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四)



隨著「達文西密碼」一書的暢銷
許多週邊產品及相關議題難以遏止地延燒開來
各家評論褒貶不一
若非對宗教史已了然於胸或者信仰堅定的讀者
確實容易被丹‧布朗牽著走
就像看金庸容易虛實不分一樣


雜誌、網路上的各家評論
李家同教授的看法給我印象尤其深刻
他認為此書是一本完全不符合邏輯的小說
光耶穌有沒有後代就難以考據了
何況就算有代代相傳也應不只兩個人
另外還有些負面評語
說這本書結構不嚴謹且收尾草率 虎頭蛇尾
不足以成為一本優秀的推理、懸疑小說之類的

老實說
或許因為我的角度不夠全面化
所以有意或無意之間忽略掉這些問題
但誰看小說或藝文作品不是從中選取自己有興趣的元素呢

隨便舉例子
全面性來看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是觸動心弦的感人小說
梅爾吉勃遜的「英雄本色」、羅素克洛的「神鬼戰士」等影片更盪氣迴腸
但若談細節朱少麟文筆儘管洗鍊細膩
對書中角色及劇情演變卻交代得不夠完整
另兩部影片中亦有明顯的史學之誤已被指證歷歷
究竟是佳作還是灑狗血的濫情之作
就要端看欣賞者的態度、角度


「達文西密碼」和「天使 & 魔鬼」或有謬誤
但情節屬實或虛構已無損我對歷史及宗教的定位
甚至引發更大的動力與興趣去深究藝術品和藝術家的詮釋
從書籍、影片、DISCOVERY報導到旅遊路線及相關週邊產品等等看來
丹‧布朗創造的不僅是莫大商機
同時也是藝文及歷史愛好者的指針
說不定還能引出延續主題卻青出於藍的作品
這才是這位作者對藝文最大的貢獻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 (三)

丹‧布朗並非第一個寫這類小說的作家
但以懸疑的故事包裝藝文、宗教、歷史等主題
在我印象中是從「達文西密碼」才瘋狂暢銷、備受矚目的


大家開始拿出同類小說比較
看誰的想像較出人意料卻合理
誰的線索包裝得較不露痕跡
近年這類小說一一躍上排行榜
箇中翹楚Umberto Eco(安伯托‧艾可1980就出了「玫瑰的名字
還拍成影片由史恩康納萊主演
目前我正在讀這一本
有些艱澀
但畢竟艾可研究範圍太廣了
舉凡文史哲、美學及符號語言學都是他的專長
其作品包羅萬象自然可想而知


許多小說雖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
主角實則是以作者的眼界與經驗為出發點去導引情節
這在丹‧布朗筆下的羅伯‧蘭登身上幾乎全然體現
亦即看蘭登就像在看這位作者的本事


同樣情形也出現在另兩本小說裡
金石堂網路即時排行榜目前第二名的「四的法則」及第八名的「歷史學家」
話說這兩本書都號稱槓上「達文西密碼」
「四的法則」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尋愛綺夢」出發
由伊恩‧柯德威(Ian Caldwell)及達斯汀‧湯瑪遜(Dustin Thomason)合撰
前者畢業於普林斯敦大學歷史系
後者是哈佛醫學院的高材生
兩人從八歲開始就是至交
這不正讓大家聯想到書中攜手解謎的保羅與湯姆嗎


歷史學家」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畢業於耶魯大學
後又得到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這本以第一人稱撰寫的驚悚小說
其中女主角跟者父親尋訪Dracula的歷程
無疑正是伊麗莎白自身經驗的投射
很有意思對不


跟著書裡的主人翁走就能看出作者是什麼類型的人
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完成了困難的寫作方式
畢竟一般人習慣平鋪直敘的寫法
頂多用譬喻或套入格律化的詩詞
要將故事的鋼筋骨架搭得穩固
再把一己的專長研究化成水泥磚瓦鋪上去
成為典雅的文藝復興或華麗的巴洛克式作品
甚至是陰森恐怖的鬼屋
這種功力確是凡人難望其項背的


小說在我成長過程是極為重要的讀物類型
但目前咀嚼的味蕾已如舌頭般無法滿足於單一主題
試想一整本厚重的小說若都圍著慘烈的戰爭或動人的愛情打轉
即使作者用字遣詞的能力爐火純青
甚至得了某些文學獎
讀起來就像餐桌上只有一道菜可以吃
儘管它豐盛而色香味俱全
可它仍只是一道而非一桌菜餚
不是嗎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 (二)

Dan Brown寫這兩部小說時花了許多時間在歐陸
以書中描述之詳盡看來
他撰寫「天使 & 魔鬼」時必定羅馬走透透
構思「達文西密碼」的過程裡
足跡更是遍及巴黎與倫敦
而且不是走馬看花
乃是一步一腳印地從各幅名畫、各座雕塑、各個象徵去尋覓靈感


飽覽世界名著是學生時代的嗜好
已經很久不看小說
沒想到這位作家使我重拾熱情
一股腦兒栽在書裡
無法全然滿足於翻譯
還找了原文來考究與對照
再循著情節翻出書架上的相關書籍驗證
因為這兩個故事結合了宗教、歷史、藝術與文學
甚至還有用來解密的數學
以及反物質這種高科技
其中任一門類都足以讓我欲罷不能了
何況這整合成功地闢出一條通往視覺、思維乃至於心靈饗宴的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