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聆樂雜感(二)

出發點是想記載欣賞音樂的一些雜感
才發現將之轉換為文字不容易
不得不由衷佩服起藝評家來
雖然文學與音樂、美術、雕塑、電影等項目同樣列為藝術
但它特別不同之處在於多一道反芻的步驟
需要理智去思考及轉化
而不如聽覺、視覺那麼直觀
這也是人們會陷溺於絕美的音效、視效卻不易迷醉於文字的原因

不藉助高潮迭起的劇情來吸引讀者
是作家們遣辭上的挑戰
寫作絕不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像張曉風早期的風格就有點過於穠豔
容易使讀者注意華麗的字面而忽略文字背後的意涵

敘事、抒情或評論文字工作者
一般而言是各有所長
因為每個人的文筆都有他的味兒
故有雋永平實
有鞭辟入裡
有唯美纏綿
有辛辣諷刺....

而我
還沒決定怎麼寫聽到的音樂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聆樂雜感(一)



所有的小提琴協奏曲裡

曾最愛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
心頭每每在醞釀高潮的過程裡翻攪
爬升堆疊到至高點迸出火花
某些感傷思緒也隨之碎裂四散
默默等待癒合與新傷

柴可夫斯基始終帶著北國的沈鬱或大開大闔的豪氣壯闊
年少常為對位法傷透腦筋的我
自然捨巴哈而就柴可夫斯基
這些年被磨得內斂沈靜多了
文藝復興巴洛克的興致也超過聆賞那些個大部頭
架上冗長的馬勒差不多都可以送人了

又是個失眠的夜
今晚除了一盞熱茶
就留下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吧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斷背山(四)



(圖片翻自中文官網

沒為這部片流淚是為了盡量客觀
人對劇情陷溺時
會把自身經驗過深地投射於其中而無法自拔
得先做抽離才能分析其他
這就是悲劇心理學

中國人凡事講因果
從劇中人的行事與互動不難看出個性決定了所有情愫的進行方式
也影響了兩個家庭的發展
兩對夫妻的個性若非那麼安排
便可能出現迥異的劇情與結果

歲月使人理智和客觀
所以幾乎沒有什麼人事物能讓我沈溺
只是在過往的美好記憶裡
依稀仍能找出一個如斷背山般的朝聖地
就這一點相信眾人皆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只是有幸終身與至愛一道守護回憶的人實在很有限
到最後我只好說服自己隨處有新的斷背山
且各有各的雄偉或秀麗
那種境界說穿了
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吧

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斷背山 (三)



圖片翻自中文官網

此片之於我最感人處莫過於平實
想想看憑空想像的科幻片
個人主義的英雄片
夢幻不實的愛情片
冷笑話的鬧劇等等
電影市場裡實在不勝枚舉
但灑狗血的劇情根本刻畫不出人們真正的現實生活

大家都看得出劇中人愛得違反倫常
卻無時不在壓抑
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大部分成熟的正常人不是用「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的方式在過日子
而是儘量漠視一己的慾望與不滿
當作它們不存在地掙扎度日
設法在最小損害裡向命運搏出最大效益
時時在妥協

不然呢
推翻一切嗎
革命家這麼好當就不會屈指可數
人們做重大改變或決策時
通常會一併考量至親的立場與感受
以及可能面臨到的衝突
若是一條難走的路
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放棄
就像劇中甩不掉責任感又害怕社會輿論的艾尼斯一樣
而這種個性造就了他的宿命
也拖累了深愛著他的傑克
可說他們二十年沒結果的感情全是他一手造成的
因為傑克不時準備對身邊的所有放手
就等他一句話啊
可惜到嚥氣也沒等著
這不是很大的悲哀嗎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斷背山(二)


(照片翻自中文官網)

關於此片的評論沸沸揚揚
一路看過去有中肯有偏激
有粗略有細膩
發現許多人直呼感動 淚如雨下
卻難將那份感動訴諸於文字
又是電腦普及化使大家閱讀與動筆時間減少的後遺症

藝術家的工作都在呈現人類感情的起伏
只是使用的工具與媒介各有差異
樂音 畫筆 相機 肢體 雕刻刀 鵝毛筆等等
但憑人類想像力延伸的極限
電影是相當昂貴的一種表達方式
又可帶動無數的相關產業及邊際效應
因此拍影片的人需要更宏觀也更靈敏

這部片除了賣座外
至少已經使翻譯及原著小說
還有電影原聲帶暢銷
人們會連帶地去看這對男演員以前飾演過的其他角色
去瞭解牛仔文化
甚至根據拍攝場景規劃出遊憩路線
準備到斷背山一遊
這樣的延燒看來不亞於「達文西密碼」熱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斷背山(一)








老實說
可能是年紀與歷練使然
當下雖感揪心卻未流淚
身邊很多人甚至認為不如預期
沒想到它後勁這麼強
依然在我內心持續發酵
一如它對其他觀片者的影響
只是有人微醺
有人宿醉難醒而看了一遍又一遍

十年來讓我有這種感覺的片子似乎屈指可數
目前只想到以下幾部:
Farinelli(絕代豔姬,1995)
The English Patient(英倫情人,1996)
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1998)
Meet Joe Black(第六感生死緣,1998)
「絕代豔姬」讓我仔細讀了一回歌劇及閹伶發展史 甚至韓德爾的生平
「英倫情人」讓我立志去埃及遊歷
「莎翁情史」讓我再度陷溺在莎士比亞才華洋溢的文學世界裡
並吸引我再度浸淫文藝復興音樂
「第六感生死緣」則無文史背景
純粹一場死神陷入情網的浪漫人世經歷
卻包含了許多關於親情、愛情、道義的詮釋
配樂也十分令人激賞

同一部片在不同的時間、心境下觀賞每次所得皆有不同
其實雖然「斷背山」和「登峰造擊」的題材南轅北轍
觀賞完沈澱後的情緒倒有幾分相似
只是科老這把年紀才構築得出來的深度與廣度若已被李安這年輕許多的外國人追上
奧斯卡確實沒有理由不肯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