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反戰思想的延伸
這是"Britain's Got Taleant"參賽的人體影子舞蹈表演
我每次觀賞都不禁流淚
其感傷故事背後要傳遞的明顯是反戰訊息
沒有口號、沒有吶喊
只是平靜敘述一位士兵短暫的一生
引起的震撼與共鳴卻大過想像
配樂的選用十分出色
歌詞貼切而深刻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
You've got the light to fight the shadows
So stop hiding it away
Come on, come on !
I wanna sing
I wanna shout
I wanna scream till words dry out
So put it in all of the papers
I'm not afraid
They can read all about it
Read all about it ~~
忍不住想分享
昨晚 「一九八五行動聯盟」串連為洪仲丘申冤的的凱道遊行
除了譯自”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台語主題樂曲達到群起怒吼的效果外
這首”Read all about it”也是很適合傳遞沈痛情緒的選擇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悲慘世界電影版卡司
李安在2013的奧斯卡又因"Life of Pi"榮獲最佳導演
而"Les Misérables"電影版也是今年眾所矚目之作
(我最失望的是飾唱Javert的 Russell Crowe
軟趴趴的聲音毫無鐵血警官的氣勢)
不過看在眾星雲集上
還是貼上來留念吧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媒體的力量
「鐘樓怪人」又要在台北上演了
這是2005以來的第三次
也是第二度在國父紀念館
(第二次在巨蛋)
拜此藝文活動所賜
最近的表演課上能與學生一飽眼福與耳福
雖然這回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的是英語版
而光碟卻是法語版
學生仍呼過癮
且很多人跟我一樣更偏好原汁原味的法語版
雨果 一直是我最愛的小說家之一
「鐘樓怪人」與「悲慘世界」正好是他早期與晚年的代表作
也都被改編成音樂劇搬上舞台
姑且不論小說裡展現的功力
(談原著和音樂劇必須分開用不同篇幅討論)
音樂劇的呈現前者搖滾 後者古典
各擁不同族群的粉絲
但基於教學所需和感人的劇情
學古典樂的我也在這股搖滾旋風中淪陷
也許是先入為主的關係
看了幾組不同卡司
卻仍對DVD上的老班底們情有獨鍾
覺得他們無論唱功、演技、舞台魅力都是難以匹敵的首選
包括音域寬廣的艾斯梅拉達
嗓音如寶刀出鞘般清亮的菲比斯
沙啞滄桑的加西莫多
渾厚蒼勁的弗侯洛等等
但我最愛的角色一直是瀟灑的吟遊詩人葛林果爾
他在真假音之間自如的遊走
超然而跳脫的態度與觀點
是個跟誰都束縛不在一起
同時卻又悲天憫人的胸懷
這股欣賞使我迷上了 Bruno Pelletier
也發現了他的才華與軼事
這批歌手也許並非頂尖
但媒體將他們七位介紹給全球樂迷
相信他們在許多粉絲心中
也有在我心裡一樣無可取代的地位
無論物換星移 容顏老去
或演唱功力離了顛峰
歲月依然無損其風華
這就是媒體的力量吧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鐘樓怪人(四)
這齣對話很少的音樂劇由歌曲串聯而成
有也是簡短宣敘調(recitative)的方式
每首曲子似乎就脫離劇情成為獨立的抒情曲調
曲曲相連像場演唱會並不重複
而不像大家對歌劇的認知
用一些主導動機(leitmotif)代表主要角色或特定情境為慣例
所以聽眾對人物的具體印象並未透過重複的主題旋律產生
因為每首歌都是獨立的單曲
這種呈現擺脫德國華格納式樂劇或義式歌劇慣用的主導動機
倒也以另一種精神取代
就是舒伯特那類聯篇歌曲式的方法
(誰叫法語劇在盧利後就沒當道過,而且盧利還是義大利人)
所以曲子單獨體現的重要性在此壓過了劇情鋪陳
對原著不夠熟悉的聽眾只能對故事產生剛好跨過門檻的基本概念
不過
由於此劇歌詞極盡詩化的美感
加上其他舞者的烘托
(雖然這些舞者也常與故事無關而意在擴充舞台上的視覺張力)
歌曲與劇情之間的疏離感就沒人計較了
都忙著感受每首曲子當下的旋律與詩韻之美
另外
雖然台上飆舞、翻筋斗的肢體表現曾引起很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這些不相干的「演員」造成舞台混亂
把戲劇變成一場大型聲光秀
也有人說這顛覆了音樂劇種長期歌過於演的比重結構
從而創造出另類的感官經驗
我倒認為見仁見智
欣賞者不刻意鑽牛角尖便能從中各取所需
最近常分析比較「鐘樓怪人」和「歌劇魅影」
讓學生瞭解現代搖滾歌舞劇和音樂劇的差異性
諷刺的是原著雖都為法文小說
但後來再創作的靈感都來自海外
為「鐘樓怪人」劇本、歌詞操刀的Luc Plamondon在加拿大魁北克出生長大
受教育負責譜曲的Richard Cocciante也只有一半法國血統
嚴格說來是在義大利受的薰陶
「歌劇魅影」就更甭提了
Andrew Lloyd Webber為結結實實的英國音樂家和爵士呢
不過法國人也不用氣餒
因為這兩部小說與戲劇已經為法國創造了可觀的觀光收益
而且將隨著聖母院和歌劇院的保護維修而持續下去
2019/4/15 聖母院大火毀損嚴重
2021年啟動修繕中
已於2024年底完工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鐘樓怪人(三)
最愛的音樂劇是「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它們都是法國的經典作品
一樣是雨果(Victer Hugo)筆下的悲劇
完全迥異的音樂及舞台風格
卻都在終場賺到了我的熱淚
「悲慘世界」我是在倫敦西區看的
當時哭到不敢走出去
散場了還坐著拭淚甚久
可能在異鄉情緒比較容易解放吧
基於「悲慘世界」的戰爭時代
背景台上也就有許多大陣仗的場景和道具
但「鐘樓怪人」為了給舞者表演空間
布景相對陽春了許多
卻都省得恰到好處
實在令人歎服
至於音樂
只能說調不同而無法論高低
至今仍常聽「悲慘世界」飾唱英語版第一代Jean Valjean的Colm Wilkinson
已讓我聽上癮頭
他那輕鬆轉到頭腔並維持集中的假聲
簡直像Pavarotti(願他安息)的high C一樣自如
而Philip Quast唱的Javert則是溫暖結實的baritone
都是聲樂學習者的夢幻歌聲
已經伴我魂牽夢縈好幾個年頭
年輕的「鐘樓怪人」一出場(首演至今不滿8年)被譽為法國的「歌劇魅影」
可能指劇情裡都有個醜八怪吧
但我私下以為他們是路線不同的東西
「鐘樓怪人」完全現代化
而Andrew Lloyd Webber在「歌劇魅影」裡嘗試表現的
卻是古典歌唱藝術與現代布景效果之結合
從而演繹劇中小眾的浪漫情懷(較諸「悲」、「鐘」兩劇的時代背景它算是單純些)
最近介紹「鐘樓怪人」時
總會連「悲慘世界」一起講
雨果寫兩部小說的年代雖相差30來年
但風格維持一致
這是另一個有得寫的主題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鐘樓怪人(二)
哥德式的古老藝術仍保存完整
搖滾的現代藝術也在歌與舞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麼棒的結合除了劇作家Luc Plamondon的靈感外
負責譜曲的Richard Cocciante亦功不可沒
畢竟詞與曲就像夫妻一般
彼此總在尋求無可取代、至死不渝的契合
碰得對絕對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
只是沒想到自己視聽領域可拓展至此
學聲樂、聽歌劇
原以為百老匯的戲已是我接受的極限
流行化的程度只能接受到「歌劇魅影」、「變身怪醫」
這齣劇卻完全顛覆了我的成見
Luc自己將「鐘樓怪人」類別為現代流行搖滾歌舞劇
看過的人一定同意其歌曲演唱及肢體演繹的比重不相上下
若只有七位負責歌唱的演員撐起全劇舞台就實在太空洞沒生命了
這些學舞蹈及體操的專業表演者確實讓整齣劇生色不少
也是主要賣點之一
觀眾浸淫在舞蹈的享受可能甚至超過對劇情本身
因為它將「聲」與「光」做了最完美的結合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鐘樓怪人(一)
Notre Dame de Paris在台北巨蛋的演出已經結束
經過這幾天的反芻實在有太多感想
且看自己這跳躍式的思考模式能帶到哪裡吧
看戲、聽戲的人都難免有先入為主的想法
此劇在歐洲的第一代演唱者是我心中的夢幻組合
許多人也認為這次來台灣的卡司又是二軍
甚至在其他blog的討論與留言看到對巨蛋場地的批評
大家當然都很主觀(包括我)
但或許是我標準比較低
也可能是耳朵不夠尖
甚至大概坐的位子還可以(二樓正中間第三排3000元的區)
說實在沒有太大挑剔
除了覺得Frollo可以唱得更好而Gringoire一些高音的頭腔位置沒上去外
三個愛上Esmeralda的主要男角色裡
這次唱得最好的當屬飾唱Phoebus的Laurent Ban
他們三人一起唱的那首"Belle"(美麗佳人)
歌藝及技巧的高下在台上立見真章
我手中夢幻組合的詩人由Bruno Pelletier演唱
就抒情男聲的唱法我最屬意他
而飾唱Frollo的Daniel Lavoie聲音則最接近正統美聲(bel canto)
這次來台飾唱Esmeralda的Nadia Bel表現已經算得上稱職
音域的轉折也有做到
但可能因為我自己學聲樂出身
所以對頭腔音色情有獨鍾
若演唱的喉聲重於頭聲
聽起來就覺得負擔 不夠舒服
其實Esmeralda的曲子音域都不高
演唱者確實很容易多用喉聲而產生位置不夠高的聽覺感受
由於這是現代歌舞劇
撰寫劇本、歌詞的Luc曾提過選角與musical opera考量不同
不太從受正統聲樂的歌者裡去找
反倒幾乎都從流行歌手著眼
尤其是Quasimodo一定要唱藍調的
音色才能帶有那種滄桑
雖然我實在聽不慣藍調
但對Quasimodo的音色倒很認同
只是若刻意沙啞很傷喉嚨
這回飾唱的Matt Laurent的犧牲還不止於此呢
他不是說飾演怪人
長期駝背、瘸腿步行下來已害他左腳硬生生短了兩公分麼
經過這幾天的反芻實在有太多感想
且看自己這跳躍式的思考模式能帶到哪裡吧
看戲、聽戲的人都難免有先入為主的想法
此劇在歐洲的第一代演唱者是我心中的夢幻組合
許多人也認為這次來台灣的卡司又是二軍
甚至在其他blog的討論與留言看到對巨蛋場地的批評
大家當然都很主觀(包括我)
但或許是我標準比較低
也可能是耳朵不夠尖
甚至大概坐的位子還可以(二樓正中間第三排3000元的區)
說實在沒有太大挑剔
除了覺得Frollo可以唱得更好而Gringoire一些高音的頭腔位置沒上去外
三個愛上Esmeralda的主要男角色裡
這次唱得最好的當屬飾唱Phoebus的Laurent Ban
他們三人一起唱的那首"Belle"(美麗佳人)
歌藝及技巧的高下在台上立見真章
我手中夢幻組合的詩人由Bruno Pelletier演唱
就抒情男聲的唱法我最屬意他
而飾唱Frollo的Daniel Lavoie聲音則最接近正統美聲(bel canto)
至於Esmeralda和Fleur-De-Lys兩個女性角色相比
無論DVD或現場
儘管卡司換了
不約而同都是Fleur-De-Lys的音色比較輕而亮
在頭腔維持得較好
可能跟Esmeralda在劇中戲份太吃重容易累
Fleur-De-Lys相對卻只需要唱三曲有關
無論DVD或現場
儘管卡司換了
不約而同都是Fleur-De-Lys的音色比較輕而亮
在頭腔維持得較好
可能跟Esmeralda在劇中戲份太吃重容易累
Fleur-De-Lys相對卻只需要唱三曲有關
音域的轉折也有做到
但可能因為我自己學聲樂出身
所以對頭腔音色情有獨鍾
若演唱的喉聲重於頭聲
聽起來就覺得負擔 不夠舒服
其實Esmeralda的曲子音域都不高
演唱者確實很容易多用喉聲而產生位置不夠高的聽覺感受
由於這是現代歌舞劇
撰寫劇本、歌詞的Luc曾提過選角與musical opera考量不同
不太從受正統聲樂的歌者裡去找
反倒幾乎都從流行歌手著眼
尤其是Quasimodo一定要唱藍調的
音色才能帶有那種滄桑
雖然我實在聽不慣藍調
但對Quasimodo的音色倒很認同
只是若刻意沙啞很傷喉嚨
這回飾唱的Matt Laurent的犧牲還不止於此呢
他不是說飾演怪人
長期駝背、瘸腿步行下來已害他左腳硬生生短了兩公分麼
2004年3月23日 星期二
MUSICALS
回想買到「悲慘世界音樂劇十週年紀念演唱會」光碟時興奮不已
當初為了英國的錄影帶不能用台灣的機器判讀還花了不少錢去找專業機器轉錄
沒想到多年後台灣也發行了這套光碟
價格又低廉
在光華商場發現時真是欣喜若狂
在紐約和倫敦看了那麼多音樂劇
只有「悲慘世界」給我的感動始終縈繞不去
終曲唱完時周遭數不清有多少以冷靜著稱的英國人在啜泣
我也淚滿襟而久久無法自已
難怪希臘人熱愛悲劇
認為能淨化人心
常這樣浸淫在熱淚中的觀眾想必都有顆柔軟的心吧
演唱Jean Valjean的Colm Wilkinson
雖以飾演"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走紅
但自從他唱了Valjean後我覺得再無出其右者——
他那輕柔卻穿透力十足運氣控制得近乎完美的高音
不知是多少聲樂家夢寐以求的技巧
他唱的Phantom也很棒但還不到讓人覺得非他不可的程度
不像唱Valjean
扮相、咬字、唱腔
甚至是自然流露的慈悲與滄桑(還是根本就是這個故事的藝術性?)
都讓觀眾不做第二人想這個角色可說已經被他唱成經典了
這場表演裡還有另一個經典
就是Philip Quast演唱的Javert
姑不論這角色冷酷的個性與行事作風
他的音色卻十分醇厚溫暖
尤其是"Stars"這首曲子很難不讓人動容
這部小說本身戲劇性已經夠強了
再加上三位詞曲創作者無間的合作
更把音樂、歌詞、角色、劇本、舞台等元素完美結合
呈現出極致的藝術性與巨大的張力
我從「悲慘世界」得到的啟示是
當人性重如千金時
政治便不值一哂
在這個政局與社會充滿亂象的時代
我們無疑地更能對此劇產生共鳴
跳脫大環境不說
將焦點回歸到個人身上時
我發現自己不斷在別人的故事裡流下眼淚
難道表示無法活在當下
而只能將自身投射在其他的角色中嗎...?
2003年1月10日 星期五
我從音樂開始
私下給音樂劇分了類:
1.偏重劇情的
2.以旋律動聽取勝的
3.藝術性特別高的
像"Jekyll & Hyde"與"Miss Saigon"相比之下就顯得單薄許多
以致出現歌曲流行而劇不紅的情況
幸好還有令聽眾喜愛的音樂使其能傳唱至今
音樂劇的唱匠輩出
我卻很晚才注意到Judi Dench
由於不太看007系列電影
可以說在「莎翁情史」一片前我根本不曉得她
直到她在此片中因曝光僅短短八分鐘的伊莉莎白女王而奪得該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後來得知她自舞台劇起家
其實不少實力派的演員都曾經過舞台的磨練
那種立即能得知自身表現給台下評價為何的挑戰
確實給表演藝術工作者許多啟發
收藏的1998年為紀念名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的一場音樂劇表演
彙集了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片段及單曲
其中Dench也登台獻唱了"Send In The Clowns"
老實講她的音色說不上好聽(這首曲子我最愛聽的是Sarah Vaughan)
畫面乍看也只是貌不驚人的婦人
但她歌聲中的滄桑卻表現得十分自然且充滿魅力
適切地詮釋出那種自我解嘲的感傷
似乎為冰冷的舞台暖出了一圈的光暈
我也被她的風華所眩
更回想起昔日躲在音樂教室一遍遍反覆聆聽這首曲子的感動
她的歌聲已經不只是舞台當下的呈現
之於我更具有時空的穿透力及想像的空間
這樣的表演才稱得上真正的雋永
Isn't it rich?
Are we a pair?
Me here at last on the ground,
You in mid-air,
Where are the clowns?
Isn't it bliss?
Don't you approve?
One who keeps tearing around,
One who can't move,
Where are the clowns?
There ought to be clowns?
Just when I'd stopped opening doors,
Finally knowing the one that I wanted was yours
Making my entrance again with my usual flair
Sure of my lines
No one is there
Finally knowing the one that I wanted was yours
Making my entrance again with my usual flair
Sure of my lines
No one is there
Don't you love farce?
My fault, I fear
I thought that you'd want what I want
Sorry, my dear!
But where are the clowns
Send in the clowns
Don't bother, they're here
My fault, I fear
I thought that you'd want what I want
Sorry, my dear!
But where are the clowns
Send in the clowns
Don't bother, they're here
Isn't it rich?
Isn't it queer?
Losing my timing this late in my career
But where are the clowns?
There ought to be clowns
Well, maybe next year
Isn't it queer?
Losing my timing this late in my career
But where are the clowns?
There ought to be clowns
Well, maybe next year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