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搞懂過去、現在的經濟困境外
也概略的理解成因
進而看到人性的弱點
書中提到政府對特定產業的補助
只會吸引更多想立竿見影、即刻獲利的企業主投入
形成重複的投資、內部的競爭與資源的浪費
而且這些業者慣於依賴補貼後
將安於現狀而不思開發與轉型
也無法藉由市場自然淘汰的機制讓經營不善的業者退場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台灣電子業與紡織業的對比
前者正因得到太多政府的補助而呈現群雄廝殺內耗局面
而當年被政府放棄
一般認為成為夕陽工業的紡織業
雖然倒了一半
整體產能與產值反而表現得比之前亮眼
因為退出市場的業者本來就是應該淘汰的
此外
台灣人的心理也是矛盾的
明知某些補貼不合理
卻還是想拉全民一起來買這個單
政府為了選票
即使債留子孫的政策也得貫徹
例如全民健保造成的血汗醫院
或主要補貼工業用電的低廉電費
還有消費券的發放
健保局、台電、中油、台鐵等國營單位的經營管理是有問題
但人民也不願意接受反應成本的作法
想要看病省錢、要車票不漲、
要年金、要便宜的水電、
弱勢家庭要補助超商早餐 ...
結果到處看到免費早餐沒吃完就亂丟的學生
要不就是低廉的電費造成大量工業用電需求以及浪費
最後再來吵蓋不蓋核電廠...
政府固然在制訂政策與執行上出了問題
而且貪污屢見不鮮
但政府被綁手綁腳的原因一部份也來自選舉──
明知某些補貼不合理卻還是想拿到的台灣人夠理智嗎?
這背後的心態是什麼?
不也一樣是貪嗎?
人類為何會貪?
是不是出於缺乏安全感
害怕匱乏的恐懼?
問題是
到底擁有多少才夠呢?
心理感受與實際狀況不見得真能畫出相關的曲線
我們最頑強的敵人和心底最大的黑洞
不也是在金錢之外該思考、認清的課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