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站與棧

拱豬(豬羊變色)是小時玩的紙牌遊戲
演變至今日在Windows和手機裡另名為「傷心小棧」

跟假人玩拱豬確實傷心
因為電腦或手機是一機分飾三角
玩的人等於一打三
以25%去搏75%的概念?!
牌也它洗它發  玩家兼莊家
這敵暗我明  類集體霸凌的玩法合理嗎?
要是跟電腦較真  起點就輸了





























扯遠了...

站與棧的區別粗略來講
前者是個點
後者則是從柵欄到架木通道
乃至於旅店或倉庫
含意從古至今持續延伸擴張著
某些時候兩字重疊了
難怪很多人無法好好區分

我們的旅程由棧而站
從過程到一個個棲身點
驛站乃提供資源、休整的中繼所
但即使所謂終點站
也是某段旅途的句點罷了
甚至連這身皮囊都算驛站


人的經歷是暫時性的
會留下印記卻不停滯
看起來再怎麼像是結果的狀態
把時間線拉長來看仍只是過程
周遭人事物就像一幕幕風景
人生旅途不過看著它們出現在車窗外再消失
周而復始
途中偶遇同行一段  互相取暖的旅人
或驛站恰有熱情好客的主人
已是旅程最大的幸福
離站後儘管牽掛仍在
沒有蟲洞的時間線終究是不歸路

曾經的如膠似漆  相濡以沫只對那段時日產生意義
各種喜怒哀樂轉瞬即逝
看似重要的關係也屬階段性
是妄念使人自我感覺良好  重要與膨脹
意識不到自己只是別人車窗外的浮光掠影


時間是最強效的孟婆湯
驛站與旅途中隨時提供
喝多了什麼都能遺忘
再強烈的愛也一樣
誰沒有誰都還是活得好好的
這才是殘酷的真相
故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回到莊子相忘於江湖的智慧
互道珍重各自安好--
放下
就是停止內耗
因為每個人終將前往下一段旅程  下一個驛站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還沒想好標題

原以為記憶力衰退得太嚴重
把求學時期念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
結果有人提起量子學+熱力學是高三甲組的物理內容
高二分組後我應該沒念過才對
好奇我為何忽然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
~~~~~~~~~~~~~~~~~~~~~~~~~~

這麼說吧
之前的人生分成幾個階段
渾沌不明的幼年期就不探討
但自懂事起原生家庭之於我的意義就與其他同學的感受迥異
長輩裡有些疏離到幾乎記不住他們長相
有幾位則是負面情緒重得總讓我想逃
家族相聚時的磁場不怎麼舒服
閒聊的談話常高來高去  話中有話
每一句也有其他無限可能的解讀
聚會常顯得更像打磨伶牙俐齒的戰場

年幼時不懂比較
以為大家的家庭結構差不多
同儕間聊起才知是天壤之別
印象中來自溫馨和樂家庭的同學好像多半不怎麼敏銳
儘管我不確定溫室的植物是否都長成那個樣子

相對生長在罩子夠亮才能生存的家庭
察言觀色   虛與委蛇似乎就成為日常
小心應對 乃至於沈默是金使童年結束特別早
長期壓抑的累積能量成年後轉為不說實話就難受的性格
也開始了漫長釋放"ego" 的旅程
至今還沒看到終點
~~~~~~~~~~~~~~~~~~~~~~~~~~

過了渾沌期後
約莫有十幾年教會成了第二個家
(重心與影響力其實超過原生家庭)
喜怒哀樂幾乎都在這裡醞釀發生

由於從音樂服事得到極大的撫慰
並沒想過把藝術、聖經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切割看待
後來發現宗教只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產物
也開始質疑起聖經中的內容
~~~~~~~~~~~~~~~~~~~~~~~~~~

然後
很長的時間都信奉著輪迴與因果
因為比較容易為各種遭遇與現象提供個說法
直到接觸了量子力學
簡直只能用"A whole new world"來形容腦袋顛覆的程度
這個震撼太大了
至今仍在消化釐清中....
(待續)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雞湯書















走了趟附近書局,發現放在放外面暢銷區的都是所謂雞湯書,各領域的專業書籍反而多數放在後面的書架上,怎麼看都覺得怪,讀者心靈有多貧瘠?哪種人需要看這種書呢?順手拿幾本起來翻閱,有些個讓我覺得若真是燉熬過的雞湯的話,我可能吐了...


好久沒發這種不方便放圖照的文。尊重起見不提書名與作者,不少雞湯書看起來類傳教書籍挺催眠洗腦,或寫得很淺薄,讀著覺得我自己都能寫(現在可能連AI都會寫),納悶怎麼有人要看呢?也有不少解析大部頭或名著的書,感覺挺多餘...既然口水歌難超越原唱、二手煙也不能吸,那這些口水書呢?
無論任何典籍,讀者自有個人角度的吸收消化與詮釋,除非過於艱澀隱晦需要白話註解,或作者有另闢蹊徑、前人不曾發表的細膩分析,否則眾家看法寫寫部落格得了,讀者也直接吃雞就好,幹嘛喝沒燉入味、或加了不當調味料的雞湯呢?
個人認為夠格當雞湯書的是類似老子道德經、莊子逍遙遊、王陽明心學這種,有信仰的人讀讀心經、聖經新約(裡面較少戰爭迫害仇恨),讀懂讀通乃至於實踐就差不多了,勝過無病呻吟打高空或以為靠什麼念力、儀式能戰勝一切。

還有很多安慰心靈的書,基調建立在「你很棒,是沒遇到欣賞你的人」、「你沒問題,是他們配不上你」或「你夠努力了,是世道不公」、「你該躺平,因為他們剝削了你」上面。看多了這種書會麻痺、自我感覺良好,不再有反省能力,這種書算毒雞湯吧?
常懷疑這種書都是出版社邀的稿嗎?初衷是靈療還是什麼?世界確實不存在真正的公平,但不表示該把問題歸咎其他人事物來讓自己好過,進而放棄不懈的努力。窮的人不如讀讀如何理財,人際關係差的看清自己不受歡迎的關鍵,不是更有建設性嗎?腦波弱、惰性強、判斷力不足又執念過重常是人生最無藥可救的病,許多年輕人需要的是當頭棒喝而非大麻嗎啡,讀物應該有正向指引的社會責任


大型選舉到最後搶的都是搖擺族的票,剩下的不是拉不動就是已鞏固。同理,心靈病得過度或中心思想堅定的人都不需要雞湯書,這些書出版時應該都推敲過比較賣得動的讀者群,並盤算由基本盤去帶動排行榜。

退一萬步說,會讀書的可能還是算不錯,因為更多人早就只看YT、抖音,用更輕薄短小的途徑吸收知性與感性的內容了,我這上年紀的人腸道差代謝慢,分子要切得更小才吸收得了,且視茫茫的無法一直綁在3C上,只好繼續慢啃文字當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