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Modigliani電影觀後感(一)


看過的畫家傳記影片不多
之前看過Surviving Picasso
去年則有一部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前幾天又看了Modigliani(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
一直在回想和比較哪部拍得好

先撇開電影吧
雖然藝術史上繪畫界大師代有所出
目前最愛的畫家仍是梵谷(但並未看過關於他的影片)
其筆觸與色彩總能抓住我的視線 感動我的心靈
裝飾意味濃厚的克林姆也曾極為欣賞過
肖像部分則偏好達文西和雷諾瓦而描述藝術家的影片會重整觀眾的關注
至少我會將他們的畫作拿出來重溫
一如前陣子看過Copying Beethoven(快樂頌)後重溫貝多芬的音樂和記載

一般人對電影可能多半只要求娛樂效果
很不幸我還很愛讀歷史
習慣要以史實、史料來檢視這類片子
看看電影有無謬誤之處
主人翁的描寫傳不傳神等等

維梅爾這位法蘭德斯畫家實在沒有特別感覺
畢卡索莫迪利亞尼這兩人的強烈性格倒是不難發揮
Modigliani一片以莫迪利亞尼為名
可知畢卡索是配角
台灣翻譯「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明顯是要以畢卡索的名氣拉抬票房
片中盡力刻畫後者的浪蕩不羈與狂放
演員安迪賈西亞的表現大致稱職
不過畫家與女友漫步巴黎街頭配上香頌曲「玫瑰人生」的那一幕有點叫人錯愕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首曲子尚未誕生

繪畫比賽那一幕畢卡索以立體派作品大戰莫迪利亞尼的非洲原始藝術兼波西米亞風
(其實莫迪利亞尼的個人風格太強,實在很難歸流派)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畢卡索那時應該進入其畫作的古典時期了吧
大致上來說1913年後他就漸漸擺脫立體派
1915年之後幾乎不再以這種手法創作
其實我並不知道是否曾有這場繪畫比賽(查不到資料)
若真有其事發生在1919年
以畢卡索的野心與對這場競技的重視
似乎不可能使用自己已經揚棄的畫法去比賽

然後
劇情要慢慢鋪陳莫迪利亞尼在一堆當代巨擘裡脫穎而出的高潮
他的畫被揭開幕之後
畢卡索激賞地為這位對手冒出展覽會場上的第一個掌聲
姑先不論誰的實力強
(其實我對畢卡索一點好感也沒有
只是拿他比莫迪利亞尼
就像拿布拉姆斯比柴可夫斯基一樣沒意義
風格完全南轅北轍怎麼相提並論呢)
以片中他們兩的關係來看
這一幕簡直矯情到了極點

客觀來說
這部電影有幾幕的運鏡和配樂處理得不錯(我最喜歡幾位參賽者各自閉門絞腦汁作畫那一段)
但也好幾個地方實在灑狗血(包括莫迪利亞尼在酒館被毆那一段)
可惜了安迪賈西亞
他的外型與氣質來飾演莫迪利亞尼頗具說服力
只是劇本和導演可以多用點心思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聆樂雜感(二)

出發點是想記載欣賞音樂的一些雜感
才發現將之轉換為文字不容易
不得不由衷佩服起藝評家來
雖然文學與音樂、美術、雕塑、電影等項目同樣列為藝術
但它特別不同之處在於多一道反芻的步驟
需要理智去思考及轉化
而不如聽覺、視覺那麼直觀
這也是人們會陷溺於絕美的音效、視效卻不易迷醉於文字的原因

不藉助高潮迭起的劇情來吸引讀者
是作家們遣辭上的挑戰
寫作絕不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像張曉風早期的風格就有點過於穠豔
容易使讀者注意華麗的字面而忽略文字背後的意涵

敘事、抒情或評論文字工作者
一般而言是各有所長
因為每個人的文筆都有他的味兒
故有雋永平實
有鞭辟入裡
有唯美纏綿
有辛辣諷刺....

而我
還沒決定怎麼寫聽到的音樂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聆樂雜感(一)



所有的小提琴協奏曲裡

曾最愛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
心頭每每在醞釀高潮的過程裡翻攪
爬升堆疊到至高點迸出火花
某些感傷思緒也隨之碎裂四散
默默等待癒合與新傷

柴可夫斯基始終帶著北國的沈鬱或大開大闔的豪氣壯闊
年少常為對位法傷透腦筋的我
自然捨巴哈而就柴可夫斯基
這些年被磨得內斂沈靜多了
文藝復興巴洛克的興致也超過聆賞那些個大部頭
架上冗長的馬勒差不多都可以送人了

又是個失眠的夜
今晚除了一盞熱茶
就留下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