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施與取


哈佛大學公開課程的論述,後來被集結出版為「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我對其中一篇「有錢人應該多繳稅嗎?」印象一直很深刻,支持者覺得有錢人應該回饋社會,反對者則認為有錢人的財富靠一己努力而來,不該強迫他們濟貧。


以前認同有錢人的錢來自努力,而貧困者之所以貧困,許多是出自懶惰、等別人伸手,或判斷力有問題。聽到馬雲的財富是未來魂來幫他賺的說法之後,表示努力之外還得有特殊福報,不然世界上努力工作的人比比皆是,致富的人怎麼這麼少?

表面上賺飽荷包的人不虧欠窮人,但國家窮社會就動盪,犯罪事件就多,很多人並不檢討窮困的原因,對自己反省,而仍會對相對有錢的族群產生嗔恨憤懣之心。

人們想自由支配的所得,真的只靠自己的努力嗎?真正的「正義」與「公平」是什麼?其實我並沒有答案,因為「絕對」這名詞在因果的追溯裡似乎不存在。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樑木與刺


馬太福音七章3-5節說:「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我離開教會很久了,但對這段聖經的認同未曾改變。心胸不夠,有偏見又自以為是就會產生這種現象,只是基督徒會請主燒盡他的樑木,我卻覺得這種事情必須靠自己--
並非出家人就修得好啊!我尊重佛教顯宗典籍,但以這修上去實在太慢,而且也有很多疑問---難道佛門中的修行人比較不會貪嗔痴慢疑嗎?現實世界看到的狀況常不是啊!

周遭有當慈濟人的,他們等級劃分森嚴,要繳的錢不少,雖似以悲憫看待世人,但聽起來有種他們已得到天堂入場券的優越感(真是宗教貴婦團),還把上人神化,這跟我對修行的概念差距頗大。當然他們為社會作很多事情,但修行的意義並不只是「服務」,尤其不是只做表象的、給別人看的事情而已。

一切還是要回歸「心胸」這個層面,先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因為認清、悔悟了,才有可能做改變。新聞提到
某些出家人以不當手法取得土地與財富,說要拿這些資源服務社會,這些作為有多大可能使人信服呢?看到錯誤,承認、懺悔再修正,都比雄辯來得容易說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