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鐘樓怪人(五)




此劇中的侍衛長令人唾棄
常因此被忽略好嗓音
這演唱第一代Phoebus的歌手是Patrick Fiori
其亮度直可逼寶劍出鞘
這首曲子後段需要不停在真假音之間遊走
正能展現其實力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鐘樓怪人(四)



這齣對話很少的音樂劇由歌曲串聯而成
有也是簡短宣敘調(recitative)的方式
每首曲子似乎就脫離劇情成為獨立的抒情曲調
曲曲相連像場演唱會並不重複
而不像大家對歌劇的認知
用一些主導動機(leitmotif)代表主要角色或特定情境為慣例
所以聽眾對人物的具體印象並未透過重複的主題旋律產生
因為每首歌都是獨立的單曲

這種呈現擺脫德國華格納式樂劇或義式歌劇慣用的主導動機
倒也以另一種精神取代
就是舒伯特那類聯篇歌曲式的方法
(誰叫法語劇在盧利後就沒當道過,而且盧利還是義大利人)
所以曲子單獨體現的重要性在此壓過了劇情鋪陳
對原著不夠熟悉的聽眾只能對故事產生剛好跨過門檻的基本概念

不過
由於此劇歌詞極盡詩化的美感
加上其他舞者的烘托
(雖然這些舞者也常與故事無關而意在擴充舞台上的視覺張力)
歌曲與劇情之間的疏離感就沒人計較了
都忙著感受每首曲子當下的旋律與詩韻之美

另外
雖然台上飆舞、翻筋斗的肢體表現曾引起很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這些不相干的「演員」造成舞台混亂
把戲劇變成一場大型聲光秀
也有人說這顛覆了音樂劇種長期歌過於演的比重結構
從而創造出另類的感官經驗
我倒認為見仁見智
欣賞者不刻意鑽牛角尖便能從中各取所需

最近常分析比較「鐘樓怪人」和「歌劇魅影
讓學生瞭解現代搖滾歌舞劇和音樂劇的差異性
諷刺的是原著雖都為法文小說
但後來再創作的靈感都來自海外
為「鐘樓怪人」劇本、歌詞操刀的Luc Plamondon在加拿大魁北克出生長大
受教育負責譜曲的Richard Cocciante也只有一半法國血統
嚴格說來是在義大利受的薰陶
「歌劇魅影」就更甭提了
Andrew Lloyd Webber為結結實實的英國音樂家和爵士呢
不過法國人也不用氣餒
因為這兩部小說與戲劇已經為法國創造了可觀的觀光收益
而且將隨著聖母院和歌劇院的保護維修而持續下去

@後記@
2019/4/15 聖母院大火毀損嚴重
2021年啟動修繕中
已於2024年底完工
非常佩服法國人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鐘樓怪人(三)




最愛的音樂劇是「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它們都是法國的經典作品
一樣是雨果(Victer Hugo)筆下的悲劇
完全迥異的音樂及舞台風格
卻都在終場賺到了我的熱淚

「悲慘世界」我是在倫敦西區看的
當時哭到不敢走出去
散場了還坐著拭淚甚久
可能在異鄉情緒比較容易解放吧

基於「悲慘世界」的戰爭時代
背景台上也就有許多大陣仗的場景和道具
但「鐘樓怪人」為了給舞者表演空間
布景相對陽春了許多
卻都省得恰到好處
實在令人歎服

至於音樂
只能說調不同而無法論高低
至今仍常聽「悲慘世界」飾唱英語版第一代Jean Valjean的Colm Wilkinson
已讓我聽上癮頭
他那輕鬆轉到頭腔並維持集中的假聲
簡直像Pavarotti(願他安息)的high C一樣自如
Philip Quast唱的Javert則是溫暖結實的baritone
都是聲樂學習者的夢幻歌聲
已經伴我魂牽夢縈好幾個年頭

年輕的「鐘樓怪人」一出場(首演至今不滿8年)被譽為法國的「歌劇魅影
可能指劇情裡都有個醜八怪吧
但我私下以為他們是路線不同的東西
「鐘樓怪人」完全現代化
Andrew Lloyd Webber在「歌劇魅影」裡嘗試表現的
卻是古典歌唱藝術與現代布景效果之結合
從而演繹劇中小眾的浪漫情懷(較諸「悲」、「鐘」兩劇的時代背景它算是單純些)

最近介紹「鐘樓怪人」時
總會連「悲慘世界」一起講
雨果寫兩部小說的年代雖相差30來年
但風格維持一致
這是另一個有得寫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