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斷背山(二)


(照片翻自中文官網)

關於此片的評論沸沸揚揚
一路看過去有中肯有偏激
有粗略有細膩
發現許多人直呼感動 淚如雨下
卻難將那份感動訴諸於文字
又是電腦普及化使大家閱讀與動筆時間減少的後遺症

藝術家的工作都在呈現人類感情的起伏
只是使用的工具與媒介各有差異
樂音 畫筆 相機 肢體 雕刻刀 鵝毛筆等等
但憑人類想像力延伸的極限
電影是相當昂貴的一種表達方式
又可帶動無數的相關產業及邊際效應
因此拍影片的人需要更宏觀也更靈敏

這部片除了賣座外
至少已經使翻譯及原著小說
還有電影原聲帶暢銷
人們會連帶地去看這對男演員以前飾演過的其他角色
去瞭解牛仔文化
甚至根據拍攝場景規劃出遊憩路線
準備到斷背山一遊
這樣的延燒看來不亞於「達文西密碼」熱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斷背山(一)








老實說
可能是年紀與歷練使然
當下雖感揪心卻未流淚
身邊很多人甚至認為不如預期
沒想到它後勁這麼強
依然在我內心持續發酵
一如它對其他觀片者的影響
只是有人微醺
有人宿醉難醒而看了一遍又一遍

十年來讓我有這種感覺的片子似乎屈指可數
目前只想到以下幾部:
Farinelli(絕代豔姬,1995)
The English Patient(英倫情人,1996)
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1998)
Meet Joe Black(第六感生死緣,1998)
「絕代豔姬」讓我仔細讀了一回歌劇及閹伶發展史 甚至韓德爾的生平
「英倫情人」讓我立志去埃及遊歷
「莎翁情史」讓我再度陷溺在莎士比亞才華洋溢的文學世界裡
並吸引我再度浸淫文藝復興音樂
「第六感生死緣」則無文史背景
純粹一場死神陷入情網的浪漫人世經歷
卻包含了許多關於親情、愛情、道義的詮釋
配樂也十分令人激賞

同一部片在不同的時間、心境下觀賞每次所得皆有不同
其實雖然「斷背山」和「登峰造擊」的題材南轅北轍
觀賞完沈澱後的情緒倒有幾分相似
只是科老這把年紀才構築得出來的深度與廣度若已被李安這年輕許多的外國人追上
奧斯卡確實沒有理由不肯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