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默然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間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默然
乃世間最大的學問之一
30歲就寫下這首詩的女作家扎西拉姆‧多多有相當慧根
然而修行是非常個人化的
大家今生的課題都不一樣
如何算修得好並沒有標準與定論
從同一件事、同段經歷中得著的啟發也因人而異
而且修得全面、平均的人少之又少
每個人心裡都有其脆弱或過不去的一道檻吧

常讚嘆他人的空性與境界
但開悟的經驗彼此未必相通適用
眼耳鼻舌身意中
越不具象的感官越難駕馭
自我提升最後落在意識的鑄煉與改造
所以
個人對量子力學的探討不全聚焦在物理層面
那在求學過程也非藝術人的長項
只是諸多學者發現光的波、粒的二象性
我們都被迫從中觀測到意識的影響
 
這首詩重複出現「就在那裡」這一句
不因客體的來去而動搖
這代表了一個「定」的含意
也說明了明心見性則本資俱足

後面的不捨不棄
還是導向默然的相愛裡--
雖然詩很美
但若不是這個走向與結局呢

我更喜歡「何處染塵埃」的境界
因為未必有那個「你」的客體
所見所感皆虛幻
包括這副肉身的「我」
也是一樣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浮生

習慣簡單規律的生活
比較容易沈靜專注於目標

剛寫完關於心流的札記
觀想起心念與軀體的旅行
軀體外顯易見
念頭內隱難辨
千山萬水  大江南北的遊歷確實值得讚嘆艷羨
但軀體受制的心念若是足夠澄淨敏銳
可以更加無遠弗屆
因為自己的心就是個宇宙

這顆心也像硬碟
紀錄著走過的旅程
只是有人會回顧分類壓縮
也有人從不整理
直到硬碟滿了...直接刪除?
不禁聯想起神秀(師從禪宗五祖弘忍)的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我們有形 無形的千山路
在作家陳幸蕙筆下成為充滿意境的詩句
加上音樂人陳志遠的旋律與潘越雲獨特繞樑的嗓音
成為一首絕美雋永 個人非常欣賞的歌曲
透著淡淡的憂傷
隱約等待著一個可能在燈火闌珊處
也可能不會出現
或已然錯過的對象
因而無奈將心託明月
帶著寧願不記來時路的惆悵--


這樣的牽掛
是因為菩提樹與明鏡台仍使心有所向
但空性更高的六祖慧能寫出--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一語道破境由心造  無欲則剛
既渺小又強大  
再無從超越

難怪對於弘一法師而言
深情至極是絕情
故選擇了遺世獨立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