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理性看事 感恩懷人


不是來談政治的
只是剛好刷到這一篇


我沒有雙重國籍
感覺不到「既是X國人  也是X國人」有什麼問題
這類族群對自身身份認同的比例可能要視成長歷程
和在兩種文化中融入的程度
或私底下家族朋友圈關係而定

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追蹤谷愛凌在巴黎奧運前後的言行
但確實知道她的受歡迎一半以上來自中國的加持
因為滑雪在美國不是那麼受矚目的體育項目
Stanford文武全才的運動員可不只她一位 

谷在上屆奧運代表中國
之後拿到的廣告代言費遠超過獎金
就算違心
但在華人的民族性裡
拿人手短  吃人嘴該軟的謙遜還是該展現的
(覺得自己更接近美國人就別揩中國的油)
在中國是中國人  在美國是美國人的話雖沒錯
但就要小心變豬八戒照鏡子
除非谷也不在意中方或美方的眼光與非議

個人不認同共產黨
二十一世紀都過四分之一了還在搞商君書那一套
把人民箝制後愚化又奴化
為了拿下台灣一直把政黨  國家  民族的概念全和稀泥攪在一起
大不列顛有把美國、澳洲等英語系國家都當成英國嗎

事實是有憑據的(兩本以上的護照)
其他沒有實驗、證據、數據依據的事物就是現象歸納
儘管觀點  感受的形成必有其因
但充其量也就類似星座的統計而已

只是
處事真沒必要踩人痛點
被命運之神眷顧拿了更多資源
甚至含著金湯匙長大的起跑點贏家
得明白自己的成就來自多少他人和大環境的成全

這支影片僅供參考
單純從中串連出其他聯想
也明白現在起擁有中美雙重國籍的名人發言必須更謹慎
但影片末了的總結我是認同的--
國籍、政黨、宗教、階級等都只是人類不同的外衣
尊重他人的選擇
包容他人的立場
在越來越右傾的世代裡是必要的

最後
我們可以從底下另一支影片
看出美國和中國對自由與尊重兩個觀念上的巨大差異
如果谷愛凌在中國長大卻去代表美國參賽
中國人看待此現象的態度會如此寬容嗎?



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無端無言無題 與無明

 


昨天農曆七夕
讀到的分享以圖像與影片居多
感覺蠻制式化的
倒不是說傳遞的人無誠意
畢竟借用巨擘們筆下的愛情還是優美的
但當各種節日的速食祝福成網路常態
不禁深思什麼媒介才能撼動人心

有人問我對哪句經典印象深刻
腦海把曾讀過的相關詩詞、名句轉一輪
李商隱的錦瑟浮了上來
然而甚至不能確定詩中在描繪愛情
只覺得是對美好過去的追憶與思念
透著嘗試淡然卻仍深不見底的無奈
終化為不可聞的嘆息

愛跟情的差異是什麼?
此詩通篇不曾提愛
情之刻畫卻綿密如縷
中外文學泰斗寫盡情到深處的感受
然而當一切的思緒  情緒到達極致
即使筆下能生花  舌燦如蓮花
文字和言語的傳達也變得蒼白
只能盡力描繪那片朦朧的氛圍
還得保持適當的距離

感情也該有節制
我總聯想起氣球的填充氣體
裝惰性氦氣才安全
氫氣則危險易燃
但無論哪一種都不能灌太飽
是不是跟人的思緒類似?


換個角度
在沒有量子力學的時代裡
莊周夢蝶已然質疑世事的真實性
人的思想與心念若能掙脫意識
才有可能飛到更高的維度
文學  哲學  科學  神學上升到那個維度
是否可能其實通往同一處呢

所以
此情何必成追憶
回首萬念是無明...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麻煩凱米躡腳快閃
















2024北北基桃竹苗第一次大範圍放凱米颱風假
就在我生日
之後甚至加碼放兩天
運氣未免太好
看來無法去選手練習場舞訓了...

就算沒颱風教練也不會放過我
反而可能說:
「來加練兩小時慶祝生日
又剛好避免大餐變胖」
想想都忍不住翻白眼

姊妹淘一直催我快分享波羅的海三小國照片(明明每一國都比TW大)
但看到那近萬張照片不太來勁
只想回味旅途氛圍並多讀點相關歷史
越來越不像對遊歷富行動力又高效的自己

漆黑的窗外已經風雨交加
忘了哪一年的哪個颱風跑到屋頂想捕捉海水淹老街的壯觀
結果信用卡被吹走
慌張掛失止付後
過了三天管理中心叫我去領...

我連在北車掉信用卡都能被通知認領
有次遊花蓮也是在光復糖廠掉了錢包沒發現
已不知開多遠去了還接到家裡電話叫我折返去拿
而且撿的人是看資料九彎十八拐聯繫上老佛爺
她才曉得我流浪到花蓮去了
馬上緊張的奪命連環CALL
我也才恍然錢包在上一站沒跟來
回過頭認領時一分錢沒少
不知是否阮囊羞澀到撿的人也懶得動
但台灣的治安倒真讓人暖心

不過出國就沒這麼幸運了
在Barcelona的聖家堂旁被扒走相機就是非常心痛的經驗
因為那是我西班牙旅途的最後一站
半個月的瑰麗記憶就這麼付諸東流了...

去年的蘭嶼之行也是因為颱風一波三折
眼看再不走就要出國無法成行了
結果搭著汪洋中晃到不行的一條船到達蘭嶼
同船旅客僅10位左右
抵達時反方向的撤退大軍嚇傻也動搖了我(有猶豫一下要不要原船折返)
接著被風浪困住五天沒船回本島
吃遍全島平常排隊也排不到的庫存美食
每天跟民宿管家在海邊邊喝小米酒邊唱白浪滔滔我不怕...
然後
我才從Croatia返台
那間溫馨可愛的民宿就毀於小犬颱風無限期歇業...
民宿老板跟員工一邊整理傾圮的家園
還一邊唱著達悟族曲調  
跳著自我激勵的原住民舞蹈
我從IG看到他們的影音分享
想到今後再無法投宿這充滿回憶的老地方
笑著笑著就哭了
他們唱跳時或許也是噙著淚的
因為重建遙遙無期


人生就是這樣
太多悲喜在無預期下意外發生
心無罣礙的面對是最高境界
只能說服自己一切都有最好安排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世界が終るまでは… 直到世界的盡頭...(1994)


小學看的卡通除了Disney系列、頑皮豹外
主要是「小天使」、「小甜甜」、「北海小英雄」、「小英的故事」等
成年後比較喜歡欣賞真人飆演技
即使帶有深刻意涵的動畫也不怎麼再看
直到陪伴小孩的過程又跟著接觸了一些
慢慢體會那個年齡層愛看動漫展與追周邊的熱血
印象最深的是一起去東京淺草寺
他們就因「閃電十一人」這部足球卡通而期待參觀雷門


甚少追劇
對某些影視故事的感動常只是在特定場景
或劇情充滿張力的某一瞬間
由於國中後無論日系美系的動畫都很少再接觸
也錯過「灌籃高手」討論熱度最高的那些年
然而它絕對是該世代許多人的共同回憶與感動
超過十年的時間
無論教學或是演出所需
這首主題曲出現的頻率都很高


下面這首第七季片尾曲"My Friend"頌讚袍澤間的激勵之情
也讓人激昂澎湃:



而個人最喜歡的是由上杉昇填詞 織田哲郎作曲的
"世界が終るまでは•••" 

大都会に 僕はもう一人で
投げ捨てられた 空きカンのようだ
互いのすべてを 知りつくすまでが
愛ならば いっそ 永久(とわ)に眠ろうか…
(在大都市中  我孤身一人
就像被丟棄的空罐
一直以來彼此互相瞭解
若真有愛就和我一起從世界消失吧)

世界が終わるまでは 離れる事もない
そう願ってた 幾千の夜と
戻らない時だけが 何故輝いては
やつれ切った 心までも 壊す…
はかなき想い… この Tragedy Night
(直到世界的盡頭 我們也不分離
曾在無數個夜這樣祈願
為何回不去的時光仍如此炫目耀眼
使枯槁的心再度破碎
渺茫虛幻的思緒  在這個悲劇之夜)

そして人は 形(こたえ)を求めて
かけがえのない 何かを失う
欲望だらけの 街じゃ 夜空の
星屑も 僕らを 灯せない
(人們總是追求表面形式
而錯失無可取代的事物
充斥著慾望的街道
連夜空繁星也對我們不屑一顧)

世界が終わる前に 聞かせておくれよ
満開の花が 似合いの Catastrophe
誰もが望みながら 永遠を信じない
なのに きっと 明日を夢見てる
はかなき日々と この Tragedy Night
(在世界末日之前 請告訴我 
盛開的繁花即將遭受的苦難
雖然每個人都滿懷盼望 卻不相信永遠
若仍有明天  相信必能夢見
變幻無常的這個悲劇之夜)

世界が終わるまでは 離れる事もない
そう願ってた 幾千の夜と
戻らない時だけが 何故輝いては
やつれ切った 心までも 壊す…
はかなき想い… この Tragedy Night
直到世界的盡頭 我們也不分離
曾在無數個夜這樣祈願
為何回不去的時光仍如此炫目耀眼
使枯槁的心再度破碎
渺茫虛幻的思緒  在這個悲劇之夜

為此曲感動的程度多年來不減反增
雖以大調呈現
但詞的內容無疑更貼近成長歷程的心境
對感情既有狂熱執著
同時又對曾經璀璨耀眼卻已無法重現的過往感到扎心

歌詞裡並未明講這感情的成分(難道是籃球?)
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呢
至少必須包含道德  真理
且保持忍耐 包容  盼望及永不止息
畢竟愛上了很容易
愛下去才算了不起
少了正面延展條件的迷戀
常不是負面執念就是遊戲人間 

一遍遍的聆聽此曲與沈澱
感受到淚水其實藏在聽似歡快的大調裡
一如熾熱烈陽背後的陰影
原來寫搖滾也能擊出絕望的心跳聲
原來心痛不一定要用小調或抒情唱法表現
這樣的呈現
是否反而預示著人生沒有永不破曉的夜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著相




















修行乃不斷洞悉幻象的自我抽離
除了冥想外
說法、文字、典籍、音樂或影片等都是媒介
「著相」容易成為另一個陷阱--
菜合不合胃口一兩口就知道
人投不投緣聊幾句感覺得到
引領修行的媒介是否提升三觀的正道
若未從歷練中學會判斷的直覺
就會陷於鬼打牆的輪迴

當科學往高處漸入哲學 甚至神學範疇時
光看懂如何作用就是道關卡
不易釐清之際也分流出信徒與不可知論者
意識決定量子的運作仍只能觀測而無法證明
更別提還有宏觀物理中不存在的疊加態啊
所以那隻壯大了哥本哈根學派的薛定諤的貓才既生又死
是吧

個人偏好透過文字深度體會與學習
但這一樣是牽引人心的「相」
即使用字遣詞儘量精確
下筆的描述與解讀的感受卻是主觀的
再者
資訊爆炸與3C充斥的今日
很多人拿影音取代閱讀的學習
網路針對各種主題探究、討論的海量視頻
(包括底下分享的影片)
對觀看者影響力恐怕比書籍更大
所以得在幫助釐清還是帶入迷思上建立分辨力

曾以為最虛無的媒介其實最真實
因為大家會在文字、旋律、畫作裡振奮或流淚
這些創作者的出發點是勉勵、表達或療癒
自渡已經是一種能力
若能渡人則更是格局

不過
尋求舒適圈  同溫層是多數人的習性
人們常只看到想看的
只相信願意接受的
那麼這個「相」
會成為有業障者強化自己人生腳本的素材
信仰理念都受此影響
也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
別忘了金剛經提醒過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虛擬的人生


四月三日的7:58大地震
首先為全台受災戶與罹難者默哀
25歲以下的人經歷生來最強烈的一次
儘管從小做了無數次防災防震演練
當下還是很多人楞住呆若木雞
不禁忖度「演習、模擬」的意義
如果每次都嚴陣以待當成確實發生
天災真來了會不會反應更快或判斷更正確一點
模擬與實況的差距能不能更小一點?
還是...
一切發生的都是已經被寫定的必然呢

~~~~~~~~~~~~~~~~~~~~~~~~~~~

有些人打坐禪修
是為了馴服內在的不受控或提升意念的維度
目的或許因人而小有差異
但讓現實的運作更符合自身意識
是普羅大眾持續努力的方向

量子理論的進展已經使不少人相信現實是虛幻的
既然人類意識如此無遠弗屆
起心動念顯得無比重要
然而在糾纏裡
真偽虛實的分辨並非易事
眼睛與大腦也會欺騙我們
應對世事時
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拉扯勢難避免
超我以道德、情操的原則運作
其與原始本我間的矛盾越大
這個人就活得越掣肘越痛苦

很多事情並非它表面看起來的樣子
種種現象背後只是編碼
有時因為遊戲太好玩或戲碼太精彩
難免忍不住想進去軋一角
此時選擇用哪一個我去投射
並保持覺知以透析周邊人事物
把自身當成站在不同維度的觀察者
淺嘗即止確實不容易啊

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活在虛擬幻境時
不確定他會更多的用哪個我去感知人生歷程
多數人的多半人生是藉由自我的協調
在本我的生物面與超我的道德面取得平衡
若縱容本我演到不瘋魔不成佛的境界
易對滿足不了他的現實世界產生強烈情緒
忘了人生其實是一場借假修真的旅程
走心就墜入深淵
故曰萬法心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默然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間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默然
乃世間最大的學問之一
30歲就寫下這首詩的女作家扎西拉姆‧多多有相當慧根
然而修行是非常個人化的
大家今生的課題都不一樣
如何算修得好並沒有標準與定論
從同一件事、同段經歷中得著的啟發也因人而異
而且修得全面、平均的人少之又少
每個人心裡都有其脆弱或過不去的一道檻吧

常讚嘆他人的空性與境界
但開悟的經驗彼此未必相通適用
眼耳鼻舌身意中
越不具象的感官越難駕馭
自我提升最後落在意識的鑄煉與改造
所以
個人對量子力學的探討不全聚焦在物理層面
那在求學過程也非藝術人的長項
只是諸多學者發現光的波、粒的二象性
我們都被迫從中觀測到意識的影響
 
這首詩重複出現「就在那裡」這一句
不因客體的來去而動搖
這代表了一個「定」的含意
也說明了明心見性則本資俱足

後面的不捨不棄
還是導向默然的相愛裡--
雖然詩很美
但若不是這個走向與結局呢

我更喜歡「何處染塵埃」的境界
因為未必有那個「你」的客體
所見所感皆虛幻
包括這副肉身的「我」
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