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達文西密碼」觀後感



這陣子新歡與舊愛糾結難分、互相拉扯
瓜分我的時間
在兵荒馬亂裡一絲絲僅存的樂趣
正是浸淫Bruno Pelletier、Patrick Fiori、Vitas、Sarah Brightman等歌手的影音
看吸血鬼Dracula的史料
還有複習Da Vinci畫作、天主教發展史等書

原想掙扎到把Dan Brown的原著讀完再看電影
但忙到每天只睡四小時左右
漸漸發現這是Mission Impossible
何況"Pride and Prejudice"、"The English Patient"等喜愛的小說下場差不多
幾乎都在百忙中被半途而廢
老實說
看過小說再來看電影
難免發現像Harry Potter般省略了許多細節
但配樂確實很細膩(還不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
除了適時帶動劇情張力外
最後男主角跑出飯店沿著玫瑰線走到羅浮宮
恍然大悟之際單膝跪在倒金字塔上方
揣想底下躺著仰望星空的瑪麗亞那一幕
整個過程配上由緩到急 乃至於沸騰的律動與合奏
即使非基督徒在這磅礡樂聲裡也要滿心感動 泫然欲涕吧

就著電影裡羅浮宮畫作的擺放位置
回想多年前獨自單飛的巴黎之旅
敬佩著原著作者Dan Brown
他正是將藝術提升到學術層面的學者啊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珍‧奧斯汀的作品(二)



珍.奧斯汀這位女作家終身未嫁
也不曾遠離家鄉
其平淡如水的生活倒都成為創作素材
在小說裡十分忠實地呈現
難得的是在故事充滿桎梏的現實中
每個角色的刻畫卻鮮活地躍然紙上

其實她書中描寫女性在當時受到的約束
多半也是為自己所發的不平之鳴
而女主角慧黠、自信、敢於表達看法
不在兩性關係裡低頭卻仍於最終得到幸福
不啻是將自己的遺憾圓在筆下
因為這樣的故事與人物很難真正在當時的社會裡開展
至少在現實生活中她似乎並未做到

因此
儘管電影"Pride & Prejudice"的最後幾分鐘劇中人物幸福的氛圍讓我熱淚盈眶
(看「理性與感性」時亦然)
那其實並不真實
不過另個「公主與王子從此快樂度日」的結局
只是女主角一反當代應有的溫良含蓄
在自我主宰的一番轉折裡終於得著所有女性夢寐以求的一切
反觀今日即使已經進入21世紀
除非像劇中的伊莉莎白那樣集聰慧、美貌與幸運於一身
否則也非所有的女性都圓得起這樣的夢呢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珍‧奧斯汀的作品(一)



Jane Austen(珍‧奧斯汀)這位作者我並無深究
但她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陸續被搬上大銀幕後
很多人已經一頭栽入她的文學世界裡
連我也拿出塵封已久的原文小說打算好好溫習

看過李安導的「理性與感性」
再比較Joe Wright導的「傲慢與偏見」
中西導演的想法與手法硬是迥異
李安的詮釋與切入顯然較為內斂
但原著闡述的年代與背景對女性已經夠壓抑
李安塑造的理性姊姊在我看來是太過了點
有可能是演員的表達方式
也或許是導演若干年前的想法
現在讓李安再拍一次「理性與感性」
看法說不定將會不同

珍‧奧斯汀的小說主人翁都是女性
由各個女性中心角色或周遭的人物的對話
乃至對生活瑣事、繁複家務的描述
無形介紹了當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約定俗成的慣例
也讓我們更加瞭解英國人的日常生活
無論是中產階級或富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