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趟附近書局,發現放在放外面暢銷區的都是所謂雞湯書,各領域的專業書籍反而多數放在後面的書架上,怎麼看都覺得怪,讀者心靈有多貧瘠?哪種人需要看這種書呢?順手拿幾本起來翻閱,有些個讓我覺得若真是燉熬過的雞湯的話,我可能吐了...
好久沒發這種不方便放圖照的文。尊重起見不提書名與作者,不少雞湯書看起來類傳教書籍挺催眠洗腦,或寫得很淺薄,讀著覺得我自己都能寫(現在可能連AI都會寫),納悶怎麼有人要看呢?也有不少解析大部頭或名著的書,感覺挺多餘...既然口水歌難超越原唱、二手煙也不能吸,那這些口水書呢?
無論任何典籍,讀者自有個人角度的吸收消化與詮釋,除非過於艱澀隱晦需要白話註解,或作者有另闢蹊徑、前人不曾發表的細膩分析,否則眾家看法寫寫部落格得了,讀者也直接吃雞就好,幹嘛喝沒燉入味、或加了不當調味料的雞湯呢?
個人認為夠格當雞湯書的是類似老子道德經、莊子逍遙遊、王陽明心學這種,有信仰的人讀讀心經、聖經新約(裡面較少戰爭迫害仇恨),讀懂讀通乃至於實踐就差不多了,勝過無病呻吟打高空或以為靠什麼念力、儀式能戰勝一切。
還有很多安慰心靈的書,基調建立在「你很棒,是沒遇到欣賞你的人」、「你沒問題,是他們配不上你」或「你夠努力了,是世道不公」、「你該躺平,因為他們剝削了你」上面。看多了這種書會麻痺、自我感覺良好,不再有反省能力,這種書算毒雞湯吧?
常懷疑這種書都是出版社邀的稿嗎?初衷是靈療還是什麼?世界確實不存在真正的公平,但不表示該把問題歸咎其他人事物來讓自己好過,進而放棄不懈的努力。窮的人不如讀讀如何理財,人際關係差的看清自己不受歡迎的關鍵,不是更有建設性嗎?腦波弱、惰性強、判斷力不足又執念過重常是人生最無藥可救的病,許多年輕人需要的是當頭棒喝而非大麻嗎啡,讀物應該有正向指引的社會責任。
大型選舉到最後搶的都是搖擺族的票,剩下的不是拉不動就是已鞏固。同理,心靈病得過度或中心思想堅定的人都不需要雞湯書,這些書出版時應該都推敲過比較賣得動的讀者群,並盤算由基本盤去帶動排行榜。
退一萬步說,會讀書的可能還是算不錯,因為更多人早就只看YT、抖音,用更輕薄短小的途徑吸收知性與感性的內容了,我這上年紀的人腸道差代謝慢,分子要切得更小才吸收得了,且視茫茫的無法一直綁在3C上,只好繼續慢啃文字當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