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哥德式建築(二)












































哥德式建築最鮮明的特徵除了彩繪玻璃窗之外,就屬高聳的尖拱與尖塔了,所以法國的藝術史學家又將此風格稱為「尖拱風格」。我相信人們對上帝的信仰會影響教堂建築的形式,中世紀時期有許多農奴和窮人,他們勢必盼望透過宛若能觸及上帝的尖拱來接收天國的訊息。

其實尖頂形式在之前就出現過,但到這個時期才在建築師與匠人手中成為一種可因人而異、花樣翻新的幾何形狀,並發現採用尖拱後所產生的創作自由,例如結合十字拱肋及飛扶壁來分散屋頂的主要重力,擺脫對厚重磚石的依賴,外牆便不再作為結構的支撐體,牆面的空間運用變得有彈性,利於安置雕塑、繪畫,或者整面絢麗斑斕的彩繪玻璃,藉以教育禮拜者。此外,在克服力學的問題後,各地的歌德式教堂也開始競相向尖拱的高度和穹頂設計的變化挑戰,似乎將之視為上達天國的階梯,這過程便創造出一種綜合性更強、更自由的建築藝術,將人們的精神引導向天庭,並鼓舞了人們對於基本原理及其實現的追求。直到今日信徒仰望高聳入雲的歌德尖塔時,無論距離遠近,它依然是一個標竿、一種指引。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哥德式建築(一)




























哥德式(Gothic)建築風格大約盛行於十二世紀後期到十五世紀之間的歐洲,這個名詞的由來本出於貶抑之意,因為文藝復興時期崇尚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風格,以人本取代神本思想,自然對這個仍以頌讚上帝為的教堂建築風格不屑一顧。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巴洛克(Baroque)與印象派(Impressionism)等名詞,當初也都來自於嘲諷的本意,可是後來卻成為一個流派或時代的標竿,誰在當時能想像今天仍有眾多朝聖者刻意在哥德式教堂的尖拱或玫瑰窗下浸淫著上帝的慈愛恩光?

這些教堂中繽紛的敘事性彩繪玻璃或玫瑰窗當初雖為教化文盲及採光功能而設,後來卻在一代代的巧匠手裡化為精工雕琢的藝術精品。我造訪次數不多,認識不夠深入,但總忘不了自己在英國、法國的教堂裡,逡巡於窗下流連忘返的感覺。那種流光的撼動和我肅立於東正教教堂的馬賽克(Mosaic)鑲嵌下的感覺相仿,而它們也都是為同一個宗教目的服務,並多半描繪舊約的人物及故事。

玫瑰窗是彩繪玻璃發展的頂點,這些圓形的曼陀羅圖樣主要題材為聖母瑪利亞與耶穌基督,此外還有其他的題材如基督的生平、聖經上的傳說、聖者與寓言等。今天一般提到的巨大玫瑰窗其實到十三世紀中才開始興盛,在圓頂結構的改革創新之後方可能將這麼巨幅的玻璃作品併入牆壁上,支撐重量的工作轉移給圓頂與扶壁後,原本實心的平面就能鑿開以供光線射入,在此之後許多的創新仍是歐洲藝術與文化令人讚嘆之處。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我愛看書
起初尤愛世界文學
但生性善感
對悲劇的印象特別深
小學就被雨果的「悲慘世界」及小仲馬的「茶花女」淹沒在淚海中

大一點開始對傳記產生興趣
喜歡從書籍去瞭解歷史名人
無論是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都一網打盡


記得高中升大學那陣子愛看散文
早些喜愛三毛、朱家父女
後來卻尤其對張曉風、蔣勳愛不釋手
連自己的寫作都受了影響
到大四、研究所讀起了老莊
才將自己那抹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穠豔漸漸稀釋在道家的淡泊中


接著為了論文不得不讀史
卻一頭栽進去至今多年還不想出來
俄羅斯之行引發讀俄國史及瞭解東正教的動力
埃及之旅後又停不下研讀古埃及建築、壁畫、浮雕乃至於符號學

接下來的閱讀方向與時間分配是否該做調整呢
時間永遠不夠用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