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來自中東的文化





















現今主流樂器的發源地是中東
朝東西方各有不同的發展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當時的社會文化在舊約聖經上早有詳盡記載
不難描繪出歷史的輪廓
推論目前被稱為「國樂器」的部分
無論絃樂或管樂全來自秦、漢被稱為「胡」的匈奴之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也悄悄浮現腦海

絲路之行曾讓我模擬張騫、霍去病的足跡

從漢朝積極向西征戰與打開絲路之際
中土和印度、中亞、西亞的文化早已水乳交融
絲綢雖西傳
但傳進中土的東西卻更多
包括了樂器、香料、織毯等
和深植人心的佛教與伊斯蘭教信仰

歐洲在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

整片大陸烽火四起、戰亂不斷而進入黑暗時期
當時文治昌明的阿拉伯人大量翻譯與保存希、羅重要典籍
後來文藝復興才得以在翡冷翠展開
綠衣大食雖進駐南歐
卻同時也沿著地中海將文明再度還給歐陸
其絃樂器變成了彈撥類的魯特(lute)、吉他(guitar)
以及擦絃類的提琴家族(傳往中土則發展成琵琶、柳葉琴與胡琴)

魯特琴

吉他


提琴類

















琵琶、柳琴與胡琴

中國在漢朝後的盛世幾乎跟漢人以外的民族都脫離不了關係
三國、魏晉南北期到隋朝在動盪中度過
之後唐朝的高度胡化眾所皆知
下一個的盛世屬於蒙古人
從成吉思汗到元朝的建立
雖然為時不長就進入明朝
但大體上這是個孱弱而腐敗的朝代
女真才得到崛起的機會

我對早清歷史的著迷

最初始自皇太極、孝莊皇后(大玉兒)與多爾袞的三角戀情傳說
以及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短暫卻動人的故事
延伸閱讀後
發現從努爾哈赤到康熙皇帝這段時期
愛新覺羅家族不僅武功鼎盛、八旗壯大
而且尊重文化與信仰的交流
看看大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間從未發生大規模衝突
以及他們對待基督宗教傳教士的態度
可證明統治者用寬闊的視野與胸襟看待外來文化
可惜後來雍正鎖國而沒能從西方工業革命吸取到科學養分
雖然乾隆皇帝末期整個國度才出現疲態
但嚴格說來一鎖國清朝就開始吃老本了
可見胸襟對一個統治者是多麼重要
















走筆至此(其實是在鍵盤上「彈指」至此)
發覺漢稱「夜郎自大」後來成了對中國的諷刺
工業革命後的歐洲何嘗不也這麼看待中國
自稱禮義之邦卻要求外國使臣下跪而未待之以禮
還可笑的認為義和團可敵洋槍洋砲...

雖說身為華人不該妄自菲薄
二十一世紀全球也無人小覷中國
但除了毛澤東、鄧小平以降外
政治家好像確實非中國特產
或許華人韌性太強                                         
也受擊壤歌「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思想影響
不需要太強勢的統治者
反觀塞外的游牧民族長期與惡劣的地勢與天候拼搏
自然造就更加剽悍、剛烈而銳利的鮮明性格
只是
以現在中國的發展來看
大家從歷史學到的教訓似乎是夠用了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困境


這期「今」週刊主題是:“22K逼走台灣高材生”,雖然談不上憂國憂民,但看看台灣目前的慘狀,誰不擔心下一代呢?

去年日本311地震後,我對這個國度的共業深有所感。日本是勤勉、踏實、有毅力、值得尊敬的國家,但無論無辜與否,全民在歷史的戰爭裡背負了許多殺業與怨念,帶著別人的恨意生活是遲早要償還的代價。

台灣人民的共業已經很明顯,善良、勤奮、親切、任勞任怨,卻缺乏開創力與應變力,這是典型目光如豆的島國與鴕鳥心態,加上經濟被政治因素掐死,兩頭都無法自主,是隨波逐流的奴性使然嗎?

台灣產業在靠代工致富的時代,並沒有看到自己多麼容易被取代,若別只顧拼命接訂單,而將部分經費挹注研發,就不會錯失產業升級或轉型的時機,在勞力市場、成本條件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內需市場又不夠大時,斷層的衝擊也不至於這麼嚴重。

這種缺乏遠見與氣魄,是從升斗小民到企業主,乃至於執政統治者全普遍缺乏的,大家的投資都急著要回收,企業主只想花錢在能立竿見影的地方,用便宜的22K奴才、庸才,而不願高薪延聘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以致於逼走受完高等教育卻無法養活自己的年輕人,也沒多少企業肯持續提供職員進修機會或職訓環境,只想把員工綁在工作崗位上,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這樣的就業市場能不變死水嗎?

反觀對岸,企業與國家很早就意識到二十一世紀職場上最有價值的是「人才」,不僅是花腦筋去降低生產成本,獵人頭市場更早在超過十年前就活絡,極盡所能的跨國延聘各界菁英。我認識的大陸留學生沒有人願意當公教人員,都想進入跨國性企業衝鋒陷陣、大展身手!即使沒出國受教育的,也有很多聰明絕頂卻更早投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因為嫌學校教得沒有他自學或社會大學來得快!

我們跟他們比多半相對保守,別說企業主想快速回收,出國深造者也常選教職,或進科學院、研究院之類穩定的蘿蔔坑蹲一輩子(好啦,我也被迫成為其中一份子),最好直接進高薪養老院,昔日也許是缺乏遠見與企圖心,但現在是大環境讓人無法期望更高。

台灣的困境部分來得很冤枉-- 拿財政惡化的歐豬幾國來比吧,至少有些成因來自貨幣共同市場,導致好享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有機可乘或逃漏稅,那是典型的自食惡果。但台灣人民多半勤奮、節儉、誠實,今日卻必須主動到海外爭取就業機會以逃離這灘死水,否則等於泡在慢慢加溫的沸水中,變成等著被煮熟的青蛙,這跟我們看到菲律賓人被政治拖累的共業,以及那些離鄉背井的外勞、外傭有何兩樣?

台灣的夢想和明天在哪裡?哪時候能出現有才幹與抱負的政治家,不汲汲於拿綠卡,而願意好好經營投資環境來爭取外資,並積極創造就業機會以造福全民呢?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華爾滋之美


可能因為拉丁舞系較摩登舞易入門
一直以為自己拉丁跳得比較好
尤其來自古巴的Rumba
簡直將性感、勾魂與柔媚在狂放中發揮到極致
實在很難不叫人著迷

不過最近又開始練起Waltz
這源於德國南部與奧地利鄉間的民俗舞曲
曾是最早可和異性近身接觸的休閒運動
也是學生時期學的三步方型步
快的就是維也納華爾滋
慢的則是英式華爾滋

慢慢發現以前不喜歡華爾滋是因為不理解它的精華
原來它在流動與擺盪中
可以那麼浪漫深情與含蓄優雅
也因為它內斂的特質
肌肉的延展力和控制力必須更強
這種要求是現階段的我很想挑戰的技能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萬聖節秋雨有感



















淅瀝雨疏打芭蕉
織女星下無鵲橋
管弦杳杳鳴淒楚
山高水闊路迢迢

朔氣摧花寒光照
春去秋來歲月老
來時蹊徑不復記
緣起緣滅又一遭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醇釀

































 



常對著完美的藝術品忖度完成的時間有多長
儘管個性很急躁
卻發現不受時間限制的藝術才是最愛

試想
若能在每一筆的勾勒與色彩的堆疊裡慢慢成形理想輪廓
或在每一鎚的雕鑿與石塊的安放裡宣示虔敬信仰
幸福感將與琢磨的時日等長
除非贊助者要求時限
否則藝術家可以這麼一直精益求精下去
君不見高第在巴塞隆納的聖家堂至今仍是半成品
連接手的建築師都說不上何時能完工
(但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者依然蜂擁而至)
畢卡索也說過畫作沒有完成的時候
對一幅畫封了筆便結束了它的生命

反觀有時間性的動態藝術如音樂與舞蹈
通常短短幾秒鐘便要達到完美的呈現
那種瞬間的壓力得有深厚的基礎與極大的信心來撐
且觀賞者非但無法從這幾秒鐘來度量背後下苦功的時間
還會用嚴苛的標準來檢視困難段落的表現
甚至正是衝著要聽繞樑高音、看靈巧指頭演奏快速樂段
或想觀賞精準輕盈的旋轉彈跳而來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動態藝術的養成比靜態困難的原因就是要向時間挑戰
不但從小就要紮根基
(沒什麼天才演奏家是成年後才練的吧,自學的例子也少)
而且每每要在限定的短時間內完成艱深技巧的呈現
稍有差錯則無可挽回
觀賞者只看最後一刻的成敗卻難想像一路走來的過程

靜態藝術則因不需與時間拔河
可以在每一筆、每一刀、每一拿捏裡反覆斟酌思量
甚至還能不斷嘗試和修改(例如素描、拉坯等)
所以史上自修而成的素人畫家比比皆是
包括我最欣賞的梵谷在內

對藝術的思考越來越多
也迷上靜態藝術的醞釀過程
就器樂曲來說

除了若干年前後演奏同一首曲子會有不同的心得與樂思之外
花一年練一首曲目並不見得比兩、三個月就練完的人來得厲害
反而顯現天分不足無法克服技巧
這沒什麼越陳越香的道理
而且在演奏中要針對曲子時代、風格很快做出反射性處理
所以我的練習常常都在搶時間裡度過

再看看靜態藝術
陶製品、畫作、雕塑到建築物的完成似乎悠閒多了
裡面沒有十秒鐘就得展現的高深技巧
累了喝杯咖啡再出發
每個動作前可以充分思考丈量
一幅畫畫個兩、三年 一棟教堂蓋個十年也不是新鮮事
在色彩的鋪陳與磚瓦的堆砌中慢慢要求盡善盡美
這美好的過程不就是醇釀嗎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永恆的探戈



一向視國標舞為藝術性極高的運動
其中最著迷的是英式Tango
睥睨的架勢和俐落的動作配上女舞者款擺的裙裾
顯得貴氣十足

阿根廷Tango不在標準舞項目之列
卻展現另一種風情
自從在國父紀念館看了「永恆的探戈」舞團表演後
更加迷醉於那性感又狂野的氛圍裡
卻展現另一種風情

雖然Tango最早誕生在十九世紀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區
表現的是社會底層人民的鄉愁、悲傷、孤獨與慾望
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演化後
揉合了Habanera和Milonga節奏
再佐以操作困難、技巧艱澀的手風琴伴奏
Tango的藝術性已備受肯定並吸引不少優秀的音樂家投入
再佐以操作困難、技巧艱澀的手風琴伴奏
Tango的藝術性已備受肯定並吸引不少優秀的音樂家投入
Astor Piazzolla這樣的作曲家
或者著名歌手如Carlos Gardel

這些舞曲與Tango的舞姿固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不過光聽也夠過癮的
尤其手風琴變成Tango的靈魂樂器後
除了豐富強烈的節奏外
更能藉如泣如訴的音色表現低沈憂鬱、激情吶喊等情緒
使Tango優雅感性又狂放熱情的氣質正式成形
難怪許多人對手風琴著迷不已

整場演出使我印象最深的並非技巧
(雖然技巧性高的舞段或樂段掌聲最多)
而是他們透過濃烈的表情與流轉的眼神呈現在舞台上的張力與氣質
這挑逗、憂鬱之舞靠行雲流水般的音樂與收放自如的肢體動作來詮釋似乎還不足
知覺、感官背後仍要傳遞一種精神
仍說不上是糾結的歷史 、 洶湧的記憶
亦或是對生命的謳歌......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Project Runway Season 1 決戰時裝伸展台(四)

Wendy's Collection


Kara's Collection


第一季終於比到了紐約時裝週的總決賽
雖說從網路上早已知曉鹿死誰手
設計師的靈感來源以及心路歷程仍是我關切的焦點
所以又撐了一夜將詳細過程和評審講評仔細瞧過

話說將近兩個月前第一次看這個節目時
對所有第一季參賽的設計師都沒概念的情況下
在泳裝單元裡便頗欣賞Jay的作品
他的設計簡潔有力 鮮明搶眼
很容易對觀賞者留下強烈印象
這正是他的勝算

Wendy之前雖然有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憑良心講這次的表現在水準上有很大的提升
也利用秋天主題呈現了詩意
尤其配樂選得不錯
我個人覺得是三位設計師裡把音樂選得最好的

說到音樂
儘管服裝本身會說話
還需要許多條件來烘托
如何選擇模特兒的重要性恐怕僅次於服裝本身
因此評審同時選出最佳服裝代言人
此外
化妝與配件都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就看設計師怎麼挑選
這也是Kara用了高級的訂製鞋會讓另兩位設計師那麼緊張的原因

最後階段評審討論Kara和Jay的特色和優劣時
聽著聽著忽然徹底領悟為什麼Austin被淘汰
以及參賽隊友認為Austin和Kara風格最相近的理論
基本上他倆的設計精緻度都超過創作感
以致重量級評審Michael Kors認為太像Gucci了
這話當時顯然並非讚賞而是批評
因為這種走高級風的華美訂製路線在設計層次的訴求是比較薄弱的

總決賽裡Kara以Aviator裡的Howard Hughes為靈感
將其系列作品定位於自在的遨翔和對藝術的執著
這主題其實不難呈現
而且Kara做得很完整明確
只是仔細看她的作品會發現某些元素重複使用過度
(例如前胸的鏤空與皮草)
美則美矣
就設計的層面來看原創力不足
反有跳脫不出的窠臼感

Jay一向具未來風
幾何圖案、搶眼色彩、披風式針織衫、多層次的下半身設計
以及誇張珠鍊、亮片、靴子等運用得不錯
並用耳機來引導整體感
加上他對model們台步的另類想法
造就了恬適閒散的情調
雖然論精巧不如Kara
(所以揭曉前現場專業人士看好Kara的較多)
但比起精雕細琢、過於刻意的手工
其味道與力道顯然令人耳目一新
也點出賽程的宗旨對選設計的比重多過選剪裁縫紉
這正是音樂史上演奏家的地位一直無法超越作曲家
臨摹也永遠比不上創作的原因

所以
看完這節目是不是該為正在準備的比賽帶來一些啟示呢


Jay's Collection
Jay獲勝的感動表情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Project Runway Season 1 決戰時裝伸展台(三)




第一季比到最後剩下四位服裝設計師
應該都是佼佼者了
不欣賞Wendy主要因為她EQ不夠高
老自以為是、瞧不起其他參賽者
不只一次不屑的斜睨著其他設計師嘀咕
(她真說過 " I'm standing right here, you morons."
還有 " I cannot help it. I really enjoy seeing people squirm who have made
my life difficult. Sorry! I was eating it up. I could stay there forever." 這些話)
且為達目的不惜自私的踩著別人往上爬
設計出來的衣服有時卻顯得眼高手低
無法證明她有恃才傲物的本事
忘了哪位評審曾說Wendy最大的問題在於她不是個設計師
卻是位極佳的裁縫師


好吧
即使這樣能撐到最後不被淘汰
也有資格接受喝采了
所以在尋覓最後幾位翹楚的本季作品集錦時還是找了她的
這會兒和Jay、Kara的全列在下面
茲以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為順序

Jay

Kara

Wendy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Project Runway Season 1 決戰時裝伸展台(二)

AustinKara
JayWendy

這節目播放的時間其實我都好累了
但居然是紐約時裝週前的決賽
從一開始的十二位設計師淘汰到最後四人
分別是23歲的Austin、29歲的Jay、37歲的Kara及40歲的Wendy

今晚主題是Grammy Awards Challenge: Design For The Red Carpet
Austin的出局讓我感到失落
儘管這回挑戰失敗其才華仍受肯定
(所以評審Nancy問Austin願不願幫她設計出席奧斯卡的禮服)
而且這位年輕小伙子頗具風度
在成績揭曉後仍微笑向評審致謝
甚至擁抱在這場戰局裡人緣最差的Wendy表示祝賀
再默默爬上工作檯換鞋
那一幕很令人感傷

開始後悔在前一篇心得裡批評他


 




這比賽是血淋淋、赤裸裸的
不僅競爭激烈
評審不留情面的評語也常讓人下不了台
 

今晚主題是出席葛萊美頒獎典禮的禮服
Kara設計的褲裝被暗示下半身畫蛇添足還算是含蓄的


 

Wendy有套很糟的設計(忘了那次主題是什麼)曾被譏笑像耶誕裝飾品
 
(這套我個人淺見也覺慘不忍睹到model應該不願穿上身)
 



下面這套更糟的
連去巴西參加嘉年華都會被嫌醜吧



 

難怪評審對她說
"I'm gazing into my crystal ball, Wendy. 
I see a lifetime of mediocrity in your future."
聽 多刺人啊
這種來自時尚界的震撼教育
加上必須在衣服之外花費踢掉別人擠進自己的心思
賽程常可看到人性的披露
別說置身其中
光用看的就夠殘酷了

話說今晚Austin設計的禮服真的很飄逸華美 

是他一貫的風格路線

被淘汰後Austin也說他就是他
年紀大了還是一樣
評審卻因為他的每種設計都不脫高級訂製服的味道而踢他出局
反而是每次設計良莠落差極大的Wendy獲勝
真的蠻難接受的
難道設計師維持自己特定的風格不是優點嗎
指揮家、演奏家或畫家不都也有一貫的風格嗎
Austin至少讓人看了想皺眉的失敗比率較低吧
還好他才23歲
以他才華來看依然前途似錦
有的是大放異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