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達文西密碼 VS 天使 & 魔鬼 (一)
看完這兩本書不禁佩服起Dan Brown這位作家來
其家學淵源、教學範圍加上靈活的文字運用力
讓他將藝術名作巧妙地嵌進充滿轉折的故事裡
引導讀者在一步步跟著情節走時
還能反覆玩味這些畫作、雕像背後隱含的意義
不過這兩部作品十分相似
相似到一看便知出自同一位作家
好像莫札特的曲式、語法
或梵谷的筆觸、色調那麼鮮明易辨認
故事都以費解的命案開頭
死的皆非泛泛之輩
而是具崇高身份地位的長者
主角羅柏‧蘭登去協助釐清案情時會認識被害者的女性親人
像瓊瑤小說一樣
女主角不是絕色美女卻有才智、專業知識與靈性之類的特質
而且彼此會在尋覓線索、抽絲剝繭中產生情愫
最後墜入情網
尋找兇手的過程裡
適時插入達文西的畫作或貝尼尼的雕塑是必要重點
因為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在藝術史上的的素養
還要藉著大師們的特殊身份來凸顯宗教內部或與科學之間的矛盾
「達文西密碼」製造出的教會敵人是錫安會、聖殿騎士團
「天使與魔鬼」則是巧妙地讓光明會、共濟會等兄弟會死灰復燃
追蹤半天後出賣天主教會的真正幕後主使者都大出讀者意料之外
主使者也同樣十分聰明地找來聽話而忠心的打手
而且被利用的打手最後都難逃一死
若非看完「天使與魔鬼」腦袋已經開始混沌
舉得出的例子恐怕還不只這一些
沒看過他的「數位密碼」
不知是否亦不脫以上窠臼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達文西密碼」觀後感
這陣子新歡與舊愛糾結難分、互相拉扯
瓜分我的時間
在兵荒馬亂裡一絲絲僅存的樂趣
正是浸淫Bruno Pelletier、Patrick Fiori、Vitas、Sarah Brightman等歌手的影音
看吸血鬼Dracula的史料
還有複習Da Vinci畫作、天主教發展史等書
原想掙扎到把Dan Brown的原著讀完再看電影
但忙到每天只睡四小時左右
漸漸發現這是Mission Impossible
何況"Pride and Prejudice"、"The English Patient"等喜愛的小說下場差不多
幾乎都在百忙中被半途而廢
老實說
看過小說再來看電影
難免發現像Harry Potter般省略了許多細節
但配樂確實很細膩(還不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
除了適時帶動劇情張力外
最後男主角跑出飯店沿著玫瑰線走到羅浮宮
恍然大悟之際單膝跪在倒金字塔上方
揣想底下躺著仰望星空的瑪麗亞那一幕
整個過程配上由緩到急 乃至於沸騰的律動與合奏
即使非基督徒在這磅礡樂聲裡也要滿心感動 泫然欲涕吧
何況"Pride and Prejudice"、"The English Patient"等喜愛的小說下場差不多
幾乎都在百忙中被半途而廢
老實說
看過小說再來看電影
難免發現像Harry Potter般省略了許多細節
但配樂確實很細膩(還不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
除了適時帶動劇情張力外
最後男主角跑出飯店沿著玫瑰線走到羅浮宮
恍然大悟之際單膝跪在倒金字塔上方
揣想底下躺著仰望星空的瑪麗亞那一幕
整個過程配上由緩到急 乃至於沸騰的律動與合奏
即使非基督徒在這磅礡樂聲裡也要滿心感動 泫然欲涕吧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珍‧奧斯汀的作品(二)
珍.奧斯汀這位女作家終身未嫁
也不曾遠離家鄉
其平淡如水的生活倒都成為創作素材
在小說裡十分忠實地呈現
難得的是在故事充滿桎梏的現實中
每個角色的刻畫卻鮮活地躍然紙上
其實她書中描寫女性在當時受到的約束
多半也是為自己所發的不平之鳴
而女主角慧黠、自信、敢於表達看法
不在兩性關係裡低頭卻仍於最終得到幸福
不啻是將自己的遺憾圓在筆下
因為這樣的故事與人物很難真正在當時的社會裡開展
至少在現實生活中她似乎並未做到
因此
儘管電影"Pride & Prejudice"的最後幾分鐘劇中人物幸福的氛圍讓我熱淚盈眶
(看「理性與感性」時亦然)
那其實並不真實
不過另個「公主與王子從此快樂度日」的結局
只是女主角一反當代應有的溫良含蓄
在自我主宰的一番轉折裡終於得著所有女性夢寐以求的一切
反觀今日即使已經進入21世紀
除非像劇中的伊莉莎白那樣集聰慧、美貌與幸運於一身
否則也非所有的女性都圓得起這樣的夢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