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珍‧奧斯汀的作品(一)



Jane Austen(珍‧奧斯汀)這位作者我並無深究
但她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陸續被搬上大銀幕後
很多人已經一頭栽入她的文學世界裡
連我也拿出塵封已久的原文小說打算好好溫習

看過李安導的「理性與感性」
再比較Joe Wright導的「傲慢與偏見」
中西導演的想法與手法硬是迥異
李安的詮釋與切入顯然較為內斂
但原著闡述的年代與背景對女性已經夠壓抑
李安塑造的理性姊姊在我看來是太過了點
有可能是演員的表達方式
也或許是導演若干年前的想法
現在讓李安再拍一次「理性與感性」
看法說不定將會不同

珍‧奧斯汀的小說主人翁都是女性
由各個女性中心角色或周遭的人物的對話
乃至對生活瑣事、繁複家務的描述
無形介紹了當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約定俗成的慣例
也讓我們更加瞭解英國人的日常生活
無論是中產階級或富貴人家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鐘樓怪人(五)




此劇中的侍衛長令人唾棄
常因此被忽略好嗓音
這演唱第一代Phoebus的歌手是Patrick Fiori
其亮度直可逼寶劍出鞘
這首曲子後段需要不停在真假音之間遊走
正能展現其實力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鐘樓怪人(四)



這齣對話很少的音樂劇由歌曲串聯而成
有也是簡短宣敘調(recitative)的方式
每首曲子似乎就脫離劇情成為獨立的抒情曲調
曲曲相連像場演唱會並不重複
而不像大家對歌劇的認知
用一些主導動機(leitmotif)代表主要角色或特定情境為慣例
所以聽眾對人物的具體印象並未透過重複的主題旋律產生
因為每首歌都是獨立的單曲

這種呈現擺脫德國華格納式樂劇或義式歌劇慣用的主導動機
倒也以另一種精神取代
就是舒伯特那類聯篇歌曲式的方法
(誰叫法語劇在盧利後就沒當道過,而且盧利還是義大利人)
所以曲子單獨體現的重要性在此壓過了劇情鋪陳
對原著不夠熟悉的聽眾只能對故事產生剛好跨過門檻的基本概念

不過
由於此劇歌詞極盡詩化的美感
加上其他舞者的烘托
(雖然這些舞者也常與故事無關而意在擴充舞台上的視覺張力)
歌曲與劇情之間的疏離感就沒人計較了
都忙著感受每首曲子當下的旋律與詩韻之美

另外
雖然台上飆舞、翻筋斗的肢體表現曾引起很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這些不相干的「演員」造成舞台混亂
把戲劇變成一場大型聲光秀
也有人說這顛覆了音樂劇種長期歌過於演的比重結構
從而創造出另類的感官經驗
我倒認為見仁見智
欣賞者不刻意鑽牛角尖便能從中各取所需

最近常分析比較「鐘樓怪人」和「歌劇魅影
讓學生瞭解現代搖滾歌舞劇和音樂劇的差異性
諷刺的是原著雖都為法文小說
但後來再創作的靈感都來自海外
為「鐘樓怪人」劇本、歌詞操刀的Luc Plamondon在加拿大魁北克出生長大
受教育負責譜曲的Richard Cocciante也只有一半法國血統
嚴格說來是在義大利受的薰陶
「歌劇魅影」就更甭提了
Andrew Lloyd Webber為結結實實的英國音樂家和爵士呢
不過法國人也不用氣餒
因為這兩部小說與戲劇已經為法國創造了可觀的觀光收益
而且將隨著聖母院和歌劇院的保護維修而持續下去

@後記@
2019/4/15 聖母院大火毀損嚴重
2021年啟動修繕中
已於2024年底完工
非常佩服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