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提過自己的喪禮上想用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的獨幕歌劇「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間奏曲,並藉由與同仁的討論而回想起這首曲子在心中紮根的過程。
小時在教會唱的聖詩有一首依此曲譜成的四部合唱,我邊唱著邊熱淚盈眶,彷彿沈浸於上帝的慈愛與榮光。那是生平第一次認識這個作品,從此再也沒有停止過愛它(馬斯康尼有沒有很感動?)。
之後印象最深的就是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教父3」。其實柯波拉執導的片子中,我最喜歡的是「吸血鬼:真愛不死」(Bram Stoker's Dracula) -- 除了對羅馬尼亞這位曾帶領十字軍打回教徒、退敵無數卻因愛妻上不了天堂轉而向上帝宣戰的可憐鬼的個人同情立場外,科波拉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中營造詭譎氛圍的功力確實值得讚賞,我也是因為此片愛上維諾娜‧瑞德(Winona Laura Horowitz)這位氣質美女演員。
回到「教父3」。「鄉間騎士」歌劇旋律貫穿電影最後40分鐘,對接原主題音樂和劇情卻無絲毫違和,是我看過引用古典樂曲當配樂最成功的電影之一,使得之後任何機會再聽到「鄉間騎士」都無法不想起這部電影,任何想多瞭解「鄉間騎士」歌劇的朋友我也會一併推薦看此片,個人很肯定「教父3」的藝術層次。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兩幕,其一是教宗遭下毒被修女發現離世同時,教父之子演出的「鄉間騎士」歌劇正進行到耶穌以及聖母瑪莉亞被信徒抬出的大合唱,平行時間線進行的劇情,顯示報復與清理門戶的顯示在宗教儀式裡,也以此象徵教宗的死背後有類似被釘十架代世人犧牲的意義。我發現從第一集開始,柯波拉就很喜歡把屠殺和宗教儀式在劇情中做並行處理。
最動容的另一幕就是女主角瑪莉遭槍擊後,歌劇的間奏曲伴隨響起,教父餘生都待在西西里故鄉,於思念愛女的悔恨中度過。這個濃烈很難不讓愛音樂、愛電影的人掉眼淚,若硬要說它不如教父1、2,只能怪所有續集由於須延續前梗並開新枝結新果,以致影史上看到超越前作的續集系列幾希矣!
憑良心講,教父系列中我最愛第三集還不只是因為「鄉間騎士」配樂的關係,還有劇中教父在迴光返照返照之際的反芻、轉性,以及救贖的中心思想,這類自省乃至於自我調整與昇華的題材一向吸引著愛看電影的我。
最後,我覺得女主角選得有點失敗,在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層次分明的演技下完全顯得黯淡無光(他才是貫穿三部曲的靈魂人物),且飾演媽媽與姑母角色的女演員也更有深度而將這個科波拉女兒的女主角比了下去。有趣而不公平的是演第三代教父的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在片中表情一樣不多,卻不至於讓人覺得演技差,而是顯出教父接班人的內斂性格。
若網路提及維諾娜‧瑞德被提到曾是內定女主角的傳言屬實,很多人在揣測以她取代索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影評會不會更好?導演科波拉在作品中為初長成的女兒提供表演機會是人之常情,她在「教父3」影評中受挫而轉戰電影製作,現在看來反而不失為提早認清性向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