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哥德式建築(二)












































哥德式建築最鮮明的特徵除了彩繪玻璃窗之外,就屬高聳的尖拱與尖塔了,所以法國的藝術史學家又將此風格稱為「尖拱風格」。我相信人們對上帝的信仰會影響教堂建築的形式,中世紀時期有許多農奴和窮人,他們勢必盼望透過宛若能觸及上帝的尖拱來接收天國的訊息。

其實尖頂形式在之前就出現過,但到這個時期才在建築師與匠人手中成為一種可因人而異、花樣翻新的幾何形狀,並發現採用尖拱後所產生的創作自由,例如結合十字拱肋及飛扶壁來分散屋頂的主要重力,擺脫對厚重磚石的依賴,外牆便不再作為結構的支撐體,牆面的空間運用變得有彈性,利於安置雕塑、繪畫,或者整面絢麗斑斕的彩繪玻璃,藉以教育禮拜者。此外,在克服力學的問題後,各地的歌德式教堂也開始競相向尖拱的高度和穹頂設計的變化挑戰,似乎將之視為上達天國的階梯,這過程便創造出一種綜合性更強、更自由的建築藝術,將人們的精神引導向天庭,並鼓舞了人們對於基本原理及其實現的追求。直到今日信徒仰望高聳入雲的歌德尖塔時,無論距離遠近,它依然是一個標竿、一種指引。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哥德式建築(一)




























哥德式(Gothic)建築風格大約盛行於十二世紀後期到十五世紀之間的歐洲,這個名詞的由來本出於貶抑之意,因為文藝復興時期崇尚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風格,以人本取代神本思想,自然對這個仍以頌讚上帝為的教堂建築風格不屑一顧。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巴洛克(Baroque)與印象派(Impressionism)等名詞,當初也都來自於嘲諷的本意,可是後來卻成為一個流派或時代的標竿,誰在當時能想像今天仍有眾多朝聖者刻意在哥德式教堂的尖拱或玫瑰窗下浸淫著上帝的慈愛恩光?

這些教堂中繽紛的敘事性彩繪玻璃或玫瑰窗當初雖為教化文盲及採光功能而設,後來卻在一代代的巧匠手裡化為精工雕琢的藝術精品。我造訪次數不多,認識不夠深入,但總忘不了自己在英國、法國的教堂裡,逡巡於窗下流連忘返的感覺。那種流光的撼動和我肅立於東正教教堂的馬賽克(Mosaic)鑲嵌下的感覺相仿,而它們也都是為同一個宗教目的服務,並多半描繪舊約的人物及故事。

玫瑰窗是彩繪玻璃發展的頂點,這些圓形的曼陀羅圖樣主要題材為聖母瑪利亞與耶穌基督,此外還有其他的題材如基督的生平、聖經上的傳說、聖者與寓言等。今天一般提到的巨大玫瑰窗其實到十三世紀中才開始興盛,在圓頂結構的改革創新之後方可能將這麼巨幅的玻璃作品併入牆壁上,支撐重量的工作轉移給圓頂與扶壁後,原本實心的平面就能鑿開以供光線射入,在此之後許多的創新仍是歐洲藝術與文化令人讚嘆之處。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我愛看書
起初尤愛世界文學
但生性善感
對悲劇的印象特別深
小學就被雨果的「悲慘世界」及小仲馬的「茶花女」淹沒在淚海中

大一點開始對傳記產生興趣
喜歡從書籍去瞭解歷史名人
無論是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都一網打盡


記得高中升大學那陣子愛看散文
早些喜愛三毛、朱家父女
後來卻尤其對張曉風、蔣勳愛不釋手
連自己的寫作都受了影響
到大四、研究所讀起了老莊
才將自己那抹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穠豔漸漸稀釋在道家的淡泊中


接著為了論文不得不讀史
卻一頭栽進去至今多年還不想出來
俄羅斯之行引發讀俄國史及瞭解東正教的動力
埃及之旅後又停不下研讀古埃及建築、壁畫、浮雕乃至於符號學

接下來的閱讀方向與時間分配是否該做調整呢
時間永遠不夠用呵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星夜


愛極Van Gogh的畫,其畫風極具渲染力。他的呈現已非對大自然的真實觀察,而是一種自身想像並亟欲營造的氛圍。

不少評論說這誇張的筆法使畫面顯得詭異,而我感受到的是梵谷內心沈默的痛楚與壓力,他後期越來越常用的蜷曲﹑螺旋畫法,泣訴著生命中無數的無解—畫筆與顏料似乎是他唯一出路,但連這都需倚賴弟弟西奧的資助,時下許多人口中的苦,相形下多麼顯得膚淺。

梵谷早期的明朗色彩後來逐漸被深沈色調所取代,也暗示著他失去的希望。一般繪畫我總以「具象」與「抽象」做粗分,但梵谷介於兩者中間的表達手法常讓人迷惑。畫面中前景的小城與大幅的夜空形成強烈對比,似乎說明人類面對無垠宇宙的渺小與無助,也或許代表梵谷對大自然的渴望,而這又何嘗不是人類的渴望?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戰地體驗金門遊















金門雖已開放觀光有幾年了
畢竟長久覆蓋在戒嚴神秘面紗下
這趟金門行終得一探國軍曾在此寫下的血淚史

由於行程十分豐富
導覽解說又詳盡
對這個捍衛台灣已超過半世紀的島嶼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也深感於戰爭的冷酷無情

鑿堅硬花崗岩而成的擎天廳竟然年餘就完成
不知要經過多少炸藥精密的計算
以及岩壁的鎚擊雕鑿
我聯想到中部橫貫公路
尤其是天祥到太魯閣路段的鬼斧神工
屢屢使造訪的中外遊客讚嘆
這些施工過程不知犧牲多少無名英雄方得完成
佇立於廳內的我當下不禁肅然起敬

參觀鋼刀製造廠是另一個震撼
半世紀前八二三砲戰落在金門的砲彈被用於製刀
數量之多不僅尚未用罄
至今在馬山甚至還有地雷區待掃
他們雖開玩笑說感謝當年共軍送了這麼多砲彈讓他們生財
現在對岸來觀光的人還買回去當紀念
但兩岸開戰「單打雙停」的日子裡多少軍民戰戰兢兢度日甚至因此喪命
何嘗不是金門人永遠的悲痛呢

登太武山造訪「毋忘在莒」四個大字也是行程之一
從山上眺望整個金門美不勝收
只是
面對蔣介石所題的這四個大字
想到兩岸從敵對演變為詭譎
再到今日逆轉的情勢
除了感慨不知該作什麼反應

招待的朋友沿途導覽十分中立
原只知是道地金門人卻不清楚其身份
返台後聽說他是民進黨金門縣黨部主委
才輾轉發現其諸多才藝與政治立場
(陳滄江將進行金馬白色恐怖口述歷史調查)
很佩服他的才氣與內斂
還有對不同政治立場的包容
一個國家的執政者是否都該有這雅量呢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茶花女

大仲馬的「三劍客」和小仲馬的「茶花女」都是相當受歡迎的的小說
但由於歷史潮流與個性的出入
即使是父子寫作風格亦迥異
前者充滿浪漫傳奇的想像空間
在歷史裡鋪陳宮廷秘辛和劍客俠情的題材(倒有些像金庸)
加上流暢明快的節奏
常令讀者盪氣迴腸
後者則因為成長背景和時代環境的變革明顯走向寫實路線
娓娓道出社會的現實與中下階層的卑微無奈
往往使人心情沈重或掬一把同情之淚


威爾第以「茶花女」腳本創作的同名歌劇
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劇
像其中「飲酒歌」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合唱曲
最近一口氣看了卡拉絲、安娜莫芙和
Ermonela Jaho三個版本

主角表現各有千秋
但聽到茶花女忍痛放棄真愛及垂死的詠歎調時
眼淚簡直每次都飆到失控
其中對史特拉塔斯瘦弱體型與自然內斂的表達方式感覺說服力較強
終場鏡頭帶到牆上茶花女的遺照時當事人逾恆的哀慟也無需再訴諸於歌詞


誰說威爾第的曲風太硬呢
許多聲樂家更偏好普契尼浪漫的旋律線條及華麗的配器手法
但光以和聲結構來判定並不客觀
因為歌者對樂曲的感動與詮釋有無限的彈性
這也是抒情女高音的困難之處--
不似花腔女高音絕大部分倚重天賦的技巧
戲劇女高音又往往以強調劇情張力為主
唯有抒情女高音的發揮不僅需要唱法精進
對情感的融入及生命的歷練亦不可或缺
這是多麼不易達到的境界啊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Modigliani電影觀後感(三)


片尾曲時而感傷時而鏗鏘
令人印象深刻
將劇照及幾個鏡頭加上音樂編配成這支短片
用以紀念這位繪畫界的性情中人吧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Modigliani電影觀後感(二)




這是各時期大師們的肖像畫
表達的意念與方式都不相同

雖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創作技法
從時代來看仍不難瞧出脈絡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法使畫作出現景深
十九世紀末後印象派普遍受日本浮世繪影響
而二十世紀初的繪畫和雕塑常能看出非洲原住民藝術的影子等等
這些與時俱來的大方向確實在當代的傑作裡留下了線索與痕跡

維梅爾傳世的作品不多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其中代表
畢卡索和莫迪利亞尼則留下大批肖像畫
不過就肖像畫而言我特別欣賞達文西的典雅與神秘感
還有梵谷線條和色彩下的生命力
以及畫出吹彈可破膚觸的雷諾瓦

提香適切地描繪了威尼斯畫派的精緻唯美
林布蘭和維梅爾都將光線的層次處理得無懈可擊
新古典主義裡安格爾的結構恰如其份
秀拉擅長新印象派的點描畫法
塞尚的色塊堆疊超脫了印象派對光影的專注而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
克林姆的裝飾性畫法充滿性感和異國風情
直到表現主義後百花齊放 百家齊鳴
每個人都推陳出新不再囿於流派
彼此間就越來越難看出同質性了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Modigliani電影觀後感(一)


看過的畫家傳記影片不多
之前看過Surviving Picasso
去年則有一部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前幾天又看了Modigliani(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
一直在回想和比較哪部拍得好

先撇開電影吧
雖然藝術史上繪畫界大師代有所出
目前最愛的畫家仍是梵谷(但並未看過關於他的影片)
其筆觸與色彩總能抓住我的視線 感動我的心靈
裝飾意味濃厚的克林姆也曾極為欣賞過
肖像部分則偏好達文西和雷諾瓦而描述藝術家的影片會重整觀眾的關注
至少我會將他們的畫作拿出來重溫
一如前陣子看過Copying Beethoven(快樂頌)後重溫貝多芬的音樂和記載

一般人對電影可能多半只要求娛樂效果
很不幸我還很愛讀歷史
習慣要以史實、史料來檢視這類片子
看看電影有無謬誤之處
主人翁的描寫傳不傳神等等

維梅爾這位法蘭德斯畫家實在沒有特別感覺
畢卡索莫迪利亞尼這兩人的強烈性格倒是不難發揮
Modigliani一片以莫迪利亞尼為名
可知畢卡索是配角
台灣翻譯「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明顯是要以畢卡索的名氣拉抬票房
片中盡力刻畫後者的浪蕩不羈與狂放
演員安迪賈西亞的表現大致稱職
不過畫家與女友漫步巴黎街頭配上香頌曲「玫瑰人生」的那一幕有點叫人錯愕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首曲子尚未誕生

繪畫比賽那一幕畢卡索以立體派作品大戰莫迪利亞尼的非洲原始藝術兼波西米亞風
(其實莫迪利亞尼的個人風格太強,實在很難歸流派)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畢卡索那時應該進入其畫作的古典時期了吧
大致上來說1913年後他就漸漸擺脫立體派
1915年之後幾乎不再以這種手法創作
其實我並不知道是否曾有這場繪畫比賽(查不到資料)
若真有其事發生在1919年
以畢卡索的野心與對這場競技的重視
似乎不可能使用自己已經揚棄的畫法去比賽

然後
劇情要慢慢鋪陳莫迪利亞尼在一堆當代巨擘裡脫穎而出的高潮
他的畫被揭開幕之後
畢卡索激賞地為這位對手冒出展覽會場上的第一個掌聲
姑先不論誰的實力強
(其實我對畢卡索一點好感也沒有
只是拿他比莫迪利亞尼
就像拿布拉姆斯比柴可夫斯基一樣沒意義
風格完全南轅北轍怎麼相提並論呢)
以片中他們兩的關係來看
這一幕簡直矯情到了極點

客觀來說
這部電影有幾幕的運鏡和配樂處理得不錯(我最喜歡幾位參賽者各自閉門絞腦汁作畫那一段)
但也好幾個地方實在灑狗血(包括莫迪利亞尼在酒館被毆那一段)
可惜了安迪賈西亞
他的外型與氣質來飾演莫迪利亞尼頗具說服力
只是劇本和導演可以多用點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