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木笛之美



最近在比較這兩團和聲的差異性
意外發現聽ⅩⅩⅠ世紀古樂團的感動居然多些

法蘭德斯木笛四重奏的名氣與完美的和聲聞名遐邇
除了既定曲目外還附送多首安可曲
也讓大家聽到他們的現代吹奏技巧
甚至有酒瓶樂器的巧思
但我對木笛的喜愛是來自其低調、和諧與古樸
拿它表現現代曲目就像以薩克斯風演奏文藝復興一樣不對勁兒
或像拿麻油雞的調味料去燉羊肉爐
即使技巧高超、火候老到還是不對味

至於ⅩⅩⅠ世紀古樂團的演出則巴洛克到極點
以前的曲式學老師甚至演奏難度甚高的古大提琴
這個Hotteterre的組曲加上大鍵琴和黃老師的古長笛
呈現了多層次的變化
聽起來的確過癮
但最深的感動在G絃之歌
第一個長音還在廳裡流轉
淚水已湧入眼眶
這個音正是色調與張力的表現之處

長音的襯底乃低聲部緩步的下行音階
在乾淨、單純裡道盡反璞歸真與回歸原點的美
平靜得彷彿讓人瞥見了天庭的光照
也讓大家暫時忘卻外頭擾攘
如此境界
除了巴哈這位大師誰人能及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Prada的惡魔(三)2006















劇中的惡魔
亦即「伸展台」美國版總編輯米蘭達
由我最欣賞的美國演技派女星梅莉史翠普擔綱
雖然近年有影評家認為她已經機械化
但論內斂與洗鍊
她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第一把交椅


















想到「遠離非洲」一片
那時電影看得不夠多
對愛情更是懵懂
不太能體會她和勞勃瑞福之間的相知與相惜
但她表現一個失去事業、愛情與婚姻的不幸女子
沒有呼天搶地 怨天尤人
卻令我印象深刻

若干年後的「麥迪遜之橋
男主角是另一位演技派的科林伊斯威特
每當回想起兩個有緣無份的劇中人分開的那一幕
(路口綠燈亮起,兩人的車分別走向不同的方向,從此永別)
依然能將自身的經驗投射其中而傷痛

她讓我哭得最慘的大概是「親情無價」吧
搶戲的並非飾演她配偶的威廉赫特
而是演她女兒的芮妮齊薇格
一位罹癌的母親
一個照顧母親卻滿腹牢騷的女兒
她在難忍病痛折磨決定吞藥自殺前夕對女兒說的一番話
無異於一般母親的尋常交代
卻讓所有觀眾看得辛酸又揪心不已

太多戲迷在評論她演技時說 "She is God"
確實只有出神入化能形容她
她都過60歲了
依然能挑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其實她真該多拍點喜劇
省得我每次看她的片都要掉眼淚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Prada的惡魔(二)2006


片子接近尾聲
米蘭達在車上對身邊的安德莉雅說
你就像以前的我

安德莉雅問
若我不想變成你呢

米蘭達斬釘截鐵地回答
別傻了
每個女孩都嚮往著

她指的應該是當上呼風喚雨的時尚界教母
並不惜付出家庭生活被摧毀的代價

安德莉雅隨後悄悄離開
並在米蘭達打電話找她時將手機丟進池裡
作為無聲的反駁與抗議
並回頭去尋找以前的生活

那一刻我在想
換成是我將如何抉擇
.....
....
...
..

是的
我也會選擇當米蘭達
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忘了誰曾寄一組投影片給我
內容闡述工作的重要
在友情、親情、愛情都變調時
唯有工作是不枯竭的泉源
還說工作能回饋
就像會反彈的皮球之類的

我對工作有使命感
不過不到犧牲一切的程度
然而時尚界不同
它確有種令人打從心裡永遠青春不老的魔力
不止於高檔服飾或名牌包包而已
研究其規則與週期毫不膚淺俗氣

如果我是安德莉雅
也會接納Christian作為諮詢、合作以及戀愛的對象
而不會回去找分手的男友
事實上那位飾演Christian的Simon Baker在我看來還挺有吸引力的

感情的變節總有許多複雜因素
我不會出於喜新厭舊
也不會為了幾件華服
只是就劇中角色的設計而言
擔任時尚編輯工作的男配角和安德莉雅其實很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