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樑木與刺


馬太福音七章3-5節說:「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我離開教會很久了,但對這段聖經的認同未曾改變。心胸不夠,有偏見又自以為是就會產生這種現象,只是基督徒會請主燒盡他的樑木,我卻覺得這種事情必須靠自己--
並非出家人就修得好啊!我尊重佛教顯宗典籍,但以這修上去實在太慢,而且也有很多疑問---難道佛門中的修行人比較不會貪嗔痴慢疑嗎?現實世界看到的狀況常不是啊!

周遭有當慈濟人的,他們等級劃分森嚴,要繳的錢不少,雖似以悲憫看待世人,但聽起來有種他們已得到天堂入場券的優越感(真是宗教貴婦團),還把上人神化,這跟我對修行的概念差距頗大。當然他們為社會作很多事情,但修行的意義並不只是「服務」,尤其不是只做表象的、給別人看的事情而已。

一切還是要回歸「心胸」這個層面,先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因為認清、悔悟了,才有可能做改變。新聞提到
某些出家人以不當手法取得土地與財富,說要拿這些資源服務社會,這些作為有多大可能使人信服呢?看到錯誤,承認、懺悔再修正,都比雄辯來得容易說服人。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六祖慧能


身邊的親人、友人、愛人、仇人,根本都是浮動的,不一定誰扮演。這輩子愛的可能是冤債,而互看不順眼的,也可能是親密關係發展的質變。

遇到的人與情境都來自心性的營造,若不斷重複,表示那門功課沒及格,下次得再來。

參得透一點,其實靈魂是獨行個體。內觀不到位、看不見自己的黑洞才會任由無明種累世拉著跑,其實每個人遭逢的都只是一段段車窗外的景致,美的、醜的、開心的、難過的、平順的、顛簸的都會過去,乘客最重要只是確知自己方向與目的地。

我想早日到達目的地。
此前,各種情境都只是一份考題,得拿出耐性來代替情緒,在每個細微的念頭浮現時謹慎以因果觀面對,看見並調整心性再修正,這些跑馬燈般的景象才能不要再一直重複。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試探

聖經馬太福音 6:13:

「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或作“脫離惡者”)....。」(後略)


其實,試探之所以為試探,是因為沒有足夠心性去轉化看待情境。

我很喜歡赫塞的小說「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一直沒忘記悉達多在求道過程中遇到諸多試探。身為太子,他體驗酒池肉林、美女如雲的機會極多,也曾與風塵女廝混,但看透生、老、病、死後,五蘊皆空的本心始終不曾泯滅,離開宮廷後的飢餓也沒使之動搖,真箇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聖經提到耶穌在荒野遇到試煉時的態度也是一樣的。

我做得到嗎?貧賤時發的願和有權勢時的作為是否能相配?

深度內觀就是面對自己心性。最上乘者自己看到問題並調整;中等心性在他人指出後調整;沒有根器與福報者是別人提醒也看不見、惱羞成怒,更遑論去調整。

所以,試探是看清這面鏡子中的投射的自己,認出自己這個磁場會吸引哪些人事物,以及魂魄可能會做的勾當,才能找到適當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