靠行雲流水般的音樂與收放自如的肢體動作來詮釋似乎還不足
知覺、感官背後仍要傳遞一種精神
仍說不上是糾結的歷史 、 洶湧的記憶
亦或是對生命的謳歌......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天鵝湖的聯想(三)




















藝術作品呈現的前提是精密準確
少了這一環後面都甭提了
記得小時候的老師就曾經在團練時告訴過大家
(我甚至已經忘記是合唱團還是樂團)
音高與節拍只有準確和不準兩種
就算是零點零零幾的差距也不容許
因為差不多也不比差很多接近完美

我一直謹記在心
卻也導致帶團的痛苦
所以常常思索要不要降低標準
猶記那晚「天鵝湖」裡有些小角色的旋轉無法剛好回到360度
(或許第一、二圈還行,後面幾圈就來不及到位)
這使我想到學生們的支撐力
有多少人的音準和節奏無法精確
又有多少人只撐得住前面兩分鐘呢
這種問題要如何解決
我該更努力還是let it be(其實做不到)?

藝術的素養真的來自天賦毫無妥協餘地嗎
待人處事的EQ可以自己提升
歷史上也多的是沒有基礎的素人畫家或自修而成的作曲家
我相信很多學習者具備條件
只是在等待開啟的鑰匙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天鵝湖的聯想(二)

台灣人偏好比穠纖合度更瘦一點的身材
我卻特別注意體脂肪和肌肉的比例
喜歡揉合力與美的體態
尤其是舞蹈、溜冰選手

之前提到看到舞者肌肉的控制
雖然是自己的身體
要操練到運用自如的呈現卻極度困難
君不見美籍華裔滑冰選手關穎珊如何鍛鍊凌空轉跳的技巧
為此一次又一次的負傷

所以別小看一把小小的管樂器
運指、運舌與運氣的協調一樣不馬虎
顧了這裡就應付不著那兒
更何況還有譜上的困難樂段或快速音群要克服
我們要展現靈活度的肌肉群不如舞者來得大
(他們要展現整個身體 演奏管樂時聽眾卻只看到手指部分)
但論及音準和聲音的厚度
要訓練和控制的一樣是全身肌肉
尤其是腹腔的橫隔膜

我非常佩服五、六十歲還能上台表演的藝術家
無論是哪一個領域
因為人類對任何部位肌肉的控制大約四十歲左右就到了極限
通常會走下坡然後自行評估退場時機(常轉入教學)
其餘的頂多維持著很難更超越
所以像三大男高音或潔西諾曼這些年過五十還開演唱會的聲樂家
被稱大師也是實至名歸啊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天鵝湖的聯想(一)

















學生送俄羅斯明星節慶芭蕾舞團在國父紀念館表演的入場券
劇碼正是我最愛的「天鵝湖」
雖然沒有樂團現場伴奏
但也因此更能專注於舞者的表現上

老實說
這個舞團在國際舞台上不算頂尖
但齊格菲王子一登場的幾個跳躍已令人折服
連飾演皇后弄臣的凌空三轉跳都輕盈不費力
現場立刻響起如雷掌聲

由於座位在前排正中間
可清楚看到舞者肌肉的變化
他們靈活的旋轉表現出得宜的控制力
優雅的步履則展露腿部精實修長的肌理

上半場第二幕有一段奧黛特公主侍女的舞曲
是相當著名的群舞樂段
她們的整齊度博得了滿堂采
也讓我聯想起齊奏

許多人以為不用做和聲或對位的齊奏是最簡單的
殊不知齊奏最不容稜角與個人色彩
就像這段群舞
只要有人頭、手、足揚起的角度稍偏離
即使那個動作充滿美感
依然會破壞和諧度
(照片中右前方舞者的右腿揚得稍高於他人
她做的難度更高 對整體卻不見得有益)

同樣道理
齊奏時只要有人氣息沒控制住而影響全體音準
或運舌不精確破壞整齊度
前面的努力就功虧一簣了

另外
近年髮禁開放
女孩子上台時最在意的不外夾頭髮的規定
以及一些校方對衣著、鞋襪的基本要求
其實站上台時不再有個人而只有學校
一種身份
別人觀察這支團隊也是看整體
和大家格格不入而突兀的個體才會引起注目(往往是是負面傾向)
這種成全大我不但是比賽、表演的磨練
也是待人處事的修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