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5年5月18日 星期三

Der grosse Bagarozy 魔鬼、性、狂想曲(1999)















這片子在台北上映時票房不知如何
去真善美藝術電影院觀賞那天
觀眾席只能以門可羅雀來形容
不過正因沒有喧鬧吵雜
使熱愛Callas 的觀(聽)眾得以一同接受天籟的洗禮
也再次證明「知音」必定是寥落的

這些年已不怎麼聽歌劇
或許是中Callas的毒太深而除卻巫山不是雲
每次看她的紀錄片或聽其錄音還是忍不住淚
似乎她的歌聲已蘊含這世間一切的苦
從每個毛細孔鑽入 教人無處可躲
難怪影片中的魔鬼挑上Callas為對象
完美的藝術能慰藉人心
這是撒旦摧毀她的原因(Van Gogh是否也是同樣命運?)
一如「阿瑪迪斯」中嫉妒Mozart的宮廷樂師費盡心思要毀掉代言天籟的作曲家一般
但是這些藝術家若無命運的磨難
可能呈現如此境界的美給世人嗎

歐納西斯若不曾擇賈桂琳而棄卡拉絲
她的「茶花女」又豈能如此讓人一掬同情之淚
所以卡拉絲是以「生命」演繹和詮釋角色而不只用「聲音」啊
夜深了
卡拉絲的紀錄片再度重複了她的際遇
那心碎的歌聲於黑暗中揮之不去
似乎仍在廳裡迴盪泣訴
並夾雜我的嘆息