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達文西密碼」觀後感



這陣子新歡與舊愛糾結難分、互相拉扯
瓜分我的時間
在兵荒馬亂裡一絲絲僅存的樂趣
正是浸淫Bruno Pelletier、Patrick Fiori、Vitas、Sarah Brightman等歌手的影音
看吸血鬼Dracula的史料
還有複習Da Vinci畫作、天主教發展史等書

原想掙扎到把Dan Brown的原著讀完再看電影
但忙到每天只睡四小時左右
漸漸發現這是Mission Impossible
何況"Pride and Prejudice"、"The English Patient"等喜愛的小說下場差不多
幾乎都在百忙中被半途而廢
老實說
看過小說再來看電影
難免發現像Harry Potter般省略了許多細節
但配樂確實很細膩(還不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
除了適時帶動劇情張力外
最後男主角跑出飯店沿著玫瑰線走到羅浮宮
恍然大悟之際單膝跪在倒金字塔上方
揣想底下躺著仰望星空的瑪麗亞那一幕
整個過程配上由緩到急 乃至於沸騰的律動與合奏
即使非基督徒在這磅礡樂聲裡也要滿心感動 泫然欲涕吧

就著電影裡羅浮宮畫作的擺放位置
回想多年前獨自單飛的巴黎之旅
敬佩著原著作者Dan Brown
他正是將藝術提升到學術層面的學者啊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珍‧奧斯汀的作品(二)



珍.奧斯汀這位女作家終身未嫁
也不曾遠離家鄉
其平淡如水的生活倒都成為創作素材
在小說裡十分忠實地呈現
難得的是在故事充滿桎梏的現實中
每個角色的刻畫卻鮮活地躍然紙上

其實她書中描寫女性在當時受到的約束
多半也是為自己所發的不平之鳴
而女主角慧黠、自信、敢於表達看法
不在兩性關係裡低頭卻仍於最終得到幸福
不啻是將自己的遺憾圓在筆下
因為這樣的故事與人物很難真正在當時的社會裡開展
至少在現實生活中她似乎並未做到

因此
儘管電影"Pride & Prejudice"的最後幾分鐘劇中人物幸福的氛圍讓我熱淚盈眶
(看「理性與感性」時亦然)
那其實並不真實
不過另個「公主與王子從此快樂度日」的結局
只是女主角一反當代應有的溫良含蓄
在自我主宰的一番轉折裡終於得著所有女性夢寐以求的一切
反觀今日即使已經進入21世紀
除非像劇中的伊莉莎白那樣集聰慧、美貌與幸運於一身
否則也非所有的女性都圓得起這樣的夢呢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珍‧奧斯汀的作品(一)



Jane Austen(珍‧奧斯汀)這位作者我並無深究
但她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陸續被搬上大銀幕後
很多人已經一頭栽入她的文學世界裡
連我也拿出塵封已久的原文小說打算好好溫習

看過李安導的「理性與感性」
再比較Joe Wright導的「傲慢與偏見」
中西導演的想法與手法硬是迥異
李安的詮釋與切入顯然較為內斂
但原著闡述的年代與背景對女性已經夠壓抑
李安塑造的理性姊姊在我看來是太過了點
有可能是演員的表達方式
也或許是導演若干年前的想法
現在讓李安再拍一次「理性與感性」
看法說不定將會不同

珍‧奧斯汀的小說主人翁都是女性
由各個女性中心角色或周遭的人物的對話
乃至對生活瑣事、繁複家務的描述
無形介紹了當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約定俗成的慣例
也讓我們更加瞭解英國人的日常生活
無論是中產階級或富貴人家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鐘樓怪人(五)




此劇中的侍衛長令人唾棄
常因此被忽略好嗓音
這演唱第一代Phoebus的歌手是Patrick Fiori
其亮度直可逼寶劍出鞘
這首曲子後段需要不停在真假音之間遊走
正能展現其實力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鐘樓怪人(四)



這齣對話很少的音樂劇由歌曲串聯而成
有也是簡短宣敘調(recitative)的方式
每首曲子似乎就脫離劇情成為獨立的抒情曲調
曲曲相連像場演唱會並不重複
而不像大家對歌劇的認知
用一些主導動機(leitmotif)代表主要角色或特定情境為慣例
所以聽眾對人物的具體印象並未透過重複的主題旋律產生
因為每首歌都是獨立的單曲

這種呈現擺脫德國華格納式樂劇或義式歌劇慣用的主導動機
倒也以另一種精神取代
就是舒伯特那類聯篇歌曲式的方法
(誰叫法語劇在盧利後就沒當道過,而且盧利還是義大利人)
所以曲子單獨體現的重要性在此壓過了劇情鋪陳
對原著不夠熟悉的聽眾只能對故事產生剛好跨過門檻的基本概念

不過
由於此劇歌詞極盡詩化的美感
加上其他舞者的烘托
(雖然這些舞者也常與故事無關而意在擴充舞台上的視覺張力)
歌曲與劇情之間的疏離感就沒人計較了
都忙著感受每首曲子當下的旋律與詩韻之美

另外
雖然台上飆舞、翻筋斗的肢體表現曾引起很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這些不相干的「演員」造成舞台混亂
把戲劇變成一場大型聲光秀
也有人說這顛覆了音樂劇種長期歌過於演的比重結構
從而創造出另類的感官經驗
我倒認為見仁見智
欣賞者不刻意鑽牛角尖便能從中各取所需

最近常分析比較「鐘樓怪人」和「歌劇魅影
讓學生瞭解現代搖滾歌舞劇和音樂劇的差異性
諷刺的是原著雖都為法文小說
但後來再創作的靈感都來自海外
為「鐘樓怪人」劇本、歌詞操刀的Luc Plamondon在加拿大魁北克出生長大
受教育負責譜曲的Richard Cocciante也只有一半法國血統
嚴格說來是在義大利受的薰陶
「歌劇魅影」就更甭提了
Andrew Lloyd Webber為結結實實的英國音樂家和爵士呢
不過法國人也不用氣餒
因為這兩部小說與戲劇已經為法國創造了可觀的觀光收益
而且將隨著聖母院和歌劇院的保護維修而持續下去

@後記@
2019/4/15 聖母院大火毀損嚴重
2021年啟動修繕中
已於2024年底完工
非常佩服法國人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鐘樓怪人(三)




最愛的音樂劇是「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它們都是法國的經典作品
一樣是雨果(Victer Hugo)筆下的悲劇
完全迥異的音樂及舞台風格
卻都在終場賺到了我的熱淚

「悲慘世界」我是在倫敦西區看的
當時哭到不敢走出去
散場了還坐著拭淚甚久
可能在異鄉情緒比較容易解放吧

基於「悲慘世界」的戰爭時代
背景台上也就有許多大陣仗的場景和道具
但「鐘樓怪人」為了給舞者表演空間
布景相對陽春了許多
卻都省得恰到好處
實在令人歎服

至於音樂
只能說調不同而無法論高低
至今仍常聽「悲慘世界」飾唱英語版第一代Jean Valjean的Colm Wilkinson
已讓我聽上癮頭
他那輕鬆轉到頭腔並維持集中的假聲
簡直像Pavarotti(願他安息)的high C一樣自如
Philip Quast唱的Javert則是溫暖結實的baritone
都是聲樂學習者的夢幻歌聲
已經伴我魂牽夢縈好幾個年頭

年輕的「鐘樓怪人」一出場(首演至今不滿8年)被譽為法國的「歌劇魅影
可能指劇情裡都有個醜八怪吧
但我私下以為他們是路線不同的東西
「鐘樓怪人」完全現代化
Andrew Lloyd Webber在「歌劇魅影」裡嘗試表現的
卻是古典歌唱藝術與現代布景效果之結合
從而演繹劇中小眾的浪漫情懷(較諸「悲」、「鐘」兩劇的時代背景它算是單純些)

最近介紹「鐘樓怪人」時
總會連「悲慘世界」一起講
雨果寫兩部小說的年代雖相差30來年
但風格維持一致
這是另一個有得寫的主題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鐘樓怪人(二)



法國真是不容易
哥德式的古老藝術仍保存完整
搖滾的現代藝術也在歌與舞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麼棒的結合除了劇作家Luc Plamondon的靈感外
負責譜曲的Richard Cocciante亦功不可沒
畢竟詞與曲就像夫妻一般
彼此總在尋求無可取代、至死不渝的契合
碰得對絕對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

只是沒想到自己視聽領域可拓展至此
學聲樂、聽歌劇
原以為百老匯的戲已是我接受的極限
流行化的程度只能接受到「歌劇魅影」、「變身怪醫」
這齣劇卻完全顛覆了我的成見

Luc自己將「鐘樓怪人」類別為現代流行搖滾歌舞劇
看過的人一定同意其歌曲演唱及肢體演繹的比重不相上下
若只有七位負責歌唱的演員撐起全劇舞台就實在太空洞沒生命了
這些學舞蹈及體操的專業表演者確實讓整齣劇生色不少
也是主要賣點之一
觀眾浸淫在舞蹈的享受可能甚至超過對劇情本身
因為它將「聲」與「光」做了最完美的結合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鐘樓怪人(一)


Notre Dame de Paris在台北巨蛋的演出已經結束
經過這幾天的反芻實在有太多感想
且看自己這跳躍式的思考模式能帶到哪裡吧



看戲、聽戲的人都難免有先入為主的想法
此劇在歐洲的第一代演唱者是我心中的夢幻組合
許多人也認為這次來台灣的卡司又是二軍
甚至在其他blog的討論與留言看到對巨蛋場地的批評
大家當然都很主觀(包括我)
但或許是我標準比較低
也可能是耳朵不夠尖
甚至大概坐的位子還可以(二樓正中間第三排3000元的區)
說實在沒有太大挑剔
除了覺得Frollo可以唱得更好而Gringoire一些高音的頭腔位置沒上去外



三個愛上Esmeralda的主要男角色裡
這次唱得最好的當屬飾唱Phoebus的Laurent Ban
他們三人一起唱的那首"Belle"(美麗佳人)
歌藝及技巧的高下在台上立見真章
我手中夢幻組合的詩人由Bruno Pelletier演唱
就抒情男聲的唱法我最屬意他
而飾唱Frollo的Daniel Lavoie聲音則最接近正統美聲(bel canto)


至於Esmeralda和Fleur-De-Lys兩個女性角色相比
無論DVD或現場
儘管卡司換了
不約而同都是Fleur-De-Lys的音色比較輕而亮
在頭腔維持得較好
可能跟Esmeralda在劇中戲份太吃重容易累
Fleur-De-Lys相對卻只需要唱三曲有關


這次來台飾唱Esmeralda的Nadia Bel表現已經算得上稱職
音域的轉折也有做到
但可能因為我自己學聲樂出身
所以對頭腔音色情有獨鍾
若演唱的喉聲重於頭聲
聽起來就覺得負擔 不夠舒服
其實Esmeralda的曲子音域都不高
演唱者確實很容易多用喉聲而產生位置不夠高的聽覺感受
由於這是現代歌舞劇
撰寫劇本、歌詞的Luc曾提過選角與musical opera考量不同
不太從受正統聲樂的歌者裡去找
反倒幾乎都從流行歌手著眼
尤其是Quasimodo一定要唱藍調的
音色才能帶有那種滄桑
雖然我實在聽不慣藍調
但對Quasimodo的音色倒很認同
只是若刻意沙啞很傷喉嚨
這回飾唱的Matt Laurent的犧牲還不止於此呢
他不是說飾演怪人
長期駝背、瘸腿步行下來已害他左腳硬生生短了兩公分麼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西班牙反芻記(七)



此行到西班牙對扇子留下的印象
恐怕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來得深
因為西班牙的仕女(有些男性亦然)簡直人手一扇
在這個空調用得十分節制的國家
隨時隨地有人自製涼風
尤其沒有冷氣的悶熱地鐵站裡
簡直萬頭鑽動 萬扇煽動

本以為這是Flamingo的國度才會到處賣扇子
後來發現這跟他們的民族舞蹈沒有絕對關係
扇子已成他們的民生用品之一
可惜我只應景買個兩把紀念
有些小店的扇子做得挺有特色
不過當時一方面覺得貴 二方面認為用不上
看看就罷手了
現在想起來些許遺憾
不少國家很難有機會再造訪
何必錙銖計較呢

中國也多得是扇子
同行有伙伴就說在大陸買太多
根本不想再買
但每個國家的風情都有不同的呈現
看看原有的檀香扇、紙扇
甚至其他國家的藤扇
再看看西班牙的蕾絲扇
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感覺

有的扇子適合在仲夏夜搧風趕蚊子
讓人聯想皺紋滿佈 閒話家常的老人家
有的扇子題了詩詞
可供騷人墨客賣弄倜儻
有的扇子綴滿羽毛、飾品
適合一千零一夜裡充滿波斯風情的慵懶后妃
也有扇子滾了蕾絲
讓人遐想被遮住那張巧笑倩兮的臉蛋

自古以來扇子一直是項很有味道的配件
只是由於亞洲國家工業化得晚
二十世紀後期搭建大型公共建築自然考慮到現代化的空調系統
扇子也因此慢慢走入歷史
反觀歐洲許多地方夏天燠熱是因為設計那些建築時還沒有冷氣這玩意兒

西班牙之行讓我尋回那種復古的感覺
常看到情侶互相為對方搧風
這種視覺效果為我的記憶添了許多詩意
也贊許他們對能源的珍惜與節制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西班牙反芻記(六)


(巴塞隆納:聖家堂復活立面&米拉之家)

從西班牙返台多日還沒回到現實生活
回顧Granada買的DVD一看就是一下午
邊拍邊把玩紀念品又耗去整晚
更遑論處理伙伴們寄來的影像光碟所花的時間了

浪擲光陰於美好事物是可貴的
整理旅遊資料庫仍常流連那些忘了名稱的小鎮小湖小山丘
某些驚鴻一瞥的極致景物
乃至與陌生旅者的小小邂逅
就是不太記得各地食物的味道
可見味蕾十分遲鈍

旅遊的起點與終點並不是機場
它有比旅程本身長得多的醞釀期與沈澱期
其中尤以後者持續最久
每個人在旅遊中最滿足的地方應有所不同
有人重視美食
有人僅求輕鬆放空
有人印證史地藝術
也有人踐履大山大水大峽灣
追求視覺的壯闊與震撼
但旅程回饋給個人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對我而言賞味期可達數年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西班牙反芻記(五)

 
(塞哥維亞城堡:馬賽克磁磚地圖)

別小看它在歐洲算不上什麼趾高氣昂的國家
物價卻絕對不遑多讓
這幾年歐元飆得嚇人
真不知道怎敢造訪這種地方

東西貴 治安又差
小小一瓶礦泉水就要一點多或兩歐元
幾乎隨便什麼最基本的飲品都是1.8-2歐元之類的價格起跳
剛開始在馬德里及其周邊活動還嫌貴
後來發現那裡和安達魯西亞算相對便宜
之後到加泰隆尼亞的物價更不敢領教

物價奠基於國民所得
也反應所得
看到許多外國人全家大小傾巢活動
無論用餐、看flamingo或進博物館、城堡參觀
錢掏得似乎很輕鬆
離境時也見身邊老外拿著一大疊退稅單排隊
不知買了多少東西
因而十分為台灣的國民所得感到悲哀
據稱中產階級逐漸消失中
除了朱門酒肉臭外
多少家庭在燒炭的邊緣苟延殘喘著
如此一道出國開眼界有幾個家庭消費得起

台灣的建設奇蹟已成明日黃花
取而代之的是無窮無盡的弊案
SAMSUNG、HYUNDAI、DAEWOO等企業產品滲入國人的生活後
我們只能眼睜睜又心痛地看著南韓國民所得超過台灣
連對岸都正在迎頭趕上
西方著名景點的外文解說已經除了日文又多出簡體中文
台灣何去何從呢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西班牙歷險記(三)

這次西班牙同行伙伴全臨時在網路上結來
都很好相處
但我不改獨行俠本性
每到個城市就迫不及待地竄出吸取自由空氣
(不過別說我掉相機活該,當時是集體行動的)
比起其他結伴同行的伙伴來說自然有不同的體驗囉


在國外跑的時候最不敢冒險嘗試的部分就是「吃」
到西班牙理當享用pealla海鮮飯與tapa小吃
但只在和大家一起時試了一回
落單時沒再點過
相較於他們一夥人摩洛哥菜、pizza什麼的都點
我這部份確實遜色不少

在西班牙跟在義大利被搭訕的機率差不多
於馬德里、塞維亞及巴塞隆納等地都有被陌生人攀談的經驗
格拉那達的阿爾拜辛甚至有位先生邀我共進晚餐
雖然這位自稱從日本來參加學術會議的醫生
看起來像是和我一樣單獨行動的旅者
但因西班牙治安不好而婉拒了他
誰知他是不是真的觀光客呢
我對浪漫邂逅一向保持高度警覺

自己移動速度是最快的
由於想多看幾個地方
早早便脫了隊以自己的步調去移動
譬如馬德里的三大美術館
由於平日熟讀也教藝術史
到現場便不需美術導覽
自己按年代的先後
一路挑著想朝聖的重點欣賞
這是愉悅的
一點也不孤單

(全球第三大天主教堂在塞維亞)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西班牙歷險記(二)

(哥多華百花巷可遠眺清真寺)

在巴塞隆納掉相機的那一瞬間十分心痛
SONY全新記憶卡、T1相機
以及十幾天下來700多張照片與影音檔全付諸東流
這些照片百分之七、八十都照景物
遍及我偏愛的哥德式教堂、彩繪玻璃
以及當地特有的噴泉廣場、回教風建築、磁磚、瓷器等
甚至還有在瓦倫西亞看的珍貴鬥牛紀錄全都化為烏有
影響所及
最後兩天似乎失去出門尋覓、探索的動力
因為沒有紀錄的工具
好像自己也少了隻眼睛

所幸這感覺沒有持續太久
依然努力把自己當塊海綿每天放空重新去吸收
只能開闊真正的眼界以求影像在腦海烙得更深
那種閒散而不用拿相機的遊覽
是走了二十幾個國家絕無僅有的經驗
很棒 但也希望不要再發生了

在巴塞隆納她們都忙著買Camper
還特地抽一個半天去買
我則是第一天路經Gracia大道
就帶了一個鎖定已久的LOEWE
也算聊慰丟失相機的難過吧

(哥多華巷弄多有個性商店)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西班牙歷險記(一)

(馬德里太陽門地標)

又一個思緒澎湃的夜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古詩十九首道盡不少古今皆同的心境
所以把握另一個堪熬的暑假夜
將德光給我的「殘餘照片」做些處理

老了吧
這回出遠門丟三落四
換了400多歐元及一堆美元竟於飛機上遍尋不著
證實忘在家裡前著實忐忑不安
(真佩服自己還能撐一星期到Granada才打電話回家問)
還好有其他伙伴多帶可充當我的臨時提款機
不然用visa預借現金下來利息可觀著

接下來是向來敏銳的方向感開始出差錯
在Ronda累得室友也一起慌亂狂奔了一陣
最糟的莫過於相機在Barcelona被扒了
雖然大家一路保持高度警戒 互相關照提醒
相機依然於惡名昭彰的Barcelona
就在原應恩光滿照的聖家堂前不翼而飛
發現時不僅包包背在前面且拉鍊是拉上的
大夥瞠目結舌
不知這是打哪兒來的閃靈扒手

這趟西班牙算是半自助
沒有自己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路走得多
由於在Sevilla徒步逛遍舊城區
這雙耐操的腳竟開始起水泡
多虧嘉玲和德光的OK繃傷勢才控制住
不過水泡後來成了繭
跟歷來旅途的表現相比又是一遜

昔日離家個把月沒感覺的我
在Barcelona掉相機後心情產生轉變而想起台灣來
原來遊歷跟吃是一樣的
原來食量與遊量都退化了
再棒的饗宴也只想吃飽不想吃撐

(塞哥維亞大教堂)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飛向安達魯西亞~~~

 

(安達魯西亞,鬥牛之鄉:隆達) 

出發前最後一夜有小小的颱風
幸好動搖不了既定的行程

這幾天出現異常的煩躁
嘗試用運動來抒解
狠狠游了個2000公尺方略感舒暢
是年紀到了嗎
決定事情越來越瞻前顧後
欲走還留 欲語還休

自從看了「鐘樓怪人」音樂劇後
安達魯西亞便一直隱約召喚著我
解癮頭的週期也到了
無論前面什麼正等著
還是走吧
至少逃開這島上烏煙瘴氣的政局與亂象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全方位的Vitas



近日又開始溫習Vitas的歌聲
記得去聽Vitas演出時
國際會議中心差不多滿座
向來去聽或看表演門口都有人問:「需要買票嗎?」
昨晚卻沿路被問:「有多的票嗎?」
他這次旋風般的造訪只開兩場演唱
票卻半個月就全部售罄
可見這位歌手的魅力

Vitas的高音對學聲樂的人來說還好
但由於成年男性的音高天生低女性一個八度而顯得難能可貴
而且正常男性能唱出女性才到得了的音高已經算得上奇葩
何況他不是只會飆高音而是音域涵蓋五個八度
完全超出了人聲所能達到的極限
不像聽歌反倒像聽器樂
卻又能傳達人聲才表現得出來的悲喜滄桑
加上他鋼琴與舞蹈 甚至設計方面的才華
諸多條件造就了Vitas無可取代的舞台光芒

@後記@
近年Vitas中年發福
被後起之秀迪瑪希追上並取代
酗酒、脫序引發不少非議 
人設已崩壞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觀奧斯卡有感



記得2005年奧斯卡入圍的最佳女主角中
角逐最力者莫如安奈特班寧希拉蕊史旺
觀賞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前一直不解後者獲獎的理由
因為在縱情天后(Being Julia)中安奈特班寧的表現可圈可點、爐火純青
看過登峰造擊始深刻體認到劇本與導演確實對演員有加分效果
兩片比一比
描述劇場風雲及其人物心計的縱情天后立刻略顯矯揉造作
登峰造擊由克林伊斯威特導演
主要演員就是他自己、摩根費里曼及希拉蕊史旺
並奪下2005年的最佳導演、劇本、女主角、男配角
通通都是影藝學院的主要獎項
大家的評價也認為實至名歸

縱情天后相比
這部作品十分平實生活化卻細膩感人(科林伊斯威特的執導功力正因此呈現)
當女主角在拳賽中因被偷襲而傷及頸椎脊髓導致全身癱瘓
劇本並不鄉愿地依照觀眾的期待心理讓她痊癒甚至報一箭之仇
乃依合理的發展讓她從此無法動彈且開始皮膚潰爛、截肢等等
她為了保有尊嚴而求死
教練兼經紀人最後也照做
然後帶著遺憾與未了的心願飄然遠去
那是一種深沈而複雜的感受
與看完縱情天后的開朗暖意完全不同

散場後我呆坐良久
反覆咀嚼消化劇情卻理不出頭緒
直到下一場的觀眾陸續進場才不得不離開
自始至終並未流淚
但那種沈重感已非淚水所能稍減
理想、毅力、親情、生命、尊嚴...
有太多課題值得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