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Tannhäuser

  

從不喜歡Wagner
但對Tannhäuser這部充滿隱喻和哲思的作品卻有股特殊的感情
尤其是序曲
從主導動機(lietmotif)開始
每一段旋律都是股暖流
每一個和聲都是片霞光
也暗示了劇終的神蹟
~~~~~~~~~~~~~~~~~~~~~~~~~~~~~~~~~~~~~~~~~~~~~~~~~~~
世間多的是放浪形骸的Venus
常說自己骨子裡是Elisabeth
有種感情上的潔癖
但嚴格說來像Tannhäuser的人可能最多
心靈渴望淨化與救贖
形體卻往往不由自主
~~~~~~~~~~~~~~~~~~~~~~~~~~~~~~~~~~~~~~~~~~~~~~~~~~~
前兩天又看了一回Glenn Close主演的"Meeting Venus"
她在兩種極端性格中的轉換與心理衝突也許是許多現代女性的寫照
我也等於重溫了一遍藝術工作者的脆弱
並藉機思考自己該將Venus還是Elisabeth扮得稱職些
畢竟世上有太多Tannhäuser了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藝術雜感


愛好藝術的人通常有最欣賞的創作者
梵谷的畫與高第的建築便常為人們的最愛
然以學藝術的客觀立場來看
儘管創作者的天賦資秉各有不同
賞析時應著重風格而不在高下

常猜測是否大家都一樣
一旦栽進某位大師的作品裡
就像探索一個無垠的秘密花園
總想踱得更深入看得更徹底
若剛巧符合當時心境的投射
甚至會陷溺得忘了抽離

猶記昔日痛楚裡聽的是柴可夫斯基
讀的是王邦雄、曾昭旭
當理性取代了情緒後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悄然換掉了浪漫派音樂
琴架上的譜也從蕭邦變成巴哈
連後印象派的畫冊都幾乎一併塵封
乾淨得反倒像種逃避

近來沈澱不了的思緒透露了自己不察的遺漏
才注意到白先勇的頹廢
蕭麗紅淡淡的哀愁
乃至於足以大慟的紅樓
以及希臘悲劇通論都還佔據著桌面
今天就收拾它們
暫且先換上赫塞流浪者之歌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團練速寫

大概荒廢樂器太久
今天練習時驚覺手指的僵硬
加上樂器、曲目與調性頻頻更換
手指幾度跟不上視譜
所幸從醞釀與處理意涵上得到滿足
這正是歲月帶來的淬煉也是昔日所達不到的境界

學生時代追求技巧的精進
常在一些高難度的樂句上反覆練習
只注意拍點、音色、位置
卻無暇顧及意境的營造
之後再聽錄音發現乾淨卻太空洞
正如近日張藝謀的片子後來常與大獎失之交臂
問題應出現在形式大於內容

這些年慢慢尋覓音樂的靈魂
Callas的精神尤其給我許多啟發
雖然技巧的進步已經有限
但架構樂曲整體性與風格的能力卻在比賽與表演裡提昇

音符有時很像磚瓦
從總譜上必須讀出一個藍圖
再從演唱或演奏中邊堆砌邊修飾
形成心中想要的風貌
這不是與建築物設計到興建的過程相似麼

素材儘管相同
但作品能塑造什麼風格 呈現哪種境界
除了Mozart那樣的天才外
沒有一位藝術家不日積月累地摸索、嘗試與磨練

其實團練間使我想流淚的作品
反而是旋律最簡單的歌謠
但就像練書法「一」最難寫一樣
要以區區幾個音符來打動聽眾
往往需要更細的琢磨與想像
我透過眼中的朦朧
發現自己已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