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香水─視覺的聯想(一)


國外不時見到印象深刻的看板或其他型態廣告
常訝於西方人想像力之豐富
前幾天從新聞看到美國連嗅覺都被運用在牛奶廣告裡
讓我不禁想起這幅近日這幅曝光率甚高的電影海報

我學的古典音樂藝術囿於時間元
常在分析與感動還在醞釀就已結束
且對訓練不夠的學習者困難度更高
因為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呈現旋律、和聲或者是動作、表情
即使站在鑑賞角度過程也被時間所掌控
例如近期講授Mussorgsky的「展覽會之畫
學生既沒有將樂譜轉換為聽覺效果的能力
也難將陌生旋律在一節課裡記住並達成與畫之間的聯想
所以無論是表演或欣賞都需要長期的訓練和養成

然而對靜態的藝術來說時間不成問題
曾在大都會博物館花了兩小時看Monet的「睡蓮
那種愉快經驗使我感受到擺脫時間的自由自在
揣摩、理解、分析與想像如一顆顆種子
慢慢在觀賞著的心中發芽、抽高與茁壯
沒人規定時間
也沒人限定程度
因此繪畫界有許多孩提時缺乏基礎訓練
長大才慢慢自學而成的畫家如梵谷、高更等等--
正因沈澱醞釀重於瞬間反應
擺脫了時間的限制後多晚開始都不成問題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木笛之美



最近在比較這兩團和聲的差異性
意外發現聽ⅩⅩⅠ世紀古樂團的感動居然多些

法蘭德斯木笛四重奏的名氣與完美的和聲聞名遐邇
除了既定曲目外還附送多首安可曲
也讓大家聽到他們的現代吹奏技巧
甚至有酒瓶樂器的巧思
但我對木笛的喜愛是來自其低調、和諧與古樸
拿它表現現代曲目就像以薩克斯風演奏文藝復興一樣不對勁兒
或像拿麻油雞的調味料去燉羊肉爐
即使技巧高超、火候老到還是不對味

至於ⅩⅩⅠ世紀古樂團的演出則巴洛克到極點
以前的曲式學老師甚至演奏難度甚高的古大提琴
這個Hotteterre的組曲加上大鍵琴和黃老師的古長笛
呈現了多層次的變化
聽起來的確過癮
但最深的感動在G絃之歌
第一個長音還在廳裡流轉
淚水已湧入眼眶
這個音正是色調與張力的表現之處

長音的襯底乃低聲部緩步的下行音階
在乾淨、單純裡道盡反璞歸真與回歸原點的美
平靜得彷彿讓人瞥見了天庭的光照
也讓大家暫時忘卻外頭擾攘
如此境界
除了巴哈這位大師誰人能及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Prada的惡魔(三)2006















劇中的惡魔
亦即「伸展台」美國版總編輯米蘭達
由我最欣賞的美國演技派女星梅莉史翠普擔綱
雖然近年有影評家認為她已經機械化
但論內斂與洗鍊
她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第一把交椅


















想到「遠離非洲」一片
那時電影看得不夠多
對愛情更是懵懂
不太能體會她和勞勃瑞福之間的相知與相惜
但她表現一個失去事業、愛情與婚姻的不幸女子
沒有呼天搶地 怨天尤人
卻令我印象深刻

若干年後的「麥迪遜之橋
男主角是另一位演技派的科林伊斯威特
每當回想起兩個有緣無份的劇中人分開的那一幕
(路口綠燈亮起,兩人的車分別走向不同的方向,從此永別)
依然能將自身的經驗投射其中而傷痛

她讓我哭得最慘的大概是「親情無價」吧
搶戲的並非飾演她配偶的威廉赫特
而是演她女兒的芮妮齊薇格
一位罹癌的母親
一個照顧母親卻滿腹牢騷的女兒
她在難忍病痛折磨決定吞藥自殺前夕對女兒說的一番話
無異於一般母親的尋常交代
卻讓所有觀眾看得辛酸又揪心不已

太多戲迷在評論她演技時說 "She is God"
確實只有出神入化能形容她
她都過60歲了
依然能挑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其實她真該多拍點喜劇
省得我每次看她的片都要掉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