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斷背山(一)








老實說
可能是年紀與歷練使然
當下雖感揪心卻未流淚
身邊很多人甚至認為不如預期
沒想到它後勁這麼強
依然在我內心持續發酵
一如它對其他觀片者的影響
只是有人微醺
有人宿醉難醒而看了一遍又一遍

十年來讓我有這種感覺的片子似乎屈指可數
目前只想到以下幾部:
Farinelli(絕代豔姬,1995)
The English Patient(英倫情人,1996)
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1998)
Meet Joe Black(第六感生死緣,1998)
「絕代豔姬」讓我仔細讀了一回歌劇及閹伶發展史 甚至韓德爾的生平
「英倫情人」讓我立志去埃及遊歷
「莎翁情史」讓我再度陷溺在莎士比亞才華洋溢的文學世界裡
並吸引我再度浸淫文藝復興音樂
「第六感生死緣」則無文史背景
純粹一場死神陷入情網的浪漫人世經歷
卻包含了許多關於親情、愛情、道義的詮釋
配樂也十分令人激賞

同一部片在不同的時間、心境下觀賞每次所得皆有不同
其實雖然「斷背山」和「登峰造擊」的題材南轅北轍
觀賞完沈澱後的情緒倒有幾分相似
只是科老這把年紀才構築得出來的深度與廣度若已被李安這年輕許多的外國人追上
奧斯卡確實沒有理由不肯定他

2006年7月28日 星期五

化淚光為星

 


夏川里美的原唱

此曲是去印度時玉婷向我介紹的
當時在Mandawa(曼達瓦)
一個位於印度Rajasthan邦
落後而黃沙蕩蕩的小鎮
小到不消半天就整個繞過一圈了
鎮裡許多帶庭院中庭設計的古貴族宅第稱為Haveli(哈維里)
如今徒留斷垣殘壁與斑駁的濕壁畫以及衣著襤褸沿路隨著我們乞討的小孩

遊客不多
步行在寧謐的Haveli間光陰似乎凝結了
佇立於庭院會讓人想像曾端著托盤在其中穿梭的奴僕
川流不息的駱駝三輪車乃至於身著華服的貴族們
還有受波斯及印度教建築影響的的拱門上描繪著象神的異國風情
這一切對深愛歐式建築的我都是全然不同的體驗
而且還騎了駱駝
與在埃及金字塔旁趕駱駝行大漠的經驗相比
這裡蜿蜒的小徑及沿途Haveli的風光自是大異其趣

那晚和玉婷住曼達瓦城堡
雖已成客棧卻無損其豪邁大氣
躺在頂樓享受沁涼夜風
沒有光害也讓我們從夜空認出了幾個星座
暢談之際並肩同聽的音樂就是這首沖繩風的「淚光閃閃」
我想我會記得夏川里美很久
不是因為電影
而是因為曼達瓦的夜風與星空

2005年5月18日 星期三

Der grosse Bagarozy 魔鬼、性、狂想曲(1999)















這片子在台北上映時票房不知如何
去真善美藝術電影院觀賞那天
觀眾席只能以門可羅雀來形容
不過正因沒有喧鬧吵雜
使熱愛Callas 的觀(聽)眾得以一同接受天籟的洗禮
也再次證明「知音」必定是寥落的

這些年已不怎麼聽歌劇
或許是中Callas的毒太深而除卻巫山不是雲
每次看她的紀錄片或聽其錄音還是忍不住淚
似乎她的歌聲已蘊含這世間一切的苦
從每個毛細孔鑽入 教人無處可躲
難怪影片中的魔鬼挑上Callas為對象
完美的藝術能慰藉人心
這是撒旦摧毀她的原因(Van Gogh是否也是同樣命運?)
一如「阿瑪迪斯」中嫉妒Mozart的宮廷樂師費盡心思要毀掉代言天籟的作曲家一般
但是這些藝術家若無命運的磨難
可能呈現如此境界的美給世人嗎

歐納西斯若不曾擇賈桂琳而棄卡拉絲
她的「茶花女」又豈能如此讓人一掬同情之淚
所以卡拉絲是以「生命」演繹和詮釋角色而不只用「聲音」啊
夜深了
卡拉絲的紀錄片再度重複了她的際遇
那心碎的歌聲於黑暗中揮之不去
似乎仍在廳裡迴盪泣訴
並夾雜我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