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茶花女

大仲馬的「三劍客」和小仲馬的「茶花女」都是相當受歡迎的的小說
但由於歷史潮流與個性的出入
即使是父子寫作風格亦迥異
前者充滿浪漫傳奇的想像空間
在歷史裡鋪陳宮廷秘辛和劍客俠情的題材(倒有些像金庸)
加上流暢明快的節奏
常令讀者盪氣迴腸
後者則因為成長背景和時代環境的變革明顯走向寫實路線
娓娓道出社會的現實與中下階層的卑微無奈
往往使人心情沈重或掬一把同情之淚


威爾第以「茶花女」腳本創作的同名歌劇
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劇
像其中「飲酒歌」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合唱曲
最近一口氣看了卡拉絲、安娜莫芙和
Ermonela Jaho三個版本

主角表現各有千秋
但聽到茶花女忍痛放棄真愛及垂死的詠歎調時
眼淚簡直每次都飆到失控
其中對史特拉塔斯瘦弱體型與自然內斂的表達方式感覺說服力較強
終場鏡頭帶到牆上茶花女的遺照時當事人逾恆的哀慟也無需再訴諸於歌詞


誰說威爾第的曲風太硬呢
許多聲樂家更偏好普契尼浪漫的旋律線條及華麗的配器手法
但光以和聲結構來判定並不客觀
因為歌者對樂曲的感動與詮釋有無限的彈性
這也是抒情女高音的困難之處--
不似花腔女高音絕大部分倚重天賦的技巧
戲劇女高音又往往以強調劇情張力為主
唯有抒情女高音的發揮不僅需要唱法精進
對情感的融入及生命的歷練亦不可或缺
這是多麼不易達到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