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Britain's Got Talent的聯想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
There's a place that I heard of
Once in a lullaby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Skies are blue
And the dreams that you dare to dream
Really do come true

Some day I'll wish upon a star
And wake up where the clouds are far behind me
Where troubles melt like lemon drops
Away above the chimney tops
That's where you'll find me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Bluebirds fly
Birds fly over the rainbow
Why then oh why can't I?

If happy little bluebirds fly
Beyond the rainbow why
Oh why can't I?


這是Connie那首讓評審Amanda痛哭流涕的Over The Rainbow歌詞
也是歌舞劇「綠野仙蹤」主題曲



從來沒機會看這部老片
對此曲的印象其實來自於Meg Ryan和Tom Hanks主演的”
You've Got Mail ”(電子情書)
片尾Meg終於在相約之下看到長期魚雁往返、心靈相契卻不曾謀面的網友走向自己
出乎意料地竟是生意上的宿敵
她哭了 但也藏不住早已對Tom產生的好感而說出:"
I wanted it to be you so badly."
樂聲在他們走向彼此時娓娓唱起
至今每看到這一幕仍抑不住感動

在電影裡愛情來時一定要出現相稱的音樂
無獨有偶的
另一部佳片
”The mirror has two faces”(越愛越美麗)
由Barbra Streisand飾演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也有這麼句經典台詞:

When my date takes me home and kisses me good night, if I don't hear the philharmonic in my head, I dump him.

她指的交響樂聲
正是英國的超級星光大道裡Paul唱到讓人起立鼓掌的詠歎調
義大利作曲家Puccini歌劇「杜蘭朵公主」中的”Nessun Dorma”(「公主徹夜未眠」) 






言語的表達有限
深度與廣度都不及文字
但訴諸音樂時境界又更高一層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超級星光大道 VS Britain's Got Talent



近來星光烈得幾乎像陽光
燒得如火如荼
不僅各大媒體強力放送
幾位主要歌手也成為大家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

仔細聽了張宇、黃韻玲、林志炫、袁惟仁等評審的專業評語
不禁感到批評比親身實踐容易
懷疑他們在現場演唱時是否能表現出自己的建議
說不定這些所謂實力派歌手也是在錄音室裡無數遍的NG後
藉由錄音器材的粉飾才讓我們聽到完美的演唱

再者
壓力也會影響表演品質
第一次上台應該是最無所求的
隨著不斷晉級而累積了觀眾的期待
那種情況下的緊張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唯有十足的天分加上不懈的努力能夠完全超越這些目光和評論
在台上盡情發揮自己

舞台是雙面刃
提供讚嘆的掌聲
也伴隨嚴苛的檢視
表演者可以從台下即時的反應得知演出的成敗
所以它就是表演藝術自我挑戰、檢測與提昇的平台


我想起「絕代豔姬」(Farinelli)這部片裡的閹割歌手
許多聽眾在他的歌聲中興奮、迷醉、流淚 甚至暈厥
包括狂傲的音樂大師韓德爾也完全被他的聲音收服
由於當時沒有錄音技術
將近三百年後的我們只能靠記載去揣摩和想像其天籟
不過到現在英國還有這麼個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
最近爆紅的就是Connie & Paul了
純淨童音與渾厚男聲讓評審紅了眼眶
也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深深撼動電腦螢幕前的我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天鵝湖的聯想(三)




















藝術作品呈現的前提是精密準確
少了這一環後面都甭提了
記得小時候的老師就曾經在團練時告訴過大家
(我甚至已經忘記是合唱團還是樂團)
音高與節拍只有準確和不準兩種
就算是零點零零幾的差距也不容許
因為差不多也不比差很多接近完美

我一直謹記在心
卻也導致帶團的痛苦
所以常常思索要不要降低標準
猶記那晚「天鵝湖」裡有些小角色的旋轉無法剛好回到360度
(或許第一、二圈還行,後面幾圈就來不及到位)
這使我想到學生們的支撐力
有多少人的音準和節奏無法精確
又有多少人只撐得住前面兩分鐘呢
這種問題要如何解決
我該更努力還是let it be(其實做不到)?

藝術的素養真的來自天賦毫無妥協餘地嗎
待人處事的EQ可以自己提升
歷史上也多的是沒有基礎的素人畫家或自修而成的作曲家
我相信很多學習者具備條件
只是在等待開啟的鑰匙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天鵝湖的聯想(二)

台灣人偏好比穠纖合度更瘦一點的身材
我卻特別注意體脂肪和肌肉的比例
喜歡揉合力與美的體態
尤其是舞蹈、溜冰選手

之前提到看到舞者肌肉的控制
雖然是自己的身體
要操練到運用自如的呈現卻極度困難
君不見美籍華裔滑冰選手關穎珊如何鍛鍊凌空轉跳的技巧
為此一次又一次的負傷

所以別小看一把小小的管樂器
運指、運舌與運氣的協調一樣不馬虎
顧了這裡就應付不著那兒
更何況還有譜上的困難樂段或快速音群要克服
我們要展現靈活度的肌肉群不如舞者來得大
(他們要展現整個身體 演奏管樂時聽眾卻只看到手指部分)
但論及音準和聲音的厚度
要訓練和控制的一樣是全身肌肉
尤其是腹腔的橫隔膜

我非常佩服五、六十歲還能上台表演的藝術家
無論是哪一個領域
因為人類對任何部位肌肉的控制大約四十歲左右就到了極限
通常會走下坡然後自行評估退場時機(常轉入教學)
其餘的頂多維持著很難更超越
所以像三大男高音或潔西諾曼這些年過五十還開演唱會的聲樂家
被稱大師也是實至名歸啊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天鵝湖的聯想(一)

















學生送俄羅斯明星節慶芭蕾舞團在國父紀念館表演的入場券
劇碼正是我最愛的「天鵝湖」
雖然沒有樂團現場伴奏
但也因此更能專注於舞者的表現上

老實說
這個舞團在國際舞台上不算頂尖
但齊格菲王子一登場的幾個跳躍已令人折服
連飾演皇后弄臣的凌空三轉跳都輕盈不費力
現場立刻響起如雷掌聲

由於座位在前排正中間
可清楚看到舞者肌肉的變化
他們靈活的旋轉表現出得宜的控制力
優雅的步履則展露腿部精實修長的肌理

上半場第二幕有一段奧黛特公主侍女的舞曲
是相當著名的群舞樂段
她們的整齊度博得了滿堂采
也讓我聯想起齊奏

許多人以為不用做和聲或對位的齊奏是最簡單的
殊不知齊奏最不容稜角與個人色彩
就像這段群舞
只要有人頭、手、足揚起的角度稍偏離
即使那個動作充滿美感
依然會破壞和諧度
(照片中右前方舞者的右腿揚得稍高於他人
她做的難度更高 對整體卻不見得有益)

同樣道理
齊奏時只要有人氣息沒控制住而影響全體音準
或運舌不精確破壞整齊度
前面的努力就功虧一簣了

另外
近年髮禁開放
女孩子上台時最在意的不外夾頭髮的規定
以及一些校方對衣著、鞋襪的基本要求
其實站上台時不再有個人而只有學校
一種身份
別人觀察這支團隊也是看整體
和大家格格不入而突兀的個體才會引起注目(往往是是負面傾向)
這種成全大我不但是比賽、表演的磨練
也是待人處事的修為表現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女性角色大觀園(四)

Meryl Streep在眾女伶中是我的最愛
可用數篇心得來暢談她
其實她長得不出色
因此可無後顧之憂的專心於角色
觀眾也會關注在她的表演上
不過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她拿的獎遠少於應得的
例如光Out Of Africa(
遠離非洲)沒為她贏下最佳女主角就令許多影迷百思不解
除了這部片以外
The Deer Hunter (
越戰獵鹿人,1978)
Kramer vs. Kramer(
克拉瑪對克拉瑪,1979)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
法國中尉的女人,1981)
Sophie's Choice(
蘇菲亞的選擇,1982)
Evil Angels(
暗夜哭聲,1988)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麥迪遜之橋,1995)
Marvin's Room(
親親壞姊妹,1996)
One True Thing(
親情無價,1998)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著Prada的惡魔,2006)
這幾部片中的她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
應都具代表及問鼎奧斯卡的資格
結果實際拿下的只有「克拉瑪對克拉瑪」和「蘇菲亞的選擇」兩座女主角
此外六座金球獎
一座大英影視獎
柏林及坎城影展獎各一
義大利大衛電影獎及澳洲電影獎各二
幾座喜劇獎
剩下的都是較沒影響力的獎項

都說金球獎是奧斯卡金像獎的風向球
且看看史翠普拿的金球是哪幾部片:
●2007 Won Golden Globe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 for: The Devil Wears Prada (2006)
●2004 Won Golden Globe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ini-Series or a Motion Picture Made for Television for: Angels in America (2003) (mini)
●2003 Won Golden Globe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for:
Adaptation.(2002) (台灣好像沒上映)
●1983 Won Golden Globe 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for: Sophie's Choice (1982)

●1982 Won Golden Globe Best Motion Picture Actress - Drama for: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981)
●1980 Won Golden Globe Best Motion Picture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for: Kramer vs. Kramer (1979)
(以上資料來源:
IMDB

See?
整體的肯定中同時為她奪下的金像獎不及一半
原因何在
他們認為梅麗史翠普已經成精、成神
不需要這多餘的光環嗎?

在許多不同的競賽裡常見參賽者都很優秀僅差距些微的情況
要掄魁必須完美結合天時、地利、人和
史翠普的精湛有目共睹
但還需要其他演員、劇本及工作人員的襯托

有時戲太強也會掩蓋演員的鋒芒
例如我很喜歡的「英倫情人」就有這種遺憾
總共入圍12個奧斯卡獎項
但演員部分只有Juliette Binoche(茱莉葉畢諾許)獲得最佳女配角
同時入圍的男女主角都鎩羽而歸
並非表現不稱職
而是靠幾個人撐起極盡壯闊的畫面與史詩般的情節實在不容易
整個入圍項目及結果如下

1997 
Won Oscar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Juliette Binoche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Best Cinematography
Best Costume Design
Best Director:Anthony Minghella
Best Film Editing
Best Music, Original Dramatic Score
Best Picture
Best Sound
Nominated Oscar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Ralph Fiennes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Kristin Scott Thomas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Another Medium:Anthony Minghella
(資料來源:IMDB

這是戲比人強的例子
若論人比戲強親情無價或許可以算個例子
史翠普將罹癌末期的賢妻良母詮釋得絲絲入扣
對女兒的臨終交代也令人動容
可惜戲的組織及張力略顯鬆散
以致沒有抱回任何獎項

至於戲和其餘角色都堪與梅麗史翠普交鋒的片子
不外法國中尉的女人克拉瑪對克拉瑪遠離非洲麥迪遜之橋這幾部經典
角色塑造夠立體
編劇到掌鏡也細膩而可圈可點
入圍後呼聲甚高 影評更一致肯定
尤其後三部的搭檔達斯汀霍夫曼勞勃瑞福科林伊斯威特都是硬底子
演員間得以相互烘托幫襯
最後角逐失利恐怕出於天時與人和的不足
倒使大家十分意外和惋惜

史翠普近年少有口碑佳的代表作
卻出現讓人詫異的爛片
像She-Devil(台灣好像沒上映,1989)聽說慘不忍睹
Death Becomes Her(捉神弄鬼,1992)全是大卡司卻言之無物的亂搞一通
時時刻刻(2002)片子雖好
她飾演的配角卻單薄得缺乏養分
實在太糟蹋好演技了
不知是沒有好劇本上門還是缺乏挑劇本的判斷力
影迷們也只能緬懷其舊作
所以穿著Prada的惡魔雖然還是摃龜
卻畢竟拉了泥淖裡的她一把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女性角色大觀園(三)


很喜歡Cate Blanchett(凱特布蘭琪)這位演員
從女王、仙女、名媛到尋常主婦、教師
從風華絕代的大家閨秀到惹人憐惜的小家碧玉
她歷年來幾乎各類角色通吃
這一點跟我最欣賞的Meryl Streep(梅麗史翠普)
有另一位拿過兩屆影后的Hilary Swank(希拉蕊史旺)很像

她們之所以能如此不受限
除了精湛的演技之外
我個人認為還有個共通點就是具特色的中等美女

演技可以不斷精進
現在的化妝、整形技術也能大幅改變容貌
例如
Nicole Kidman(妮可基嫚)The Hours裡墊高鼻子

Charlize Theron(莎莉賽隆)Monster中變醜增胖


 


















這兩部影片也確實為她們成功贏得獎項
但演員們的可塑性有高低之分
外型不可能不是重要的選角因素

以下提到的演員表現都很搶眼
不過整體感可能普遍因為所接的角色而略顯受限
Penélope Cruz(潘妮洛普克魯茲)雖努力擺脫花瓶形象
但她輪廓確實太深太美了
說服力總不足
光看在Gothika(鬼影人)這部片裡她和Halle Berry(荷兒貝瑞)誰比較像瘋婆就知道了
雖然表現頗受好評
但芝加哥裡霸氣、頤指氣使的大姊大和冷山裡優雅柔弱會彈琴的牧師女兒就不挑她去擔綱
覺得形象不符是不是

幸好芮妮齊薇格仍有些能發揮內心戲份的作品
Jerry Maguire(征服情海)的單親媽媽、
One True Thing (親情無價)的自私女兒
以及Cinderella Man(忘記台灣翻成什麼片名)中拳擊手的妻子都是不錯代表
親情無價一片尤其讓我感動又印象深刻
有幸與梅麗史翠普合作
相信她一定從前輩的渾身「戲」胞得到不少啟發

再回來看凱特布蘭琪
她得天獨厚何在呢
依我看她各方條件都恰到好處
稍過於中等之姿使她進可攻退可守
(像Jenifer Lopez珍妮佛羅培茲的外型及誇張的表演就蠻難讓觀眾不過度關注她)
因此適合當紅花也能飾演綠葉
輪廓的深淺度剛剛好
給人的距離感可遠可近、可強悍可柔弱
這可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先天條件
加上她本身的耕耘及在劇院磨練出來的火候
成功自然可期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女性角色大觀園(二)




Notes on a Scandal(醜聞筆記)片中看到些似曾相識情節
飾演女老師的Cate Blanchett(凱特布蘭琪)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Judi Dench的對手戲堪稱一絕

許多成功打入好萊塢的澳洲影星曾在劇院磨練過
最好的範例應該是凱特布蘭琪和 Geoffrey Rush
影片中凱特的不倫角色其實很常見
也越來越多師生戀的情節佔據報紙版面

這讓我想起同學昔日某校時曾陷入一段三角戀情
對象分別為該校棒球隊的教練與學生
教練已婚  長她12歲
學生則小她6歲
但她兩邊都吃得開且持續多年

醜聞筆記裡的女老師希芭根據原著是以41、42左右的年紀和15歲的中學生戀愛
雖說年齡對相愛的人不是問題
但這差距大到有點匪夷所思
不過凱特布蘭琪在劇中看起來是年輕得多的
甚至被以蜜桃形容
我也覺得她來擔綱再適合不過了



她飾演不善於處理問題學生的美術老師
也正因是美術老師
裝扮總散發著女人味而引人遐想
女性讚嘆  男性覬覦

拍攝時為了表現希芭這個角色的美感
劇組特別安排了設計師來打點她的服裝
凱特布蘭琪的品味在影劇圈有目共睹
但片中要呈現的卻非華麗時髦
而是嫵媚清靈而春意盎然的效果
畢竟得符合她為人師、人妻、人母的角色要求

為什麼希芭是美術老師
原作者和編劇何不選別的科目
大家都直覺這個談不倫戀的老師教授藝術科目的說服力最高嗎
(所以換成音樂老師、戲劇表演老師大概也沒什麼不可以)

無論中西
藝術工作者大抵給人浪漫多情、特立獨行
又勇於擺脫傳統包袱 

卻短視或缺乏條理的印象
(所以這個領域承認自己出櫃的同性戀者也多)
加上薰陶後的氣質和靈秀
彷彿是讓荷爾蒙作祟又血氣方剛的男學生衝動的不二人選
事實真的如此嗎


2023.7後記:
柯P底下的話真是挺讓人不認同的
這票怎麼投下去...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女性角色大觀園(一)

 

一口氣看了這兩部電影
電影情報站的附加說明都歸類為驚悚劇情片
只是醜聞筆記或許勉強可以這樣歸類
Pedro Almodóvar的片子卻向來難以釐清

這樣說不是指前者的導演Richard Eyre的功力差
只是阿莫多瓦這種具黑色幽默感的導演確實不多
而且Richard Eyre擅長的戲路、手法也的確不同
或許是大英帝國與熱情西班牙民族性上的差異吧

片子的共同點在於女性中心思想
雖說一樣米養百樣人
要從周遭看到這些鮮明浮凸的典型卻不容易
光是看Judi Dench(茱蒂丹琪)的演技就值回票價

Penélope Cruz(潘妮洛普克魯茲)整體表現雖也有不小的突破
但比較下來相信很多觀眾會覺得薑是老的辣
即使有阿莫多瓦的加持與好發揮的劇本
相對年輕的她仍然有待磨練

潘妮洛普是阿莫多瓦的老班底
但詮釋玩美女人裡的母親略顯稚嫩而不夠沈重
那還有誰堪擔綱這個角色?
Helen Hunt(海倫杭特)如何?
Jodie Foster(茱蒂福斯特)呢?
澳洲的Cate Blanchett(凱特布蘭琪)也行
(同樣來自澳洲的Nicole Kidman(妮可基嫚)完全不予考慮,
她雖不年輕卻較難與母性角色產生聯想
他們都掌握得住母親的堅毅韌性
海倫杭特尤其善於適度展現喜感
或許能符合阿莫多瓦的要求

再往下想
可能Julia Roberts(茱莉亞羅伯茲)也有說服力
她在贏得小金人的永不妥協裡表現可圈可點
和玩美女人中潘妮洛普的角色一樣是豔麗(偏向俗豔)波霸
(兩部片從不同的拍攝角度告訴觀眾這一點)
都來自某種破碎程度的家庭
且皆為堅強不屈的單親媽媽
所以略做調整說不定茱莉亞羅伯茲可呈現阿莫多瓦要的感覺

那為什麼同樣入圍奧斯卡
茱莉亞羅伯茲得了最佳女主角
潘妮洛普克魯茲卻鎩羽而歸呢
姑且不論是否茱莉亞羅伯茲真的表現較為出色
其實左右獎落誰家的因素很多
也常有評論質疑奧斯卡的標準
舉凡整個製片卡司、故事主軸、情節背後的隱喻
到當年入圍名單及評審群的喜好都不可忽視
潘妮洛普入圍時看到茱蒂丹琪和梅麗史翠普兩位前輩
恐怕也不敢奢望抱回小金人


我想起在黑暗中漫舞Björk(碧玉)飾演的母親角色
她那奉獻得毫無怨尤的北歐式凜冽悲情委實叫人動容
只是這種詮釋太沈痛太深刻
可能與笑中帶淚的西班牙天性產生不了交集...
不過想來想去
總覺得玩美女人的主角多些滄桑和歲月的痕跡才好
潘妮洛普克魯茲太漂亮也太年輕了

可是這麼說仍過於概括籠統
英國的Kate Winslet(凱特溫斯蕾)戲路廣
內心戲的掌握也算得宜
感覺上應能勝任玩美女人這個蕾木妲的角色
但她比潘妮洛普還小了一歲半
所以或許並非年紀而是成熟度的問題

結論是  
好劇本可以讓大家檢驗演員的的型
以及爐火純青了沒有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2006 Poseidon 海神號

這是災難片「海神號」的海報

大家在船上的跨年晚會狂歡
晚會進行到一半致命的海嘯席捲而來
船艙瞬間成了人間煉獄

這部片子在台賣座甚佳
但我的關注是許多造訪過的Poseidon神殿
在希臘神話中祂管轄海洋 守護海域
(故片中這艘船以海神為名十分諷刺)
與天神宙斯(Zeus)、冥神哈帝斯(Hades )為兄弟
至今希臘境內的臨海地區仍可見到一些Poseidon神殿的遺跡
討海居民對祂的依賴大概與南歐地中海岸崇奉聖母瑪麗亞或台海沿岸拜媽祖差不多
下面這尊青銅像應該是所有海神雕像裡最著名的



右手的三叉戟已經遺失
但無損其威嚴
另外還有其他以海神為主題的雕像
都是比較晚的作品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香水─視覺的聯想(三)



無論嗅覺的本能多強
少了想像力就不成氣候
劇中的調香師包迪尼即因此陷入創作瓶頸
雖知高貴的香味讓人產生置身天堂的幻覺
但他已經缺乏建構天堂的靈感

作曲者以旋律與和聲呈現特定的情境
也一樣需要想像力
因為每種和弦都有不同的色調
而每種色調能產生不同的情緒
好的作曲家就像好的畫家
在記譜的當下已經預見了自己營造的和聲效果
一如畫家在用色和勾勒線條時已經看到完成後的情境

再現是另一門大學問
創作者企圖呈現能提供美好聯想的作品
(香水、音樂、畫作、舞蹈等等)
而後人如何再現呢
歷屆音樂比賽總有被演奏爛了的曲目
但每次呈現音響效果迥異
好作品不保證好演出
(所以好香水也得用得恰到好處)

常對著總譜揣摩
研究如何才能再現文藝復興的樸實與巴洛克的輝煌燦爛
又如何才能再現浪漫派的多彩纏綿
劇中的老調香師包迪尼也想再現對手香水「愛與靈」的配方
藉此尋求創作新香氛的靈感
而葛奴乙用的卻不是靈感而是敏銳的直覺
不用實驗也能精準掌握多少比例的什麼香精能產生何種嗅覺效果

一般人都需要經過訓練
稍具天分可憑藉靈感
可是真正的天才連尋求靈感的過程都直接跳過
用直覺就可量產源源不絕的創作
所以葛奴乙在離開包迪尼前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100種香水配方
那一幕讓我想起影片「阿瑪迪斯」--
薩里耶瑞在莫札特死前記下其口述的安魂曲總譜
各部器樂與人聲的旋律交疊著從莫札特腦海不斷湧現
彷彿那份譜早已在那而只是等著被謄到紙上
薩里耶瑞聽著莫札特哼唱都跟不及書寫
這  才是真正的天才

但畢竟天妒英才
莫札特只活了35歲
「香水」中的葛奴乙只得年28
對於好的創作而言
長度都不是重點
上帝造人或許也如此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香水─視覺的聯想(二)
















「香水」這部電影的海報讓我產生瑰麗幻想
難免在缺乏心裡準備的情況下懾於實際情節
一方面也對嗅覺能融入視覺的聯想感到不可思議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裡最易被記憶的是視覺
例如人們常記得看過的影片情節
卻記不得其中用過的配樂
或辨認不出吃過的食物滋味

但總有人具有異稟
像我個人對旋律的記憶力和辨認力還行
劇中的男主角則是個嗅覺天才
且敏銳度就影片的陳述幾乎無遠弗屆
小時候被人拿蘋果丟會因提前聞到味道而閃躲
當他追蹤最後一名犧牲者蘿拉時
也能輕易辨味尋人
聲東擊西的障眼法對他完全無效

我一直認為這些基礎本能是屬於動物的特性
牠們必須藉此謀生
而不像人類有其他技能與思考能力
雖然也有靠味蕾的品酒師
靠耳朵的音樂家
靠眼睛的美術工作者
但這些能力都多少要跟想像力做結合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香水─視覺的聯想(一)


國外不時見到印象深刻的看板或其他型態廣告
常訝於西方人想像力之豐富
前幾天從新聞看到美國連嗅覺都被運用在牛奶廣告裡
讓我不禁想起這幅近日這幅曝光率甚高的電影海報

我學的古典音樂藝術囿於時間元
常在分析與感動還在醞釀就已結束
且對訓練不夠的學習者困難度更高
因為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呈現旋律、和聲或者是動作、表情
即使站在鑑賞角度過程也被時間所掌控
例如近期講授Mussorgsky的「展覽會之畫
學生既沒有將樂譜轉換為聽覺效果的能力
也難將陌生旋律在一節課裡記住並達成與畫之間的聯想
所以無論是表演或欣賞都需要長期的訓練和養成

然而對靜態的藝術來說時間不成問題
曾在大都會博物館花了兩小時看Monet的「睡蓮
那種愉快經驗使我感受到擺脫時間的自由自在
揣摩、理解、分析與想像如一顆顆種子
慢慢在觀賞著的心中發芽、抽高與茁壯
沒人規定時間
也沒人限定程度
因此繪畫界有許多孩提時缺乏基礎訓練
長大才慢慢自學而成的畫家如梵谷、高更等等--
正因沈澱醞釀重於瞬間反應
擺脫了時間的限制後多晚開始都不成問題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木笛之美



最近在比較這兩團和聲的差異性
意外發現聽ⅩⅩⅠ世紀古樂團的感動居然多些

法蘭德斯木笛四重奏的名氣與完美的和聲聞名遐邇
除了既定曲目外還附送多首安可曲
也讓大家聽到他們的現代吹奏技巧
甚至有酒瓶樂器的巧思
但我對木笛的喜愛是來自其低調、和諧與古樸
拿它表現現代曲目就像以薩克斯風演奏文藝復興一樣不對勁兒
或像拿麻油雞的調味料去燉羊肉爐
即使技巧高超、火候老到還是不對味

至於ⅩⅩⅠ世紀古樂團的演出則巴洛克到極點
以前的曲式學老師甚至演奏難度甚高的古大提琴
這個Hotteterre的組曲加上大鍵琴和黃老師的古長笛
呈現了多層次的變化
聽起來的確過癮
但最深的感動在G絃之歌
第一個長音還在廳裡流轉
淚水已湧入眼眶
這個音正是色調與張力的表現之處

長音的襯底乃低聲部緩步的下行音階
在乾淨、單純裡道盡反璞歸真與回歸原點的美
平靜得彷彿讓人瞥見了天庭的光照
也讓大家暫時忘卻外頭擾攘
如此境界
除了巴哈這位大師誰人能及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Prada的惡魔(三)2006















劇中的惡魔
亦即「伸展台」美國版總編輯米蘭達
由我最欣賞的美國演技派女星梅莉史翠普擔綱
雖然近年有影評家認為她已經機械化
但論內斂與洗鍊
她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第一把交椅


















想到「遠離非洲」一片
那時電影看得不夠多
對愛情更是懵懂
不太能體會她和勞勃瑞福之間的相知與相惜
但她表現一個失去事業、愛情與婚姻的不幸女子
沒有呼天搶地 怨天尤人
卻令我印象深刻

若干年後的「麥迪遜之橋
男主角是另一位演技派的科林伊斯威特
每當回想起兩個有緣無份的劇中人分開的那一幕
(路口綠燈亮起,兩人的車分別走向不同的方向,從此永別)
依然能將自身的經驗投射其中而傷痛

她讓我哭得最慘的大概是「親情無價」吧
搶戲的並非飾演她配偶的威廉赫特
而是演她女兒的芮妮齊薇格
一位罹癌的母親
一個照顧母親卻滿腹牢騷的女兒
她在難忍病痛折磨決定吞藥自殺前夕對女兒說的一番話
無異於一般母親的尋常交代
卻讓所有觀眾看得辛酸又揪心不已

太多戲迷在評論她演技時說 "She is God"
確實只有出神入化能形容她
她都過60歲了
依然能挑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其實她真該多拍點喜劇
省得我每次看她的片都要掉眼淚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Prada的惡魔(二)2006


片子接近尾聲
米蘭達在車上對身邊的安德莉雅說
你就像以前的我

安德莉雅問
若我不想變成你呢

米蘭達斬釘截鐵地回答
別傻了
每個女孩都嚮往著

她指的應該是當上呼風喚雨的時尚界教母
並不惜付出家庭生活被摧毀的代價

安德莉雅隨後悄悄離開
並在米蘭達打電話找她時將手機丟進池裡
作為無聲的反駁與抗議
並回頭去尋找以前的生活

那一刻我在想
換成是我將如何抉擇
.....
....
...
..

是的
我也會選擇當米蘭達
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忘了誰曾寄一組投影片給我
內容闡述工作的重要
在友情、親情、愛情都變調時
唯有工作是不枯竭的泉源
還說工作能回饋
就像會反彈的皮球之類的

我對工作有使命感
不過不到犧牲一切的程度
然而時尚界不同
它確有種令人打從心裡永遠青春不老的魔力
不止於高檔服飾或名牌包包而已
研究其規則與週期毫不膚淺俗氣

如果我是安德莉雅
也會接納Christian作為諮詢、合作以及戀愛的對象
而不會回去找分手的男友
事實上那位飾演Christian的Simon Baker在我看來還挺有吸引力的

感情的變節總有許多複雜因素
我不會出於喜新厭舊
也不會為了幾件華服
只是就劇中角色的設計而言
擔任時尚編輯工作的男配角和安德莉雅其實很相稱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Prada的惡魔(一)2006


最近正在看「穿著Prada的惡魔」小說
記得看這電影時戲院裡只有我一個觀眾
從中學起就習慣坐最後面
因為太容易掉眼淚

第一部沒有家長陪伴
自行外出到圖書館觀賞的電影是莫札特傳記「阿瑪迪斯」
感傷的劇情叫人心痛
以致於大家得忍耐我製造的「特殊音效」
此後就盡量獨自看電影
回頭沈澱之後再跟別人討論

這部片子明明是喜劇類
我一如往常
依然能看得熱淚盈眶
光是一個模特兒拎名牌包包的光鮮鏡頭
已經觸動內心深處的某條神經

HERMES、LOEWE、LV、GUCCI等包包
就像車子、名錶之於男人
堪用的門檻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功能是身份、地位的表徵
(這個概念也出現在片中的對話裡)
多少女人為名牌包包負卡債
一個無形的象徵真的值得如此代價嗎
它有實用價值嗎

而我對各種無形的價值
真的放下了嗎

2023/07 後記:
放下久矣
出門幾乎只背帆布包了~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向DIVA致敬


被譽為上帝欽點女高音的潔西‧諾曼(Jessye Norman)來了
此刻的她或許正在音樂廳裡彩排吧

已暌違台灣18載的她得獎記錄洋洋灑灑如下
1968年獲得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首獎
1982年以【理查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獲得英國留聲機唱片雜誌大獎
1984年以【拉威爾之歌】獲得第27屆葛萊美獎最佳美聲獨唱獎
1984年法國政府頒發藝術與人文榮銜
1988年以【華格納羅恩格林/女武神】獲得第31屆葛萊美獎最佳歌劇唱片獎
1989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頒發榮譽騎士勳章
1990年獲選為聯合國榮譽大使
1990~1998年間影音作品獲獎無數:
【潔西‧諾曼:巴黎聖母院聖誕音樂會】獲得美國有限電視協會傑出獎
音樂CD獲得荷蘭愛迪生唱片獎、法國唱片大獎,以及比利時、西班牙和德國的唱片獎。
1997年獲得美國表演藝術最高榮譽╴甘迺迪中心榮譽獎,是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
2006年獲得第48屆葛萊美獎終身成就獎
擁有劍橋大學、哈佛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等28所知名大學的榮譽 博士學位

Jessye Norman、Kathleen BattleBarbara Hendricks是聲樂界最受肯定的三大黑珍珠
其中Kathleen Battle音色清脆透亮兼笑容甜美年輕時有女高音西施之稱
聽她演唱像乘著歌聲的翅膀自由靈活在天際遨翔
(不過近來有聽眾批評她的音色已鏽蝕
我倒沒聽過她近期的演唱
對這三位DIVA的印象仍來自若干年前影音記錄)
Barbara Hendricks除了音色溫暖外
頭腔音的技巧也用得出神入化 爐火純青
讓聽眾嘆為觀止
而Jessye Norman擁有航空母艦般的體型
猶如女聲樂家裡的Pavarotti
所以很多樂評忽略了她的努力
說她其實不需要太多技巧

這三位聲樂名伶中Jessye Norman尤為我學生時代以來的最愛
其純淨圓潤又厚實的嗓音及寬廣音域、歌路讓其他同儕相形失色
雖然她唱遍了歌劇、藝術歌曲、爵士樂甚至跨界音樂
但其中聖歌與黑人靈歌特別令我感動
曾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為我修補創痛
歌詞亦化為床前跪念的禱詞
直到我平靜入睡
那經驗是畢生難忘的

今晚
從第一個聲音的迴盪開始
大家就能聽出歲月是否磨蝕了天籟
但即使人老 聲音老了
記憶仍將停格
Jessye Norman為我唱的未央歌也會繼續下去
我僅以此文向心目中的第一DIVA致敬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網路雜感

日前跟Lucky聯絡上
她透過其他同學再經MSN找到我
過程有點曲折
但接觸到彼此讓我們驚喜莫名
畢竟已經失聯十幾年了

她說網路的相片已認不出是我
看到Lucky的全家福照片我也覺得很陌生
很難把相片上看似賢慧的母親與昔日班上瘋癲的開心果做聯想
不禁感慨在時間的河裡什麼都留不住
改變的豈止外貌而已呢
我骨子裡沒變的
大概只剩零星從小就存在的天馬行空的幻想罷了
而且實行率已幾近零

透過網路看同學的感覺很怪 似近實遠
畢竟十幾年沒見面
網路的接觸依然那麼不實際
不過是隱藏在液晶螢幕裡幾張相片
即使海豚的部落格爬滿密密麻麻的文字
也只是她生活的一部份
就像「楚門的世界」般大家都在看
差異只在部落格的主人可以選擇願意公開的部分

所以網路的似幻似真常讓人迷惘
可以是一個宣洩的窗口
可以是療傷的避風港
卻也是等綿羊自投羅網的虎狼之口
我還是乖乖把它當成工具書就好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團練花絮



本年度「榮膺」團裡總幹事
整個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不能再慣性遲到與提早落跑
練習也要格外專心


衝著我是幹部
周遭開始不斷有伙伴問
「喂!剛才說練哪一首?哪一部?」
「黑板的筆記在講哪裡?」
「到第幾小節了?」
............


天啊
開始懷疑自己究竟有沒有專心過
當總幹事是太混得來的懲罰吧
這才察覺自己練團總躲在最後面
有時老師講快了外加自己的渙散
一閃神就不知道岔到哪兒去


趁老師不注意時環顧四周
原來第三排是道分水嶺
坐第三排之後的人大概很少保持清醒
聊天串門的大有人在(有時我也是其中一份子)
還有人躲在譜架後面吃便當啊水果的
這讓我想起電影「狂戀維納斯」一開始交響樂團彩排而指揮未到的混亂場景
有人打瞌睡
有人打毛線
也有人拿譜摺紙飛機亂射
還有人拿弓當玉如意伸進衣服抓背....


我笑一笑回神
進到巴爾托克的羅馬尼亞舞曲裡
和聲充斥許多不諧和的增二度和絃
詭異的音響效果讓我想起德古拉公爵
不知他大肆殺戮土耳其人的十五世紀裡
這種民族風的音樂已經形成了嗎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四)



隨著「達文西密碼」一書的暢銷
許多週邊產品及相關議題難以遏止地延燒開來
各家評論褒貶不一
若非對宗教史已了然於胸或者信仰堅定的讀者
確實容易被丹‧布朗牽著走
就像看金庸容易虛實不分一樣


雜誌、網路上的各家評論
李家同教授的看法給我印象尤其深刻
他認為此書是一本完全不符合邏輯的小說
光耶穌有沒有後代就難以考據了
何況就算有代代相傳也應不只兩個人
另外還有些負面評語
說這本書結構不嚴謹且收尾草率 虎頭蛇尾
不足以成為一本優秀的推理、懸疑小說之類的

老實說
或許因為我的角度不夠全面化
所以有意或無意之間忽略掉這些問題
但誰看小說或藝文作品不是從中選取自己有興趣的元素呢

隨便舉例子
全面性來看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是觸動心弦的感人小說
梅爾吉勃遜的「英雄本色」、羅素克洛的「神鬼戰士」等影片更盪氣迴腸
但若談細節朱少麟文筆儘管洗鍊細膩
對書中角色及劇情演變卻交代得不夠完整
另兩部影片中亦有明顯的史學之誤已被指證歷歷
究竟是佳作還是灑狗血的濫情之作
就要端看欣賞者的態度、角度


「達文西密碼」和「天使 & 魔鬼」或有謬誤
但情節屬實或虛構已無損我對歷史及宗教的定位
甚至引發更大的動力與興趣去深究藝術品和藝術家的詮釋
從書籍、影片、DISCOVERY報導到旅遊路線及相關週邊產品等等看來
丹‧布朗創造的不僅是莫大商機
同時也是藝文及歷史愛好者的指針
說不定還能引出延續主題卻青出於藍的作品
這才是這位作者對藝文最大的貢獻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 (三)

丹‧布朗並非第一個寫這類小說的作家
但以懸疑的故事包裝藝文、宗教、歷史等主題
在我印象中是從「達文西密碼」才瘋狂暢銷、備受矚目的


大家開始拿出同類小說比較
看誰的想像較出人意料卻合理
誰的線索包裝得較不露痕跡
近年這類小說一一躍上排行榜
箇中翹楚Umberto Eco(安伯托‧艾可1980就出了「玫瑰的名字
還拍成影片由史恩康納萊主演
目前我正在讀這一本
有些艱澀
但畢竟艾可研究範圍太廣了
舉凡文史哲、美學及符號語言學都是他的專長
其作品包羅萬象自然可想而知


許多小說雖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
主角實則是以作者的眼界與經驗為出發點去導引情節
這在丹‧布朗筆下的羅伯‧蘭登身上幾乎全然體現
亦即看蘭登就像在看這位作者的本事


同樣情形也出現在另兩本小說裡
金石堂網路即時排行榜目前第二名的「四的法則」及第八名的「歷史學家」
話說這兩本書都號稱槓上「達文西密碼」
「四的法則」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尋愛綺夢」出發
由伊恩‧柯德威(Ian Caldwell)及達斯汀‧湯瑪遜(Dustin Thomason)合撰
前者畢業於普林斯敦大學歷史系
後者是哈佛醫學院的高材生
兩人從八歲開始就是至交
這不正讓大家聯想到書中攜手解謎的保羅與湯姆嗎


歷史學家」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畢業於耶魯大學
後又得到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這本以第一人稱撰寫的驚悚小說
其中女主角跟者父親尋訪Dracula的歷程
無疑正是伊麗莎白自身經驗的投射
很有意思對不


跟著書裡的主人翁走就能看出作者是什麼類型的人
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完成了困難的寫作方式
畢竟一般人習慣平鋪直敘的寫法
頂多用譬喻或套入格律化的詩詞
要將故事的鋼筋骨架搭得穩固
再把一己的專長研究化成水泥磚瓦鋪上去
成為典雅的文藝復興或華麗的巴洛克式作品
甚至是陰森恐怖的鬼屋
這種功力確是凡人難望其項背的


小說在我成長過程是極為重要的讀物類型
但目前咀嚼的味蕾已如舌頭般無法滿足於單一主題
試想一整本厚重的小說若都圍著慘烈的戰爭或動人的愛情打轉
即使作者用字遣詞的能力爐火純青
甚至得了某些文學獎
讀起來就像餐桌上只有一道菜可以吃
儘管它豐盛而色香味俱全
可它仍只是一道而非一桌菜餚
不是嗎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 (二)

Dan Brown寫這兩部小說時花了許多時間在歐陸
以書中描述之詳盡看來
他撰寫「天使 & 魔鬼」時必定羅馬走透透
構思「達文西密碼」的過程裡
足跡更是遍及巴黎與倫敦
而且不是走馬看花
乃是一步一腳印地從各幅名畫、各座雕塑、各個象徵去尋覓靈感


飽覽世界名著是學生時代的嗜好
已經很久不看小說
沒想到這位作家使我重拾熱情
一股腦兒栽在書裡
無法全然滿足於翻譯
還找了原文來考究與對照
再循著情節翻出書架上的相關書籍驗證
因為這兩個故事結合了宗教、歷史、藝術與文學
甚至還有用來解密的數學
以及反物質這種高科技
其中任一門類都足以讓我欲罷不能了
何況這整合成功地闢出一條通往視覺、思維乃至於心靈饗宴的蹊徑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 (一)



看完這兩本書不禁佩服起Dan Brown這位作家來
其家學淵源、教學範圍加上靈活的文字運用力
讓他將藝術名作巧妙地嵌進充滿轉折的故事裡
引導讀者在一步步跟著情節走時
還能反覆玩味這些畫作、雕像背後隱含的意義


不過這兩部作品十分相似
相似到一看便知出自同一位作家
好像莫札特的曲式、語法
或梵谷的筆觸、色調那麼鮮明易辨認

故事都以費解的命案開頭
死的皆非泛泛之輩
而是具崇高身份地位的長者
主角羅柏‧蘭登去協助釐清案情時會認識被害者的女性親人
像瓊瑤小說一樣
女主角不是絕色美女卻有才智、專業知識與靈性之類的特質
而且彼此會在尋覓線索、抽絲剝繭中產生情愫
最後墜入情網
尋找兇手的過程裡
適時插入達文西的畫作或貝尼尼的雕塑是必要重點
因為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在藝術史上的的素養
還要藉著大師們的特殊身份來凸顯宗教內部或與科學之間的矛盾

達文西密碼」製造出的教會敵人是錫安會聖殿騎士團
天使與魔鬼」則是巧妙地讓光明會共濟會等兄弟會死灰復燃
追蹤半天後出賣天主教會的真正幕後主使者都大出讀者意料之外
主使者也同樣十分聰明地找來聽話而忠心的打手
而且被利用的打手最後都難逃一死
若非看完「天使與魔鬼」腦袋已經開始混沌
舉得出的例子恐怕還不只這一些
沒看過他的「數位密碼
不知是否亦不脫以上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