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Sabrina 龍鳳配 (1954&1995)




看過茱莉亞歐蒙與哈里遜福特主演的「新龍鳳配」兩三次
對這部浪漫喜劇印象頗為深刻
至於1954年奧黛麗赫本的「龍鳳配」年代久遠一直無緣觀賞
昨天中華電信MOD終於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看影片很少一氣呵成的我竟在半天內排除萬難把它看完
然後很好奇IMDB給前後龍鳳配的評價竟是7.6與6.3
明明劇情相仿
20世紀末的電影拍攝手法也進步許多
例如人在車上的綠幕效果高下立分
這麼大的評價差距到底是因為演技還是什麼偶像情結沒人曉得
而且我個人雖十分欣賞奧黛麗赫本的清新脫俗
她也拿過不只一個影后
卻並不認為她的有入木三分的表現力
又老飾演眨巴著大眼無辜又無厘頭望著男主角的那類角色
同質性頗高

好的演員不瘋魔不成佛
套進各個角色如同變色龍
彷彿從日偏蝕到日全蝕
自身性格在詮釋過程中逐步隱匿消融
終至離了戲臺也出不了角色
感覺自己欣賞的張國榮 和Deniel Day-Lewis 有這個味道
女演員當然也不少
我得慢慢想一下

年輕的時候看愛情片會隨著劇情又哭又笑或心痛
感動之淚甚至會讓我將該片與希臘悲劇相比擬
自以為心靈在兩小時中得到一場淨化洗滌
回想一下哪些作品曾讓我產生這種感覺喔...
華語片的梁祝 藍與黑 新不了情 玫瑰的故事
到外語片莎翁情史 第六感生死緣 英倫情人 瘋狂亞洲富豪等
(外語這幾部甚至在我的最愛片單裡)
但即使有值得肯定的劇本 導演與演員
已經無法在靈魂深處說服這個年紀的我
只覺得是一劑安慰魯蛇的兩小時嗎啡 
名符其實的爽「騙」罷了(這樣說會不會太廉價)

戲劇史濫觴應始於希臘悲劇吧?
悲劇比喜劇更受推崇因為它被視為更高層次的藝術形式
在人類情感 哲學思辨與道德探索上的影響力遠超喜劇
並能讓人面對生命中的磨難
那個時代還不具「人本」思想
但希羅諸神早被賦予各種人性
表示將自身性格在他人他物上投射的概念已然產生
也是戲劇與電影的精神
而不再輕易被感動的心態推進是否關係到維度的提升
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扯遠了
回到這部喜劇片/騙上
論及巴黎與愛情
怎麼可以漏掉下面這首Édith Piaf的浪漫名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