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聆樂雜感(二)

出發點是想記載欣賞音樂的一些雜感
才發現將之轉換為文字不容易
不得不由衷佩服起藝評家來
雖然文學與音樂、美術、雕塑、電影等項目同樣列為藝術
但它特別不同之處在於多一道反芻的步驟
需要理智去思考及轉化
而不如聽覺、視覺那麼直觀
這也是人們會陷溺於絕美的音效、視效卻不易迷醉於文字的原因

不藉助高潮迭起的劇情來吸引讀者
是作家們遣辭上的挑戰
寫作絕不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像張曉風早期的風格就有點過於穠豔
容易使讀者注意華麗的字面而忽略文字背後的意涵

敘事、抒情或評論文字工作者
一般而言是各有所長
因為每個人的文筆都有他的味兒
故有雋永平實
有鞭辟入裡
有唯美纏綿
有辛辣諷刺....

而我
還沒決定怎麼寫聽到的音樂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聆樂雜感(一)



所有的小提琴協奏曲裡

曾最愛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
心頭每每在醞釀高潮的過程裡翻攪
爬升堆疊到至高點迸出火花
某些感傷思緒也隨之碎裂四散
默默等待癒合與新傷

柴可夫斯基始終帶著北國的沈鬱或大開大闔的豪氣壯闊
年少常為對位法傷透腦筋的我
自然捨巴哈而就柴可夫斯基
這些年被磨得內斂沈靜多了
文藝復興巴洛克的興致也超過聆賞那些個大部頭
架上冗長的馬勒差不多都可以送人了

又是個失眠的夜
今晚除了一盞熱茶
就留下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吧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斷背山(四)



(圖片翻自中文官網

沒為這部片流淚是為了盡量客觀
人對劇情陷溺時
會把自身經驗過深地投射於其中而無法自拔
得先做抽離才能分析其他
這就是悲劇心理學

中國人凡事講因果
從劇中人的行事與互動不難看出個性決定了所有情愫的進行方式
也影響了兩個家庭的發展
兩對夫妻的個性若非那麼安排
便可能出現迥異的劇情與結果

歲月使人理智和客觀
所以幾乎沒有什麼人事物能讓我沈溺
只是在過往的美好記憶裡
依稀仍能找出一個如斷背山般的朝聖地
就這一點相信眾人皆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只是有幸終身與至愛一道守護回憶的人實在很有限
到最後我只好說服自己隨處有新的斷背山
且各有各的雄偉或秀麗
那種境界說穿了
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